-
1 # 歷史微點
-
2 # 彎月戲說雜史
歷史上驚天逆轉大事件是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背景
抗戰勝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各投下了1顆原子彈,引起日本國內巨大恐慌。8月14日,日本天皇釋出了由國務大臣副署的《停戰詔書》。
重慶談判
1945年8月,中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國共兩黨就如何公正合理的支配抗戰勝利果實,展開了新一輪爭鬥。國民黨蔣介石想著獨吞勝利果實,並消滅共產黨。鑑於當時國際國內呼籲和平的輿論壓力,蔣介石為了製造和平假相,贏得部署內戰的時間,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外局勢和國民黨的內戰陰謀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認為應當因勢利導,首先是反映人民在長期戰亂後休養生息的強烈意願,爭取通過和平的途徑來實現中國的進步和發展。通過談判,既可以揭露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面目,也可以爭取一段時間來作好應變的準備。中共中央經過反覆研究,決定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政治口號,毛澤東接受邀請赴重慶談判,同時人民軍隊作好進行自衛戰爭的各種準備。
重慶談判期間,國民黨通過戰爭來削弱和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圖就已經暴露出來。國民黨重新祕密印發反共的《剿匪手本》,閻錫山出兵攻打山西上黨地區的人民軍隊。雙十協定剛簽訂,蔣介石便調集110萬軍隊,分三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圖謀開啟進入東北的通道,進而佔領整個東北。
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軍事進攻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中共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抽調11萬軍隊和2萬名幹部進入東北,爭取控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北地區。與此同時,各解放區軍民對國民黨的軍事進犯堅決反擊。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部隊取得上黨戰役的勝利。人民軍隊連續進行邯鄲、平綏、津浦三個戰役,共殲敵10萬餘人,阻滯了國民黨軍深入華北、進軍東北的行動。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援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戰爭歷程
戰爭序幕
(1945年9月-1946年6月)
國民黨在美帝的大力支援下,加緊部署全面內戰。美國用飛機和軍艦將54萬國民黨軍運送到內戰前線,並派海軍陸戰隊幫助接收滬、平、津等地。在初步控制關內各大中城市之後,國民黨把進攻重點指向東北,攻佔山海關、錦州等地,進佔瀋陽,進攻四平,到1946年5月佔領長春、吉林,控制了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黨領導新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奮起自衛,挫敗了國民黨集團獨佔東北的狂妄計劃,迫使國民黨簽訂暫時休戰協議。
但是國民黨在完成內戰準備後,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揚言要在三五個月內消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6月26日,國民黨軍隊22萬人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全面爆發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軍隊則更名為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時期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戰略防禦時期。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
共產黨方面並沒有擺出主力決戰的樣子,採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儲存實力,主動撤出。其國民黨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共產黨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宣化店,解放軍被迫開始全線撤退,試圖將主力調往延安地區,史稱“中原突圍”。
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穩住陣腳,並在夏季攻勢中奪回東北戰場的主動權。華北傅作義部在大同集寧戰役與張家口戰役中重創解放軍,取得優勢地位。華東戰場,解放軍在薛嶽攻勢下丟失兩淮,但陳毅在宿北、魯南、萊蕪戰役先後獲勝,並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74師,張靈甫師長陣亡。中原戰場,劉伯承在定陶戰役殲滅整三師,陳賡部則圍殲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師”的整一旅。西北戰場,由於得到內線情報,中共主動從延安撤退。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率部攻佔延安。隨後中共連續取得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部隊士氣下降嚴重。
同時轉入山區的解放軍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利用國民黨軍分散搜尋的契機,集中2-6倍的兵力展開包圍進攻。這種方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首要作戰策略。經過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方面戰鬥減員約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
國民黨軍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國民黨軍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同時,山東的解放區遭到逾60萬國民黨軍的圍攻。由於國民黨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游擊戰術無法奏效。1947年6月18日,胡璉整編11師佔領中共山東指揮部所在地魯中南麻鎮。此時因劉鄧軍在魯西進攻,國民黨軍被迫自魯中回援,粟裕乘機進攻南麻整11師,但其久攻未克,此時國民黨軍再度調集大軍圍攻,粟部因多處軍隊遭遇範漢傑等指揮合圍,傷亡巨大,撤至黃河以北惠民。國民黨軍在8月佔領黃河以南山東大部地區。10月初,國民黨軍在煙臺登陸,膠東地區淪陷。
此時,由於國民黨軍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由於在大別山地區遭到白崇禧圍剿,中野最後被迫分批撤出大別山區。東北戰場,林彪連續發動秋季攻勢、冬季攻勢,將東北國民黨軍壓縮在錦州、瀋陽與長春,勝局已定。在華北,47年11月共軍攻克石家莊,1948年5月中旬,晉南重鎮臨汾也被中共攻克。6-7月,華東野戰軍發動的豫東戰役。西北戰場方面,彭德懷取得宜瓦戰役的勝利,儘管在西府隴東戰役失利,但此時胡宗南部已經捉襟見肘,延安被解放軍重新佔領。
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
1948年冬,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是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也是蔣介石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禦”體系總崩潰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歷經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等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國民黨政府官員起義。其中濟南戰役的戰果:斃死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將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藥無數。
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集中了53個師,70餘萬人,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攻佔錦州同時在塔山和黑山阻擊了侯鏡如兵團和廖耀湘兵團,長春鄭洞國部起義後林彪揮師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並順勢攻佔瀋陽,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傷亡6.9萬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經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由劉伯承攻佔宿縣截斷徐州退路一舉改變形勢,分別在碾莊、雙堆集、陳官莊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以傷亡13.6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在1948年11月29日發起,歷時64天,華北楊成武部在新保安殲滅35軍,林彪的第四野戰軍攻克天津幷包圍北平迫使傅作義接收改編。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被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資料點及綏遠西部外,全部獲得解放。
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劃江而治談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
渡江戰役於1949年4月21日拂曉5時許發起,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4月23日解放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對全中國的統治宣告終結,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接著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先後佔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漢三鎮,5月27日攻佔全國經濟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島。7月上旬解放軍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
渡江戰役後,各野戰軍立即按照中央軍委的既定部署,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1949年4月解放軍進軍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南廣大地區。5月解放軍進軍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8月解放蘭州,9月解放西寧、寧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國民黨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9月13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後解放湖北、湖南。林彪部在衡寶戰役挫敗白崇禧,隨後以優勢兵力佔領廣西全境,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發,突破國民黨川鄂湘防線,佔領秀山、西陽、彭水等地,賀龍也率第一野戰軍翻越秦嶺,乘勝追擊,殲滅敵宋希濂兵團、促使羅廣文,陳克非兵團起義。30日蔣介石匆忙逃往成都,當日重慶解放。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倉惶逃離成都,前往臺北
1949年9月,帶有制憲會議性質的由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及愛中國人士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通過帶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決定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
-
3 # WILLSON39
歷史上發生驚天大逆轉的事件很多,給我印象深刻的有:
1. 萬里長征:一支被十倍之敵圍追堵截的隊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成功突圍,並通過十五年的奮鬥奪取了政權。
2. 北韓戰爭:一支剛剛取得政權、甚至還沒有成套裝備的隊伍,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敢於跟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率領的聯合國部隊叫板,並最終擊退對手,迫使其簽訂停戰協議。
3. 昆陽之戰:一支拼湊起來、人數約二萬人的農民起義軍,在一個27歲、才打過半年戰的書生劉秀的率領下,擊敗了兩個大將軍率領的42萬人的王莽政府軍,並最終顛覆了政權。
4. 淝水之戰:統一的北方的前秦國君符堅率領80多萬大軍攻打東晉,準備最後統一全國,東晉派出大將謝石、謝玄率8萬軍馬迎戰,以計一戰擊敗前秦大軍,並使其再無翻身之日。
5. 臥薪嚐膽:戰敗的越王勾踐在謀臣文種、范蠡的輔佐下,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的韜光養晦,擊敗了吳國,又經過十年,終於滅了吳國
6. 破釜沉舟:項羽率領約5萬起義軍,在鉅鹿之戰中以破釜沉舟的大無畏精神,擊敗了強大的秦國軍隊,致使秦國覆滅。
-
4 # 漢字的魅力
趙襄子反殺智伯
一、智伯擅權
智伯(一說為知伯)本來是晉國最有實力的六卿之首,他先聯合韓、魏、趙消滅了同為六卿的範氏、中行氏兩家,瓜分了這兩家的封地。國君晉出公生氣了,聯絡齊國、魯國,要伐這四卿。智伯一不做二不休,聯合趙、韓、魏攻打國君。晉出公嚇跑了,死於逃亡齊國的路上,智伯主持立了新君。
《史記.趙世家》:襄子立四年,知伯與趙、韓、魏盡分其範、中行故地。晉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是為晉懿
二、庶出襄子
狂妄的智伯要韓、魏、趙三家送給他點封地,韓、魏兩家懼怕智伯,就順從的按要求分給了一點。可是趙家不給!
趙家“掌門”是誰啊?趙毋恤趙襄子(後諡號),趙襄子是趙簡子的兒子,他是庶出,又不是長子,趙簡子居然傳位給了他。趙簡子死後未發殯(史記載未出服),就設計殺了姐夫代王、佔了代國、逼死姐姐。
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
孔聖人遊歷教化世人本來到黃河邊上了,聞聽此訊,猶豫再三終於未過黃河。日後,聞聽趙襄子一日克三城而有憂色,深恐德行不夠。孔子讚歎其必成大業。
三、危在旦夕
智伯一看小小的趙家居然不聽話,馬上聯合韓、魏兩家兵發趙家。力量懸殊,趙襄子敗退到晉陽,智伯聯軍包圍了晉陽,然後用汾河的水淹城。外有重兵,內無糧秣,苦守到最後都殘酷到人吃人了,趙襄子的屬下都有了異心,上下尊卑的禮節都沒有了,城破被滅只在旦夕之間了。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
四、反敗為勝
被困的趙襄子堅決不降,欲出奇計最後一拼,派家臣(一說為相)張孟趁夜出城,遊說韓、魏反水聯手攻智伯。
張孟分別來到韓、魏兩家,力陳智伯的貪婪、驕橫,闡述了辰亡齒寒的道理,告誡這兩家,只有聯手消滅了智伯,大家才能都有活路。否則,今天完蛋的是趙家,明天滅亡的就是韓、魏。如果一起消滅了智伯,三家就平分他的土地。
利益是最有效的利器,趙襄子絕地反擊,韓、魏跟隨攻打智伯。本來最強大、看似穩操勝券的智伯反而被消滅,智伯的頭被砍下來,頭蓋骨成了趙襄子飲酒的酒器(《戰國策》記載: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
-
5 # 翻倍小螞蟻
1960年,英國蒙哥馬利元帥來華訪問時,曾經對毛主席說:“閣下指揮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想媲美。”毛主席卻笑著搖頭說:“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
四渡赤水,即使千載之後,也會是軍事史上的傳奇。
紅軍長征,經過湘江血戰,中央紅軍從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紅8軍團番號都撤銷了。接著在佔領遵義後,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紅軍和中共中央才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儲存下來。但當時紅軍還是面臨著蔣介石几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
接著,在土城戰鬥未取得預期效果的情況下,毛澤東果斷決定西渡赤水,先跳出包圍圈,這是一渡赤水。(土城一戰被稱為人民軍隊歷史上級別最高的戰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十大元帥中的7位,200多位開國將軍參與戰鬥,在危急關頭,朱德都端槍跑出指揮所往陣地上衝,帶領指戰員衝出重圍)
一渡赤水後,紅軍在雲南扎西地區集結,因為駐守貴州北部的是”雙槍軍”(一手拿步槍,一手拿煙槍)黔軍,戰鬥力較弱,所以,毛澤東做出了回師東進,二渡赤水的決定。1935年2月18日到20日,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向貴州桐梓、遵義開進。
在遵義的苟壩村,又召開了一個苟壩會議,在這次會議前後,毛澤東對下一步行動有了完整的想法,就是調出雲南的滇軍,從雲南北渡金沙江,進入四川。接著為了進一步迷惑蔣介石,紅軍在3月16日、17日,在茅臺鎮附近再渡赤水,這是三渡。在古藺,紅軍一個團偽裝成主力部隊向西北前進,真正的主力在附近的山區叢林隱蔽。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集各路人馬直奔古藺。
毛澤東見到蔣介石上鉤,立刻命令紅軍掉頭,在3月20日到22日,向東四渡赤水,返回貴州。隨後,紅軍南渡烏江,這次不僅徹底跳出蔣介石軍隊的包圍圈,而且看勢頭是要直逼貴陽,先頭部隊到達貴陽東南幾十華里,距貴陽只有一步之遙。當時蔣介石就在貴陽督戰。貴州境內蔣介石的兵力很空虛,蔣介石當然害怕被活捉,趕緊電令滇軍過來護駕。
結果,滇軍馳援貴陽,而中央紅軍與滇軍背道而馳,穿過湘黔公路,直插雲南,到達金沙江畔的時候,雲南的滇軍都還在貴州境內,北上四川的路終於通了。直到四渡赤水,紅軍才算成功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講起四渡赤水,通常把第三次和第四次合起來講。一渡、二渡赤水屬於被迫轉移,而到了三渡、四渡赤水,已經是毛澤東主動地調動敵軍,是他軍事才能的展現。三渡赤水是公開的,意在調動國民黨軍入川南;而四渡赤水則是祕密的,意在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在廣闊的空間中尋求機動。“兵臨貴陽逼昆明”,讓千里之外的滇軍按照他的意圖行動,可謂用兵如神!
把紅軍長征的出發點、落腳點用直線連起來的話,那這條直線和紅軍實際走的路線,構成了幾張彎弓的形狀。當時,紅軍走的都是弓背路,不走弓弦的捷徑,因為當時的紅軍好比落在了敵人圍追堵截的口袋裡,採取的聲東擊西、高速機動,才跳出了敵人的口袋陣。
文字、圖樣有限,未能展示詳細,對軍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詳細資料再學習。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孫子兵法》寫就的兩千多年後,毛主席就在赤水河畔,演繹了四渡赤水這樣一場經典實戰!
-
6 # 行象象行
劉秀指揮的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有上天之助,驚天逆轉。記億深刻。
公元23年三月,王鳳和太常偏將軍劉秀等人率領漢軍攻克昆陽、定陵、郾三縣。
王莽知道嚴尤、陳茂戰敗了,就派遣司空王邑乘坐傳車急速出發,.和司徒王尋一起派遣軍隊去平定崤山以東的地區。同時王莽還徵召了通曉六十三家兵法的人擔任軍官,任命巨人巨無霸為壘尉,又把那些猛獸虎、豹、犀牛、象等都趕了出來,用來助長軍隊的威勢。
王邑抵達了洛陽以後,各州郡分別選派精銳的士兵,由州牧、太守親自帶領,定期匯合到一起的有四十三萬人,號稱有一百萬人。其餘正走在路上的,軍旗、糧食、裝備,長達千里,源源不斷。夏季五月,王尋、王邑從潁川郡南邊出發,和嚴尤、陳茂會合。
漢軍的將領們見到王尋、王邑的軍隊兵多勢眾,就都轉身逃跑了,逃入昆陽縣,驚慌不安,擔心自己的妻子、子女,就想在這裡分散回到各自的城池去。劉秀說:“現在城內的軍隊、糧食已然很少了,但是城外的賤寇強大,我們聯合起來一起抵抗敵人,也許還能立下功勞。如果我們在這裡分散,勢必不能全部保全。而且現在還沒有攻陷宛城,不能前來支援,假如敵人佔據了昆陽縣,只要一天時間,我軍眾部也就都會被消滅。現在怎麼能不心膽相同,一起來完成大業,卻反而只想要守住妻兒財物呢?”眾將發怒說:“劉將軍怎麼敢說這樣的話!”
劉秀笑著站起來。恰好這個時侯偵察的騎兵回來了,報告說:“敵人大軍即將來到城的北面,軍陣長達幾百裡,我看不到尾。”
眾將一直以來輕視劉秀,等到了這樣緊急的時侯,才互相議論說:“重新去請劉將軍來計謀這件事吧!”劉秀又給將領們描述了成敗的因素,眾將都認同劉秀的看法。這個時候城裡只有八九千人,劉秀就讓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防守昆陽縣,和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個騎士連夜從昆陽城的南門馳出,到外面去收集士兵。
這個時候王莽到達城下的軍隊將近十萬人,劉秀等人幾乎不能出城。王尋、王邑指揮軍隊包圍了昆陽縣,嚴尤建議王邑說:“昆陽城雖小,卻很堅固,現在假冒皇上的劉玄在宛城,我們大軍迅速向那裡進兵,他一定會嚇跑的。一旦宛城攻陷了,昆陽縣自然也就向我們投降了。”
王邑說:“我過去圍攻翟義的時候,因為不能活捉他,而被王莽責怪,現在我率領百萬大軍,遇到城池不能攻陷,這樣就不能顯示軍威了。我們應當先攻陷屠殺了這個城池,踏著血泊前進。”於是,把昆陽城包圍了幾十層,所列的軍營,有上百個,饒鼓的聲音,遠遠傳到了幾十裡之外,此外還挖掘了地道,用撞車、撞城,用許多弓弩向城內亂射,箭如雨下,城裡面的人為了躲避飛矢都扛著門板出去打水。王鳳等人請求投降,沒有被理睬。王尋、王邑自己認為頃刻之間就可以成功,不擔心軍事上會出其他事故。
嚴尤建議:包圍敵城要留下一個缺口。應該讓他們能夠逃出來,從而使圍攻宛城的綠林軍感到害怕。王邑沒有聽取這個建議。
棘陽縣守長岑彭和前隊副嚴說一起守衛宛城,漢軍攻擊了幾個月,城中因為缺糧而人吃人,於是全城投降了。劉玄進入城中,並且在宛城建設都城。將領們想要殺了岑彭,劉縯說:“岑彭,作為一個郡的長官,專心堅守,這是他有氣節的表現。現在我們要做大事,應當表揚義士,還不如冊封他來的好。”於是劉玄封岑彭為歸德侯。
劉秀到達了郾縣、定陵縣,調發了眾營的士兵和眾營官兵一起出發,親自率領一千多個步兵騎士做前鋒,王尋、王邑也調發了幾千個士兵和他們交戰,劉秀帶兵衝了過去,砍下了幾十個首級。
劉秀又向前進兵,王尋、王邑的軍隊退卻了,漢軍各部就趁這個機會,砍下了幾百、上千個首級。漢軍接連獲勝,就不斷向前進兵,眾將的膽氣更加雄壯了,沒有一個不是以一敵百的,劉秀就和三千個敢死兵從城西的水岸邊衝向敵人的中軍將軍的營帳。
王尋、王邑輕視漢軍,親自率領了一萬多人的巡行軍陣,戒令各營都按照部署,按軍不動,獨自迎上前去,和漢軍交戰,結果失利,但是大軍又不敢擅自相救。
王尋、王邑的軍陣一片混亂,漢軍趁著銳勢擊潰了敵軍,殺死了王尋。昆陽城中的漢軍也擊鼓大喊衝殺出來,城裡城外的勢力結合在一起,裡應外合,喊聲震動天地。
王莽的軍隊被打的大敗,逃跑的人互相踩踏,倒在地上的屍體,長達一百多裡。剛好那個時候打大雷,颳大風,屋瓦全部都被風吹走了,大雨好像從天上掉下倒灌下來一樣,河水暴漲,溢了出來,虎、豹都感到十分畏懼,掉到水裡被淹死的士兵,需要以萬來計算,滍川的河水因此而不能流動。王邑、嚴尤、陳茂的裝備都很輕便,騎馬踩在死人的身上,渡水逃走了,漢軍獲取了王莽軍隊丟下的全部軍用物資,多得沒有辦法計算,一連撈了幾個月都沒有撈完,有些剩餘的就全部都被燒了。
王莽的軍隊裡邊的士兵四散逃亡,分別回到自己的郡去,只有王邑單獨和他率領的幾千個長安勇士回到了洛陽,關中的人聽到了這個訊息以後,都為之感到震驚。於是,全國豪傑很快就一致響應,都殺死了自己的州牧、太守,稱自己是將軍,使用漢氏的年號,等待劉玄的詔令。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天下就都是這種情況了。
-
7 # 使用者秋在這裡
如果說,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是我黨歷史上的驚天逆轉,表明紅軍得以生存,併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那麼,西安事變的發生,則是我黨歷史上又一次驚天逆轉,表明紅軍具有了發展壯大的空間,併為以後提早奪取全國勝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紅軍到達陝北後,面臨著兩大困難:
一是,陝北是貧瘠之地,人口稀少,雖然紅軍經過長征後,減員至3萬人,但當地提供的給養仍遠遠滿足不了所需,致使寒冬臘月,紅軍還穿著破舊單軍衣。
二是,紅軍到陝北後,雖然我黨明確提出了聯合抗日的主張,並幾次與蔣介石談判。但蔣置我黨提出的聯合抗日主張於不顧,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在談判桌上翻雲覆雨,另一方面嚴厲督責東北軍、西北軍加緊對紅軍的圍剿。所以,這個時候,紅軍的生存環境仍舊十分惡劣。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放棄了‘先剿共,後抗日’的宗旨,使紅軍從此擺脫了被動挨打的局面,轉而成為與國軍並存的,聯合抗日的武裝力量之一。
‘剿匪’的結束,我黨減輕了巨大的壓力,紅軍得以休整養息,陝甘寧根據地得以穩定,南方游擊隊得以從深山老林中走出來。
這為以後的發展壯大獲得了極大空間,更為奪取全國勝利贏得了時間。
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共產黨人奠定了統一戰線領導地位。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蔣介石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政黨的存在,不得不承認紅軍力量的存在。這大大使社會各階層進一步認識了我黨的政治主張,大大地提升了我黨在民眾中的聲望。
通過逼蔣抗日,我黨可以團結聯合各民主黨派,共同組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進而使民主黨派成為我黨的同盟軍。
西安事變後,共產黨成為抗日統一戰線的實際領導力量,毛主席說:我們黨領導人民抗戰,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們實際上處於領導地位。
四、西安事變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轉折點。。
西安事變成為中國歷史上重大轉折點,是國內革命戰爭走向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是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
《劍橋中華民國史》指出:抗日戰爭,‘確實是中華民國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並直接有助於1949年共產黨的勝利’。
沒有西安事變,共產黨人和紅軍將會較長的時間內繼續被壓縮,被困封。按國民黨說法,‘事變使中共起死回生。’張學良是,‘禍國殃民的千古罪人’。
胡適更說得有點荒謬:‘沒有西安事變,共產黨很快就可以消滅了。’
2008年10月17日,我在西安驪山華清池遊玩。當我佇立在當年蔣先生住過的五間庭時,我問同伴,假若沒有西安事變,歷史將會怎樣?同伴說,蔣介石集團覆滅不可避免,但他在中國的統治肯定延長。
周總理評價張學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而蔣先生囚禁了張學良大半輩子似乎說得過去。
參考資料:人民網、劍橋中華民國史等
-
8 # 陳情未來
美國911事件在記憶中最為深刻。記得當時是北京時間晚上九點之前,家裡正在看新聞臺,突然間看見飛機直接衝向美國紐約的世貿大樓,瞬間火光沖天,驚叫聲不絕於耳。正在看新聞的家人一直以為這是美國電影特效,沒想到是真實事件!簡直就是amazing!
-
9 # 一個過了河的卒子
歷史上逆轉的事件很多,今天我想講一場200:1的一場戰鬥。可見滿清為什麼可以打敗明軍入主中原。明萬曆十三年四月,努爾哈赤率部80人準備偷襲薩爾滸、界凡等五城聯軍,剛抵達渾河岸邊的時候,由於叛徒的告密,五城聯軍的軍隊800人早已列隊。對方人多勢眾,又以逸待勞,此戰努爾哈赤必敗。這個時候,努爾哈赤的軍隊有人動搖了,他的堂弟札親和桑古裡首先跳了出來,建議趕緊撤軍,不等努爾哈赤下令他們便脫下盔甲,扔掉武器,準備逃跑。由於他們身份特殊,如果撤退那麼必然影響軍心,後果不堪設想。
如此嚴峻的形勢擺在努爾哈赤面前,可他不想退卻。為了穩定人心,努爾哈赤對札親和桑古予以嚴厲的斥責,說他們是懦夫,平日裡在家裡張牙舞爪,什麼都不怕,到了關鍵時刻就成了孬種,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臉面都給丟盡了
雖然大家很佩服努爾哈赤的勇氣,可是對面是800人,自己這方是80人,要想戰勝光靠勇氣不行,靠一張嘴更不行。努爾哈赤此戰是勢在必行,他把心一橫,獨自站在一個高崗之上,開始點將。他點了穆爾哈齊、楊布祿、額凌剛三人,加上他自己一共四人,準備衝入敵陣。眾將士認為努爾哈赤瘋了,僅憑四個人就想衝殺敵陣,這不是拿生命開玩笑嘛?有人自告奮勇準備加入行列,又有人提出撤兵,以待來日再戰。這時的努爾哈赤真是瘋了,他們四人先是步戰射箭,勇敢衝進敵營,使敵人亂了陣腳,可謂先發制人,初戰告捷。緊接著,努爾哈赤騎馬再戰,銳不可當。或許是五城聯軍太過輕敵,又或是想生擒努爾哈赤,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努爾哈赤的衝殺下,最終800敵兵竟全線潰退,以4人勝利800人,這真是戰爭史上的一個神話。此後,努爾哈赤每當提起此事,都不免得意洋洋。此戰《清太祖實錄》中這樣記載:“今日之戰,以四人敗八百之眾,此天助我以勝之也。”
回覆列表
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一路北退,在退到距哈爾濱不遠的五常時,司令員林彪說什麼也不走了——部隊元氣大傷,再退,於上於下都無法交代了,他顏面盡失。
從1945年10月開始,我十萬兵馬奉命搶佔東北,林彪與向東北進發的各路大軍日夜兼程,到達目的地後,隨著蘇軍的全面撤退,部隊陸續奪得了瀋陽、四平等不少大中城市和大片土地。
不久,雙方在在四平以命相搏,雖然毛主席一再下令守住這個戰略要地,這樣不僅增加我方當時在談判桌上的砝碼,而且如能在四平一線將蔣軍的攻勢全面遏制住,就會達到平分東北的目的。
但經過浴血奮戰,東北民主聯軍還是沒能守住四平,並從此形成了潰退的局面,在丟掉長春之後,更是不可收拾,一敗千里,幾乎已陷入絕境。
因為此時正在督促兩個陣營談判的美國代表馬歇爾發出警告:“蔣的軍隊如果再不停止進攻,美國將立即中斷援助”。另一方面,山東戰場上陳毅率部對蔣軍發動大規模進攻,連續解放多地,這迫使蔣介石把準備調往東北的兩個軍的部隊緊急調往山東。
林彪後來說:“1946年5月,四平長春撤退後 主力失去戰鬥力,如果敵人繼續增加兩個軍,我們的軍事情況是很危險的,因為主力來不及休息補充和裝備,山東大打起來,救了我們一手,使我們能夠緩過氣來”。
東北民主聯軍得到的不僅是喘口氣的機會,此時,我軍的的勝利法寶——深得民心的政策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打土豪,分田地,剿匪,擴充部隊,東北民主聯軍展開的大規模土地改革和一系列措施,讓東北人民民心所向,這對東北戰局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東北民主聯軍的發展壯大簡直讓人不可思議,僅幾個月後,林彪的注意力已不在防守上了,他已經有了反擊的能力,雙方的較量重新開始,這一次,戰局發生了變化。
毛主席致電:“東北在你們領導之下,改革了土地,發動了群眾,建設了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在全國各區中,就經濟論你們佔第一位,就軍力論你們已佔第二位(當時山東為第一位)。
就在這一年,東北民主聯軍經過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的反攻,使東北戰場上的局勢已發生了驚天逆轉。難負重圧的杜聿明只能託病請辭,而接任的陳誠雖躊躇滿志,聲稱“六個月內恢復東北優勢,收復東北一切失地”,但最終結果卻是自己在不足六個月後,就灰頭土臉地敗興而歸,而下一任蔣軍東北長官衛立煌此時已無力迴天。
東北民主聯軍以一個令人振奮的遼瀋戰役,讓東北的蔣軍幾乎全軍覆沒,東北全境解放。
從1946年5月初的窮途末路、幾乎瀕臨絕境,到1948年11月解放東北全境,僅僅兩年半的時間,東北民主聯軍實現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大逆轉。多年以後,蔣軍的將領只要一提起內戰,依舊感嘆當年沒有乘勝追擊將東北民主聯軍徹底消滅,以至最終讓東北民主聯軍翻盤,而蔣家王朝也自東北開始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