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紳士電影會

    知識其實與創造力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知識的掌握其實應該是去服務於創造力的,比如你學習了很系統的攝影知識,什麼都會拍,但你要拍一部很厲害的電影卻不一定可以拍的出來,需要編劇的腦洞和導演的再創作。

    創造力的挖掘,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去體驗,去觀察和接觸,接觸的領域越多,就越有助於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畢竟社會一直在進步變化,但是知識是死的。讀萬卷書沒錯,但如今的這個社會,行萬里路也很重要。為什麼國內拍不出好萊塢那樣的電影?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資金問題,我想更多的是我們沒有那樣的創造力的人才,近兩年感覺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都體現了很好的創造力,昨天看了“哪吒”感覺完全可以媲美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動畫電影了,我覺得我們國內完全可以創作一個“封神宇宙”出來,就像“漫威宇宙”一樣。

    最後我認為應試教育的體制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2 # 新月清寒

    知識淵博和創造力並無本質聯絡

    如果只是知識面廣博,也許由於涉獵面廣泛,會產生許多的奇思妙想。但是,也僅限於想一想而已,並不能產生任何創造力。為什麼呢?因為你雖然知識廣博,卻太過膚淺。你產生的無數奇思妙想,既沒有驗證其可行性的能力,也沒有判斷其價值的能力。

    如果有哪一個知識廣博的人,去找專業的科學家去驗證自己的想法。他會發現兩個撓頭的問題:一是往往找錯人。由於自己外行,你不知道自己的奇思妙想屬於誰的研究領域;二是很快就沒人理你。因為你的奇思妙想,其中有價值的微乎其微。相當於把幾顆鑽石,混進海量的泥沙裡。有找你這幾顆鑽石的時間,人家自己早已創造了更多的鑽石。

    創造力來自哪裡呢?

    第一,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

    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當你完善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它結構上的弊端,或者細節上的不足。於是無數的假說奔湧而出,於是你陷入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驗證中。

    一些大科學家,總是有提不完的假說,自己忙不過來,就找團隊來完成,而實踐證明,很多假說是正確的。這正是完善知識體系到一定程度,進行調整或補充時,必然要面臨的情況。

    第二,跨界帶來的靈感

    在你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有時這一領域的知識體系已經完善到了極限,很難再有新的靈感產生。

    此時,當你涉獵到一個切合的領域,找到兩個領域的銜接點,那麼兩種知識體系開始銜接,甚至融合,於是開始產生新的靈感。隨著銜接和融合的深入,新的假說層出不窮,最終就誕生了一個邊緣學科。

    總之一句話:

    創造力更多的不是來自虛浮的奇思妙想,

    而是主要是來自知識體系的最佳化和交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單相機用什麼模式拍攝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