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甘的編編

    首先你得知道北魏是鮮卑民族政權。它為了緩和與漢族民族矛盾,鞏固統治。從生活上穿漢服,改漢名。從遊牧文明變為農耕文明,加上本土文化不如漢族,人口數上也屬於絕對劣勢。加之通婚後,小輩都當自己是漢人,純鮮卑族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自然鮮卑政權就成為地主門閥們的肥肉,先宇文後隋楊,鮮卑被滅。

  • 2 # 北洋水兵

    準確點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本質上就是要完成君主專制轉型,他不管是遷都洛陽還是迎娶漢族大姓之女,都是為了藉助漢人的力量壓制鮮卑傳統勢力。

    傳統的鮮卑,由於遊牧經濟的不穩定性,所以經濟生產也是分散的,這就導致鮮卑的政治形態和內地君主集權不同,而是一個非常鬆散的政治聯盟。這就導致鮮卑的領袖只能是一個權力受限的盟主,而不是一個專制君主,各級貴族、領主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地內當土皇帝,所以鮮卑君主只能透過和各個貴族共治的形勢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

    這就極大的限制了鮮卑皇帝的權力,反而漢人往往對權威,尤其是對皇權頂禮膜拜,這讓任何一個少數民族君主都是不可能拒絕的,因為他們從來也沒有享受到絕對的權力帶來的那種感覺,所以往往少數民族君主坐天下,第一個開刀的往往是本族的貴族。比如皇太極清洗阿敏、莽古爾泰,打壓代善,順治清算多爾袞,以及康熙除鰲拜,皆是因為這祖孫三代必須要剷除八旗貴族當中不安分的力量,否則必然會讓皇權受到掣肘。

    雖然孝文帝開啟了漢化改革,但是他對北方六鎮的鮮卑傳統貴族的壓制導致北魏皇族以及漢化鮮卑貴族和傳統鮮卑貴族之間的離心離德,最終爆發了導致北魏解體的六鎮之亂。

    所以,後世少數民族王朝都竭力避免鮮卑的結局,但是隻有滿洲人建立的清朝妥善的避免了鮮卑的結局,不過代價也是很明顯的,清朝入關不到百年時間,滿洲人漢化的趨勢就不可避免了,即便是留守盛京的滿洲人,也沒能躲過漢化的大潮。

    全文完

  • 3 # 不正經鳩摩智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鮮卑的全盤漢化,促進了北方各族融合。各種改革措施,一時內也緩和了階級矛盾,極大的增強了北魏的國力。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孝文帝的改革,把北魏送到了巔峰的同時,也把北魏推向了深淵。一個沒有文化積澱的民族,貿然全盤漢化,接收諸如門閥制度這種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東西,加速了貴族階層的腐化墮落,消蝕了統治階層的銳氣與活力,後期,也造成了尖銳階級和社會矛盾,所以孝文帝死後三十多年,北魏就分崩離析。

    全盤接收漢文化,不根據國情,丟了自己的傳統、丟了自己的血性,雖然武力統治北方,卻免不了被漢文化腐蝕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30萬買車有必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