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不盡的霾
-
2 # 蘇堤楓靈韻
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之中,禮孝一直是擺在了道德的最前面,自古都是以孝為先。如果一個人事業做得再大再好,缺少孝心與孝道,那他就等於是一事無成。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一句話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夠真正的理解,而它的句意背後又是講的什麼大道理呢,現代人究竟適應與否?
前半句“母在不慶生”,從字面前來理解的話,可能很多人會說是:母親在的時候後輩就不允許慶祝生日。
其實不全是,母在不慶生,更多的是把一個人的年齡層分成二個層面。那就是分成30歲和50歲之間。母在意思是一個人在成長到30歲的時候就不輕易來過生日了,這一個尷尬的年紀是而立之年。
不慶生也就是在告訴你,長大了,凡事都要用大人的心態來面對一切。尤其是在母親面前,更不能像孩子一般的提過生日!
而另一個年齡層就是過了50歲,如果母親還在的話,那你就可以和母親甚至是家人一起過生日。50歲是知天命的年紀,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這時候和母親在一起過生日,那是一種福氣與享受。
後半句“父在不留須”,這一句話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告訴你:父親在世,需要懂得對長輩的尊重。從民俗文化的層面來講,留須就是犯上的意思,所以不留須也是對長輩們的一種自人認識與禮數。
什麼人才會留須了,在古時候一般都是需要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後來發展下來的結果就是都在60歲左右才可以留須。如果是父親健在,儘量不要留須。
而這些其實就是屬於生活之中的一些禮數,更是做晚輩的對長輩們的一種尊重,也是屬於中華傳統美德。
“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子孫”,有時候人生就是如此,成長的速度似乎是要慢於雙親老去的速度。
而這些民俗諺語並非所謂的迷信說法,嚴格來講,它是在告誡我們不管生活怎麼樣,我們都應該要懂得及時行孝。在當下的社會之中,尤其是年輕人都需要好好的熟悉一下這些民俗語,它們在流傳的背後,也是在告訴著提醒著大家懂得孝道,這也算是在為自己修行
-
3 # 清風白雲51704787
我是從未做過生日,就家宴生日也未有過,做碗生日面吃是有過,也做了很多房子,如分批次做過好多廠房,住房,從未請過客做過喜事。
沒注意這些古訓而不為。主要覺得自己的事麻煩朋友幹嘛呢?是炫耀自己富有呢,還是為了錢財呢?覺得做這些會欠別人的情。也會遭人背後議論。
所以覺得簡單做人,簡單生活更輕鬆。會做這些的人,可能是習慣與愛好。真正這樣知書達禮的,懂的這些禮節的人可能也不多吧。
回覆列表
對於這句話,我想說古語的產生有其獨特的政治歷史文化背景,當代人應遵循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態度去從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