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明武宗無嗣,所以嘉靖皇帝得以以藩王的身份入承大統,成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僅次於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其施政成果對明朝影響頗多。
嘉靖皇帝
明武宗駕崩之後,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熜入承皇位,嘉靖皇帝其人非常聰慧,入承大統之時,雖然年少,卻有著自己的看法。在進入北京城的時候,禮部就主張以皇太子之禮迎接朱厚熜,但朱厚熜堅決不受,僵持之下,禮部最終妥協,讓朱厚熜以皇帝身份從大明門入宮,隨即在奉天殿即位。同年,在迎奉嘉靖皇帝生母蔣太后的禮節問題上,朱厚熜以辭位相脅迫,最終得以以迎奉皇太后的禮節將其生母迎入北京城。此後,圍繞著禮儀問題,三年的時間都都在進行爭鬥,最終,大禮議事件以嘉靖皇帝的勝利而告終,藉此機會嘉靖皇帝樹立了絕對的權威,也打敗了楊廷和集團的勢力,使得其真正的掌握了朝政。
明永陵
在掌握住朝局之後,嘉靖皇帝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動,嘉靖皇帝將仁宣時期就已經有的“銀記密疏”制度進一步開拓,進一步掌握住了朝政。此外,嘉靖皇帝總結了歷代得失,在嘉靖八年,嘉靖皇帝下詔“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終其身,毋得請襲”,從此斷絕了外戚世封的歷史。此外,嘉靖皇帝也對當時十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非常重視,在當時,由於一百多年的土地吞併,大量的田地都被勳卿皇莊所佔有,大量民眾沒有土地,並且田賦也因此急劇減少。針對這一情況,嘉靖皇帝請退了大量田地,並且定下嚴制限制土地兼併。
軍事上,嘉靖皇帝對當時嚴重困擾明朝的“北虜南倭”問題也十分重視,他也在不斷的調撥精兵強將以應此情況。在嘉靖時期,透過戚繼光等人的努力,倭寇問題基本上已經被解決。北虜方面,嘉靖皇帝也積極應對,在嘉靖大地震中,嘉靖皇帝一方面派人救災,另一方面也立即修復被地震損毀的邊防設施。在社會文化方面,嘉靖時期也是非常開明的時代,出現了許多著作。
紫禁城
可以說,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透過各方面的改革,實際上對前朝留下的弊政做了一個清理,建立了更為完善的制度。史書評價他說:“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日後的張居正改革其實也是嘉靖革新的繼承。
參考資料:
1. 田澍,嘉靖革新的歷史定位,光明日報,2006-11-20
2. 趙世明、雍際春,吐故納新:“大禮議”與嘉靖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1-17
3.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明武宗無嗣,所以嘉靖皇帝得以以藩王的身份入承大統,成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僅次於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其施政成果對明朝影響頗多。
嘉靖皇帝
明武宗駕崩之後,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熜入承皇位,嘉靖皇帝其人非常聰慧,入承大統之時,雖然年少,卻有著自己的看法。在進入北京城的時候,禮部就主張以皇太子之禮迎接朱厚熜,但朱厚熜堅決不受,僵持之下,禮部最終妥協,讓朱厚熜以皇帝身份從大明門入宮,隨即在奉天殿即位。同年,在迎奉嘉靖皇帝生母蔣太后的禮節問題上,朱厚熜以辭位相脅迫,最終得以以迎奉皇太后的禮節將其生母迎入北京城。此後,圍繞著禮儀問題,三年的時間都都在進行爭鬥,最終,大禮議事件以嘉靖皇帝的勝利而告終,藉此機會嘉靖皇帝樹立了絕對的權威,也打敗了楊廷和集團的勢力,使得其真正的掌握了朝政。
明永陵
在掌握住朝局之後,嘉靖皇帝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動,嘉靖皇帝將仁宣時期就已經有的“銀記密疏”制度進一步開拓,進一步掌握住了朝政。此外,嘉靖皇帝總結了歷代得失,在嘉靖八年,嘉靖皇帝下詔“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終其身,毋得請襲”,從此斷絕了外戚世封的歷史。此外,嘉靖皇帝也對當時十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非常重視,在當時,由於一百多年的土地吞併,大量的田地都被勳卿皇莊所佔有,大量民眾沒有土地,並且田賦也因此急劇減少。針對這一情況,嘉靖皇帝請退了大量田地,並且定下嚴制限制土地兼併。
軍事上,嘉靖皇帝對當時嚴重困擾明朝的“北虜南倭”問題也十分重視,他也在不斷的調撥精兵強將以應此情況。在嘉靖時期,透過戚繼光等人的努力,倭寇問題基本上已經被解決。北虜方面,嘉靖皇帝也積極應對,在嘉靖大地震中,嘉靖皇帝一方面派人救災,另一方面也立即修復被地震損毀的邊防設施。在社會文化方面,嘉靖時期也是非常開明的時代,出現了許多著作。
紫禁城
可以說,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透過各方面的改革,實際上對前朝留下的弊政做了一個清理,建立了更為完善的制度。史書評價他說:“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日後的張居正改革其實也是嘉靖革新的繼承。
參考資料:
1. 田澍,嘉靖革新的歷史定位,光明日報,2006-11-20
2. 趙世明、雍際春,吐故納新:“大禮議”與嘉靖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1-17
3.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