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常用了

    廣義科幻包括科幻、奇幻、魔幻,而狹義科幻僅限於科幻,科幻類別再進行細分又可分為核心科幻和非核心科幻。

    奇幻作品:最經典的要數《魔戒三部曲》,已衍生出無數同人作品。據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的《冰與火之歌》改編的電視劇《權力的遊戲,收視率極高。2016星雲獎的獲獎作品《無根之木》,主角是魔法版霸道Quattroporte和小蘿莉,符合青少年口味。2017雨果獎的獲獎長篇《方尖碑之門》,在奇幻背景下描寫種族差異、文化衝突、社會壓迫等現實問題。2017雨果獎短篇獲獎作品《玻璃山與鐵鞋的囚籠》也屬於奇幻類,重現古老童話,在揭示從古至今婚姻對女性的束縛。

    魔幻: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過一個短篇《兜售神藥的好人布萊克曼》,被歸類到經典科幻短篇裡面,這一篇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像科幻,但它裡邊的確有不少超現實描寫。

    科幻迷最愛的核心科幻有如下特點:一是巨集偉、博大、深邃的科學體系本身就是作品的美學因素,與平時人們強調的文學上的美學因素並列。或者按習慣說法:這些作品能充分表達科學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這種美可以是哲理、理性之美,也可以是技術、物化之美。 二是 作品浸泡在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之中:“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描寫超現實情節。”

    三裡能充分運用科幻獨有的手法,像獨特的科幻構思、自由設定背景、時空交錯、以人類整體為主角等。作品中應該有基本正確的科學知識,能激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至於科幻作品的文學性、其所承載的人文內涵、對現實的關注等,因為與主流文學作品並無二致,另外有一點:由於科幻文學的特點,它往往更宜於表達作者的人文思考。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用優美的文字介紹了一種時間線與我們完全不一樣的外星語言,邏輯上自洽,能改變讀者的慣性思考方式,這就是核心科幻,《巴比倫塔》是否是核心科幻還有爭議。阿西莫夫的《基地》,威爾斯《時間機器》、《隱身人》,克拉克《童年的終結》、《2001太空漫遊》,PDK的《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劉慈欣的《三體》這些都屬於核心科幻。

    非核心科幻,有一部分也在主流文學的範疇內:

    例如《一九八四》、《蠅王》、《五號屠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者多麗絲·萊辛的《裂縫》既是科幻,但又是創世紀神話。另外還有《移動迷宮》、《飢餓遊戲》、《分歧者》等好萊塢賣座的影片,更偏向於反烏托邦型別。

    分類由讀者的口味決定,許多科幻作家也開始寫奇幻、魔幻,有的讀者喜歡看廣義科幻,有的喜歡看狹義科幻。隨著加入科幻陣營作家的增多,科幻也將從邊緣文學變成主流文學。

    把科幻分為“軟科幻”與“硬科幻”,是科幻界內部流傳最廣的一個分類法。而流傳得廣與劃分得合理。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佈景派”莫屬。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儘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早在七八十年代便出現了類似的分類:重視科技含量的科幻小說是“硬科幻”,重視文學技巧的科幻小說是“軟科幻”。當時,它們曾被稱作科幻小說中的“重科學流派”和“重文學流派。

    一九八一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論科學幻想小說》一書。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史密斯還給我們介紹了一種關於科學幻想的新概念。在美國,人們把科學幻想分為”硬幻想“與“軟幻想”。“硬幻想”是指幻想以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這些自然科學為基礎的,是“堅硬”的科學;“軟幻想”則是指幻想以社會學、歷史學、哲學以及心理學等“柔軟”的科學為基礎的。這與中國的關於以“文”為主,以“科”為主的科學幻想小說的提法,是不同的概念。

    不過,這樣給“軟——硬科幻”下定義,理論上雖然沒問題,實踐中仍然有極大缺陷。因為以社會科學為題材的科幻作品,數量和影響力上遠遠小於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作品,連後者的零頭都不到,怎麼能夠成為兩大基本型別之一呢?甚至,科幻小說習慣上只被認為是描寫自然科學題材的,即使是歐美科幻界,恐怕也不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軟硬科幻”的概念吧。

    @

    “軟硬科幻”雖然不是一對有理論價值的概念,但它們反映了科幻界內部,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傾向的衝突。

    除了“硬科幻”“軟科幻”這對流行概念外,還有一些科幻作家從其它角度對科幻文學進行過劃分的嘗試。“科幻小說大體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走通俗路線,娛樂的;另一種比較有哲學意味,”這個分類採用了“藝術——通俗”的兩極分類法。

    科幻為人們提供了幻想的平臺,文學文化交流的平臺。它為人們接受某些超自然現象做了思想準備——在讀過科幻的人們中更容易接受或理解新的現象或未知的事物。科幻之所以是科學與人的橋樑之一是因為它具有前瞻性。並且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關注現在又高於現在,從現在預言未來,從現在中思考遠古,思考未來,思考人類、生物乃至地球、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的未來!它的題材既有厚重又有活潑,形式多樣,無疑激發了人們的從童年時期就有的好奇心。它的深厚的思想性與思考性是人智慧的精華,思想的結晶。

  • 2 # 星海江湖

    不同意。

    以當前的科學基礎,即使進行再天馬行空再不可思議的想象和假設,只要完成邏輯自洽,都可以是科幻。

    目前的科學在未來也不一定正確,人類總是在自我否定中前進。科幻小說的魅力就在於作者可以基於現實,又脫離現實,能自圓其說的表達自己對未來的想象,對人類對社會對宇宙的思考。

    回頭看幾十年前的科幻,已經有很多東西成為了現實。《2001太空漫遊》中的即時視訊通話、平板電腦、AI,《回到未來》中的磁懸浮等等。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

  • 3 # 百變電影秀

    不同意

    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Sci-Fi),直譯應為“科學小說”或“科學虛構”(而直譯應為“科學幻想”的“Science Fantasy”也因此被迫譯為了“科學奇幻”)。科學的幻想,即根據有限的科學假設(某些東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發生),在不與人類最大的可知資訊量(如現有的科學理論,有據可考的事件記錄)衝突的前提下,虛構可能發生的事件。科幻目前已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和風格,而科幻文化也成為了一種由科幻作品衍變出來的新文化。

  • 4 # 新洲奇幻世界

    首先表明我的態度~不同意這種觀點!有科學性的科幻,大部分內容的構建基於已經存在的科學理論,科學假設,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相對有根據的幻想,通常來說這類文章比較難寫,需要作者有相當好的科學素養來儘可能的保證不出現漏洞。對於比較好的科幻而言,不會進行毫無根據的想象,和犯非常明顯的科學錯誤。科幻的重點可以不放在科學的理論上,科學的設定也可以比較粗糙的,但是科幻從不缺乏哲理與內涵。

    比如電影《木星上行》,或者比較出名的小說《海伯利安》系列,它的比較鮮明的特點就是,在以科學為基礎的情況下,進行脫離科學的幻想,儘可能的用不受控制的幻想來刻畫一個精妙絕倫,又無比巨集大的世界。想象一般不受到科學原理的限制,但是它也不會脫離基礎的科學性,並且與科學做出關聯。其實漫威的一些作品,也屬於這個範疇。

    缺科學性的在早些年的網路小說中很常見,說白了就是披上一層科幻的外皮,在本質上和科幻毫無關聯,《吞噬星空》的後期就是代表,它已經完全的拋棄了任何與科學常識有關的設定,不對任何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做出科學性解釋,而且還似乎將光年這個距離單位的定義為了體積單位,簡單的說其實就是玄幻小說,把裡面的武功招式,修行功法,用一些科學名詞代替,本質上不屬於科幻。當然,我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我認為的缺科學性就不能叫《類科幻》。

  • 5 # 阿仁秀

    有科學性的叫《科幻》,我覺得缺少科學性的叫《玄幻/奇幻》,不信看我魂環,我已經是五段鬥之氣,雖不能移山填海,但已經可以移花接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朱正廷錄製《舞者》被強塞低俗語句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