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這個孩子的感覺就會越來越遲鈍
豐沛的感覺並非小說家、畫家、導演和音樂家等藝術家的特權,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個孩子,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都有純粹而自然的感覺。
所以,我們不是沒有感覺,我們只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把感覺給丟了。
感覺丟失,首先是因為身邊最重要的親人不斷否認我們的感覺。
譬如,一個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趕上前把他扶起來,對他說:“不疼不疼,別哭了。”
這已算是比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訓斥孩子說:“摔這麼一下就哭了,你怎麼這麼沒骨氣!”
這些做法都是在否認孩子的感覺。摔倒了,覺得疼,這是孩子的感覺,但大人說,你不疼。這時,孩子的感覺就混亂了,他為了贏得大人的愛與認可,或者懼怕大人的疏遠與懲罰,最後傾向於否認自己的感覺,而認同大人的說法,不哭了,甚至覺得自己也不疼了。
這樣一來,他就否認了自己的感覺。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這個孩子的感覺就會越來越遲鈍。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來了,孩子要出門,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媽媽說:“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我不冷,穿得夠多了。”孩子回答說。“我都冷,你怎麼會不冷?!”媽媽訓斥他,並不由分說地又給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經吃飽了,但大人仍要他繼續吃飯。這些事情,都是在否認一個孩子的感覺。
摔倒了,疼,這是他的“我”與這個世界的真相建立了關係,這種疼的感覺會自動讓他形成自我保護意識;降溫了,冷,這也是同樣的含義;吃夠了,飽,吃少了,餓,也是同樣的含義。
這些所有的感覺,會自動牽引著這個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該怎樣生活,怎樣自我保護。但如果他的這些感覺被否定,那麼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條來生活了,而感覺就會離他越來越遠。
不幸的是,我們的感覺能力勢必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制,勢必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對你講,你不該這樣,你不該那樣,你的感覺是錯的,我們的看法才是對的,感覺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結果,擁有豐沛感覺的人就鳳毛麟角了。
那麼,怎麼恢復你的感覺?答案也很簡單——尊重它。
讓孩子的感受,別在成長中磨滅,尊重孩子的感受。最快速的成長,是在經歷之後。
如若你的心中湧動起一種感覺,那麼徹底放棄與它抗爭。不管它是什麼,你都可以由著它在你心中自然地遊走。如此,它最終會在你心中開花結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這個孩子的感覺就會越來越遲鈍
豐沛的感覺並非小說家、畫家、導演和音樂家等藝術家的特權,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個孩子,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都有純粹而自然的感覺。
所以,我們不是沒有感覺,我們只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把感覺給丟了。
感覺丟失,首先是因為身邊最重要的親人不斷否認我們的感覺。
譬如,一個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趕上前把他扶起來,對他說:“不疼不疼,別哭了。”
這已算是比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訓斥孩子說:“摔這麼一下就哭了,你怎麼這麼沒骨氣!”
這些做法都是在否認孩子的感覺。摔倒了,覺得疼,這是孩子的感覺,但大人說,你不疼。這時,孩子的感覺就混亂了,他為了贏得大人的愛與認可,或者懼怕大人的疏遠與懲罰,最後傾向於否認自己的感覺,而認同大人的說法,不哭了,甚至覺得自己也不疼了。
這樣一來,他就否認了自己的感覺。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這個孩子的感覺就會越來越遲鈍。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來了,孩子要出門,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媽媽說:“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我不冷,穿得夠多了。”孩子回答說。“我都冷,你怎麼會不冷?!”媽媽訓斥他,並不由分說地又給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經吃飽了,但大人仍要他繼續吃飯。這些事情,都是在否認一個孩子的感覺。
摔倒了,疼,這是他的“我”與這個世界的真相建立了關係,這種疼的感覺會自動讓他形成自我保護意識;降溫了,冷,這也是同樣的含義;吃夠了,飽,吃少了,餓,也是同樣的含義。
這些所有的感覺,會自動牽引著這個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該怎樣生活,怎樣自我保護。但如果他的這些感覺被否定,那麼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條來生活了,而感覺就會離他越來越遠。
不幸的是,我們的感覺能力勢必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制,勢必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對你講,你不該這樣,你不該那樣,你的感覺是錯的,我們的看法才是對的,感覺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結果,擁有豐沛感覺的人就鳳毛麟角了。
那麼,怎麼恢復你的感覺?答案也很簡單——尊重它。
讓孩子的感受,別在成長中磨滅,尊重孩子的感受。最快速的成長,是在經歷之後。
如若你的心中湧動起一種感覺,那麼徹底放棄與它抗爭。不管它是什麼,你都可以由著它在你心中自然地遊走。如此,它最終會在你心中開花結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