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長9622

    孟子繼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駁斥墨家的"兼愛",攻擊法家的“耕戰”,主張“保民而王”,透過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統一。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今山東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於養生氣功,“善養吾浩然之氣“。月牙山人(朱金城)【孟柯正氣歌】:浩然正氣道義中,至大至剛直養通;充塞宇宙外無大,其內無小太素功。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孟子的影響,在儒家內部僅次於孔子,他以孔學嫡傳自居,後人有“亞聖”的說法。不過,孔子並不主張建立任何學派,而到了孟子時代,為了與其他各家學說分庭抗禮,在政治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孟子傾盡全力,正式建立了儒家學派。孟子極力倡導仁義治國的理想政治。他認為,只要一國之主能行仁義,就可稱王於天下;而仁義之所以如此有力,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本心。透過仁義把人的善良之心找回,就會激發出人心深處的無盡力量。為了讓君主接受他的仁義學說和性善論,孟子帶領由眾多弟子組成的龐大隊伍,在各國間奔波了幾十年。不過,與同時代的許多投身於實際政治的思想家不同,孟子從不央求君主接受他的主張。而是懷著他特有的知識分子的矜持,要求君主上門來請求他替他們治國稱王。懷著這樣的一種自豪感和使命感,孟子毫不留情的批評各國政治中的腐敗無禮之處,成為了名噪一時的自由投槍手。為了貫徹他的批評精神,孟子甚至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主張,這使得在後世向某些專制王朝中,孟子其人及其思想不太受朝廷歡迎。不過,他的知識分子的矜持性格,卻成為後世文人的榜樣,而他的偏重內省的思想方法,又成為宋明理學尊崇的物件。孟子晚年,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後經弟子們編緝,把孟子一生的言行集中在一本書中,後世稱之為《孟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各職業需要什麼裝備才能單刷魔界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