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畔初見月

    鰲拜不是奸臣,只能說是個權臣,他從來沒有叛變,也沒用想過自己當皇帝。康熙除鰲拜是解決制度問題,加強專制皇權。鰲拜的“專權”實際上有點明朝張居正在萬曆前十年裡大權獨攬的意思。

    清初權力分配製度的演變

    清代制度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他去世的10年間,權力的分配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八旗實行分治,旗主貝勒擁有全面而絕對的控制權。後金的“大汗”是由八旗共同擁戴的“共主”,地位雖然在各旗主貝勒之上,但從制度層面講,這是一種以八旗分治為基礎的貴族共治體制。

    另一方面,“天命汗”努爾哈赤又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諸貝勒大臣以汗為父,國家大小事務都是大汗說了算。

    但努爾哈赤的這種絕對權威並非當時後金權力制度的必然結果,而是他在創立後金過程中作為政權主要締造者所確立的個人權威使然。這樣的絕對權威,只能是八旗分治權力構架下的某種“特例”,繼位者是難以仿效的。

    所以,努爾哈赤死掉後,做大汗的人不過是“協調者”或者“召集人”,實權分散在八旗旗主手中,形成了事實上的“集體領導”。

    皇太極在位17年,憑藉自身的才幹審時度勢,縱橫捭闔,不斷削弱八旗貴族的勢力,強化汗權和皇權,力圖變“八旗共治”為“皇權專制”。他執政的前10年,主要改“並尊”為“獨尊”,取得凌駕於其他旗主貝勒(特別是三大貝勒)之上的獨尊地位,其完成標誌是天聰六年的“改定朝賀禮儀”沒實現“南面獨坐”。

    後面7年,通過建立“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稀釋了八旗貝勒手中緣由的權力,皇權進一步加強。他改“大汗”為"皇帝”,自然是為了取得與明朝對等地位,但也反映了滿洲貴族政治倫理的微妙變化,相對於草原遊牧部落共主地位的“可汗”,源自中原農耕文明的“皇帝”稱號在權威和繼承上更具有絕對性。

    但八旗旗主的勢力依然不容小覷,不然為何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不能夠成為皇帝。八旗內部的鬥爭依然劇烈,多爾袞執政的八年,基本上是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度過的,戰爭的特殊環境,使得多爾袞得以建立高度集權體制,打壓反對他的八旗貴族勢力。

    但另一方面,為了求得戰爭的勝利,多爾袞又必須保持八旗的基本穩定,調動八旗軍事貴族們的戰爭積極性,所以多爾袞一直都沒有能力從整體上和根本上觸動八旗貴族的既有權力格局。

    順治親政時期,在順治七年時發生了阿濟格叛亂,阿濟格試圖挾持兩白旗叛亂,繼續把持最高權力,兩白旗拒絕聽從阿濟格的命令,並與京城擁護順治的勢力聯合,迅速挫敗了叛亂。

    14歲的順治能夠迅速平叛,並非是其能力、經驗比多爾袞強,而是到了這一時期皇權專制的根基已經相當牢固,憑藉一或兩旗的實力與中央皇權分庭抗禮已再無可能。

    但是,到了這一時期,八旗旗主的既有權力格局依然沒有被打破,而這一點,也為後來鰲拜專權形成奠定了基礎。

    鰲拜專權的形成

    順治去世後,八歲的康熙即位,順治遺詔中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保翊 衝主,佐理政務”,形成了康熙初年輔政大臣秉持朝政的政治格局。

    這種政治格局是改變了傳統的親王攝政為四輔臣輔政,最大限度避免了出現第二個多爾袞,將中央權力牢牢掌控在以兩黃旗為核心的輔政大臣手中,以上三旗內部的“權力下移”避免親王攝政可能導致的“權力外移”。鰲拜專權,正是這一大背景下出現的。

    鰲拜專權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其中康熙六年是個分界線。此前,主要矛盾是四輔臣內部兩黃旗與兩白旗之爭,索尼、遏必隆附和鰲拜,反對蘇克薩哈的兩白旗。其中康熙五年的“旗地互易”是鬥爭的高峰。這一階段,鰲拜的“跋扈”“,本質上體現的仍是兩黃旗勢力的擴張。

    康熙六年親政,索尼死,蘇克薩哈被處死,鰲拜由“專權”時期進入“擅權”時期,康熙的君權與鰲拜的“相權”之爭成為主要的矛盾,並最終走向決裂。

    鰲拜專權的性質

    康熙與鰲拜之間的矛盾,與此前皇太極與三大貝勒、順治與多爾袞之間的矛盾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從客觀條件上看,康熙時期皇權專制體制已經穩固,鰲拜並不具有挑戰皇權專制體制本身的實力。就主觀意願而言,鰲拜也沒有謀逆篡位之心,甚至也很難說他有”挾天子以令群臣“的自覺。

    鰲拜敢於對康熙“跋扈”,除去自己過往在維護皇太極及其子孫的皇位、維護兩黃旗利益上的忠臣與功勞外,更根本的在於其秉持的”率循祖制,鹹復舊章。”堅守滿洲“淳樸舊俗”的政治理念。

    換言之,康熙與鰲拜的矛盾,除了君權與相權的鬥爭,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代表封建化方向的皇權專制與殘存的堅守滿洲“八旗貴族共治”舊俗的政治勢力之間的“新舊之爭”。

    對此,康熙是清楚的、鰲拜被擒拿後,康熙最終沒有殺他,只是終身圈禁。康熙晚年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雍正時更“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並於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

    結語

    鰲拜專權及最終覆滅,本質上講,是清初八旗共治體制向皇權專制制度過度的最後階段中,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康熙擒鰲拜“標誌著,以鰲拜為代表的上三旗內部干擾皇權專制的殘餘力量別徹底消除,皇權專制得以徹底確立。

    自“康熙擒鰲拜”以後,直至1908年慈禧去世,240年間,清朝的皇權專制制度十分穩固,與明代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皇權與文官集團勢力的“共治”相比,其專制程度更加絕對化,成為自西漢以來皇權專制程度最高的封建王朝,而鰲拜,只是皇權專制強化道路上不得不犧牲的絆腳石。

  • 2 # 天道酬勤向陽而生

    權利是一把雙刃劍,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很難逃過權利慾望的淪陷。清初期鰲拜作為跟隨三代皇帝的老臣名將,也很難避免對權利的追求以及掌控欲。導致後期被康熙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

    鰲拜(約1610年—1669年),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權臣,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早期跟隨皇太極四處征戰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開始逐漸走向清朝的權利中心,皇太極死後輔助順治帝成為議政大臣。順治去世後為擔心繼續出現多爾袞這類專權的同姓王爺,任命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為輔政大臣。走上了權利的巔峰,因為輔佐過兩位皇帝並且都在權利的中心,且康熙帝年幼,開始逐漸分化皇權,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帝為收回皇權在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人支援下,才抓捕鰲拜。本身鰲拜還沒出現反叛的跡象,在皇權專制下鰲拜對權利的把控欲導致了他不反叛必死的結局。

  • 3 # 回眸滿清

    歷史上由黑到白的人物不少,由白到黑的人也很多,這都是人們不斷探尋歷史的結果,但唯有鰲拜,對不起,一黑到底:從初中歷史課本到如今諸多史料,鰲拜都被刻畫成一個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反面人物,原因只有一個---他和功高蓋世的“千古一帝”康熙做對了!於是乎,反叛的罪名就給他扣上了。

    鰲拜在歷史上是員猛將,皇太極南征北戰隨處都能看到鰲拜的影子,皮島之戰、鬆錦會戰等等大型戰役鰲拜更是衝鋒在第一線,故而被封為“巴圖魯”,深受皇太極的器重。

    可是,皇太極去世後,在冊立新君上,鑲黃旗出身的鰲拜竭力擁護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並因此得罪了多爾袞,在福臨登基、多爾袞攝政後,鰲拜遭到打壓。後來多爾袞意外去世,鰲拜和濟爾哈朗才又開始活躍起來。

    順治去世時,委任了四個輔政大臣,鰲拜就是其中之一。只可惜,鰲拜在輔政過程中偏離了正常軌道,逾越了自己的職權範圍,逐漸成為少年康熙的心頭大患。尤其是在設計陷害蘇克薩哈之後,康熙堅定了除去鰲拜的決心。1669年,康熙在孝莊太后的協助下,終於一舉扳倒鰲拜一黨,將其免死禁錮

    從1661年初的四輔之一,到1669年夏的“唯我獨尊”,鰲拜的實力掌權時期也只有7年左右。說他跋扈、說他越權都行,但確實找不出他反叛的行為來。而且,在此期間,鰲拜也為大清的穩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歷史上出現過太多的大臣專權,有一個共同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新皇年幼,給了權臣可乘之機。偏偏順治皇帝留下四個顧命大臣,看似萬無一失,但是,分歧和矛盾卻在所難免,如果沒有一個極其突出的人物出現,四個人,四個想法,四種方案,造成的結局就是政令難施,這才是最危險的情形。個人認為,當時即便不是鰲拜“出頭”,其他人也一定會站出來一個,這是一種必然。就像皇太極從四大貝勒中脫穎而出一樣道理

    康熙確實擒了鰲拜,但是,他晚年提及鰲拜時卻不乏讚美之詞。也許,只有他清楚,當年處置鰲拜有多麼無奈;也許,只有他明白,鰲拜的罪名到底是什麼

  • 4 # 蟶子歷史

    先來看看問題,問題說的是鰲拜歷經4朝,為什麼在康熙朝叛變了呢!

    那小編先來說說,對於這個問題有是有偏差的。鰲拜在康熙朝也是沒有叛變的。自始至終鰲拜都沒有當皇帝的野心。只不過鰲拜的權利過於大,以至於皇權受到威脅罷了,所以康熙才出此下策除鰲拜。

    鰲拜,費英東的侄子。也算是功勳世家。在皇太極時期,長期追隨皇太極征戰。鬆錦之戰,以及清軍入關,平定南方的李自成張獻忠,鰲拜都立下了許多戰功。後來因為鰲拜支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承皇位。受到多爾袞的打擊。但是從小練就的堅韌性格,並沒有打垮他。等到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皇帝掌權,重新啟用鰲拜。並且將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四位定位輔政大臣。

    鰲拜,索尼都是兩黃旗。並且索尼年老,常年稱病。所以多是鰲拜代替處理。遏必隆也是兩黃旗,並且依附於鰲拜。

    索克薩哈是正白旗。當年多爾袞執政期間,效忠於多爾袞,因此與鰲拜等人不和。這就是為什麼最後蘇克薩哈被鰲拜所殺的起因吧。

    所以,四個人中,有兩個人站在鰲拜一邊。因此鰲拜所能掌控的權利越來越大。加上殺了蘇克薩哈。讓少年的康熙覺著鰲拜的權利過於太大。以至於威脅到皇權。所以康熙才下定決心,除掉鰲拜。

    對於最後鰲拜的處理,也只是判了終身監禁。只不過兩個月後,鰲拜鬱鬱寡歡死去了。

    所以說鰲拜並沒叛變,只是權利威脅到了皇權罷了。

  • 5 # 靈石蘊珠寶

    鰲拜沒有背叛康熙,而是康熙背叛了鰲拜

    1669年,16歲的康熙智擒拿鰲拜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還被人編成小說話本,作為康熙戰績功德去傳唱

    而實際上,鰲拜倒,不過是完成權力交接後的卸磨殺驢

    這一點康熙自己都承認了,在《清史稿鰲拜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康熙親政,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以及鰲拜四個輔政大臣面臨權力交接,這權力交接並不是四個人退位就完事,而是照顧到方方面面,畢竟每個人後頭都跟著一堆人,這權力如何交接,是個大難題

    針對這種情況,索尼最滑頭,人家直接老死了不參與了;蘇克薩哈想退,退得了麼?被鰲拜連根拔起,等鰲拜倒臺,也沒見康熙給蘇克薩哈平反;遏必隆也滑頭,退不了,那就當個泥塑雕像不聞不問,坐等大定之後康熙裁決……

    試想,如果鰲拜對康熙有防備,康熙能成事?鰲拜知道自己職責,就是幹髒活的

    就這樣,四個輔政大臣全部完蛋,權力順利交接到康熙手中,完美!

    至於被鰲拜禍害的官員,而終康熙一朝,康熙都沒給那些人一個交代

    直到百年後,乾隆年間,乾隆下令

  • 6 # 江水趣談

    我們都知道鰲拜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他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

    後來年輕的福臨就去世了。順治對鰲拜的信任在其對後事的安排裡就體現出來了。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順治沒有選擇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了異姓大臣。

    這也許跟他幼年時期多爾袞專權的經歷有關,他不想再出現一位“多爾袞”來操控子孫的天下。不過,權力也許真是一個魔杖,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鰲拜功臣、忠臣的形象開始漸漸變形,他再也不像從前忠心扶持皇太極的兒子福臨那樣對待福臨的兒子玄燁了。結果,康熙初年,雖然沒有了多爾袞,但卻出現了專權的鰲拜。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在四輔臣中名列第二。

    正由於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鰲拜雖然屈居第四,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

    在這種情況下,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最終為康熙皇帝所不容。

    鰲拜沒把康熙放在眼裡,更重要的是,從中央到地方,遍佈鰲拜黨羽,宗室貴族亦夤緣黨附之,連負責廷衛的上三旗都被他控制。

    據清人昭槤所作《嘯亭雜錄》記載:有次鰲拜託病不上朝,康熙親自到他府邸問候。入得寢室,御前侍衛見鰲拜臉色不對,便上前揭開床上的席子,裡面果然藏著一把刀。

    康熙不動聲色,笑著說:“刀不離身是滿洲民族的傳統習俗,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說完起駕回宮。隨後,康熙以下棋為名,召見相國索額圖一起商量對策。

    幾天後,鰲拜請求入見,康熙提前召集羽林軍入內,當面問他們:“你們是害怕朕呢?還是害怕鰲拜?”眾羽林軍回答:“只畏懼皇上一人。”於是康熙細數鰲拜的罪惡,下令將其擒拿入獄。

  • 7 # 聽三哥說歷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鰲拜沒有反叛,是專權跋扈,他也沒有輔佐努爾哈赤,他主要活躍於皇太極、順治和康熙三代帝王統治時期。

    戰功卓著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他的叔叔費英東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他本人也是一名戰功赫赫的勇將。崇德二年(1637),鰲拜跟隨阿濟格進攻明軍據有的戰略重地皮島,清軍久攻不下,鰲拜請為先鋒,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不得此島,勿復見王”。戰鬥中,鰲拜大呼陷陣,勇敢博戰,最後攻克該島。皇太極聞報大喜,封鰲拜為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

    鰲拜後來還隨阿濟格進攻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軍隊,又隨豪格入四川徵張獻忠,“鰲拜等奮擊,大破之,斬獻忠於陣”。

    雖然鰲拜戰功卓著,但在多爾袞執政時期,屢遭貶抑。清太宗皇太極在崇德八年去世,滿洲貴族內部因皇位繼承問題出現尖銳矛盾。鰲拜和索尼等人慾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君,而白旗諸王則力主擁立多爾袞,雙方僵持不下,差點就兵戎相見。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繼位的折中方案,避免了矛盾激化。多爾袞獲得執政地位後打壓反對他的兩黃旗,鰲拜曾經三次論死,有功不得議敘。

    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去世,福臨親政,鰲拜才得以翻身,位列公爵,既是議政大臣,又當了領侍衛內大臣。在順治十八年福臨去世後,年幼的康熙即位,鰲拜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成為輔政四大臣。

    權高震主

    自從成為輔政大臣之後,鰲拜專權的秉性開始暴露出來。四大臣中,索尼是正黃旗,排名第一,但他年老多病;遏必隆屬鑲黃旗,遇事沒什麼主見,與同屬鑲黃旗的鰲拜關係也比較好;蘇克薩哈是正白旗,雖然與鰲拜是兒女親家,但與鰲拜意見多不合。鰲拜儘管是四輔臣中排名最末的一個,但其強勢和擅權的個性卻使得他儼然成為四大臣中的首腦人物。

    鰲拜對不肯黨附自己的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內大臣費揚古對鰲拜不那麼恭順,鰲拜便以費揚古的兒子——御前侍衛倭赫帶康熙去景山、瀛臺遊玩時,擅用御弓、擅騎御馬,而把倭赫及一起當班的另外三名侍衛全部處死;後又以費揚古對兒子被處死心懷不滿,而把費揚古及其子尼侃等也都處死,籍沒的家產分給自己的弟弟穆裡瑪。

    如果說,權力是遵循守恆定律的,大臣權力的膨脹就意味著皇權的消減,這對於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來說是無法容忍的,隨著康熙帝年齡的漸長,康熙與鰲拜的權力之爭必然要到總爆發的時刻。有幾件事促使少年康熙對權臣鰲拜採取措施。

    第一件事是圈地換地之爭。清初圈地的時候,多爾袞偏袒正白旗,將本來應該分配給鑲黃旗的京東一帶的土地圈給了正白旗。康熙五年,鰲拜提出應該按照八旗排列順序,重新更換圈地,於是命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主持圈換工作,三人經過實地調查後瞭解到,旗民因為安業已久,並不願意換圈,上疏懇請停止圈地。鰲拜恨上了他們,欲置三大臣於死地,康熙拒絕批准處死三人,鰲拜竟然矯旨將三人處以絞刑。

    三大臣被殘酷殺害的現實,再次讓康熙體會到大權旁落的危機。過了四十年,康熙提到這場冤獄,痛心地說:“鰲拜、遏必隆為圈地換地殺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冤抑殊甚,此等事皆朕所不忍行者,朱昌祚等不但不當殺,並不當治罪也。”

    第二件事是蘇克薩哈的被殺。康熙六年(1667),年滿十四歲的康熙帝開始親政,但鰲拜在“仍行佐理”的名義下獨攬大權。這時排名第一的蘇克薩哈(索尼已死)要求辭職,還政於皇帝。如果蘇克薩哈辭職,遏必隆和鰲拜勢必也要讓出輔政的職務,這對於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的鰲拜來說難以忍受。鰲拜揚言:“今日歸政於皇上,明日即將蘇克薩哈滅族!”

    在鰲拜的策劃下,蘇克薩哈及其子弟被逮入獄,鰲拜黨羽拼湊出所謂24條罪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方歸政於皇上,伊即欲往守陵,豈非不願歸政之意”,竟然把不願歸政的罪名加在蘇克薩哈的身上,要把蘇克薩哈凌遲處死並抄家。

    康熙不同意對蘇克薩哈的判決,跋扈成性的鰲拜竟然在康熙面前揮拳捶胸,疾言厲色,對康熙恐嚇要挾,君臣爭辯持續了整整一天,最後還是決定將蘇克薩哈從凌遲改為絞刑才算了結此事。

    還有一次,鰲拜裝病,康熙去探望他,御前侍衛從鰲拜的臥席下搜出一把利刃,場面一度尷尬緊張。康熙心裡一驚,但從容鎮靜地說道:“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

    智擒下獄

    正是鰲拜種種驕橫跋扈的情狀,康熙決定早日剷除鰲拜集團。但康熙不能力敵,只能智擒,鰲拜黨羽甚多,連康熙的御前侍衛都被鰲拜收買,經常在康熙面前稱讚“鰲拜為聖人”,鰲拜本人孔武有力,久經戰陣,捉拿並非易事。如果康熙強行治罪鰲拜,激起後者反抗,難免不惹出反叛大禍。

    康熙八年(1669),康熙顧念鰲拜歷事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兩朝,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在經歷形式上的兩年親政之後,康熙終於實現了真正的親政,從鰲拜手中奪回了大權。

  • 8 # 澳古說歷史

    鰲拜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叛變,他只是想做權臣,卻不是想做奸臣。

    熟悉清史的人應該會發現這麼一個奇景,有清一代,在入關開國後和辛亥亡國前,清朝朝堂上的政局是大同小異的:同樣有幼主繼位,同樣有母后主政,同樣有親王攝政監國,同樣有以大行皇帝遺詔設立的輔政大臣,更有甚者還同時出現輔政大臣中都有被視為奸逆的存在。只得說,清朝就是一個神奇的王朝,它盛於女人、攝政王,也亡於女人、攝政王。

    而我們剛才所說的輔政大臣中出現被視為奸逆的存在就包括鰲拜,當然鰲拜其實同另一位被被視為奸逆的輔政大臣肅順一樣,他也是被冤枉的,肅順被說成奸逆多半是慈禧說的,慈禧為了奪權,所以將肅順“打造”成一個奸逆,而實際上鰲拜也是如此,他被說成奸逆,多半是康熙說的,康熙這麼做目的,也是為奪權。

    鰲拜,作為康熙初期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最初他只是地位最低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這三人的地位都要比鰲拜高,因此在最開始鰲拜在朝中的勢力並不大,更沒有到那種一手遮天的地步。但是,到後來,隨著索尼的老邁,蘇克薩哈的被殺,遏必隆又是見風使舵之人,因此鰲拜逐漸掌控康熙朝大權,朝中上下開始遍佈他的黨羽。

    當然,鰲拜雖掌控清朝大權,但卻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造反,要奪康熙的權。鰲拜對皇太極一脈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當初若不是他聯合兩黃旗的將領用“兵諫”的方式讓多爾袞放棄爭奪皇位,改而同意讓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即順治帝。再之後,在順治初期,朝政大權被多爾袞所控,而就在這時,在多數兩黃旗將領都或主動,或被迫投靠多爾袞時,鰲拜卻始終是堅守本心,即使是三次被多爾袞論死,他也始終是效忠順治,未曾改變。

    憑藉著這等誓死效忠的忠心,順治遂對鰲拜極為敬重,將其視為心腹重臣。而後,因這等忠心,順治死後,他成為了四大輔政大臣之一。

    想想看,鰲拜即使是死,他也未對皇太極一脈有任何的異心,因此就是這樣的鰲拜,他又怎會要奪康熙的權,造康熙的反呢?

    而事實上,康熙恐怕也深知這點,他要對付鰲拜,只是為了奪回皇權,而不是因為鰲拜要造反,鰲拜是亂臣賊子,這點從康熙為鰲拜所列的三十大罪,沒有一條是說他要謀逆,也沒有一條說他要奪權,這三十大罪多數就只是說他擅權專橫、眼裡沒有皇帝、矯旨亂殺大臣。其實說白了,康熙針對的其實並不是鰲拜,而是以鰲拜為首的輔政大臣的勢力,他想要的只是鰲拜手中的權力。

    如此,正是基於以上理由,鰲拜雖被康熙清算,但他的後世之名卻是沒有被汙。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其舊勞,恢復鰲拜的名聲和爵位。雍正時期,鰲拜又被賜予祭葬,同時追封一等超武公,並准許世襲罔替。與其說,康熙等後世之君是念鰲拜的功勞才恢復他的名爵,倒不如說康熙等後世之君是覺得對不起鰲拜,這是在補償鰲拜,在彌補康熙所犯的錯。

  • 9 # 平凡的帝企鵝

    這個問題這麼說吧,其實不管是在什麼時期鰲拜都是沒有叛變的,只不過因為人生的大起大落,鰲拜對於權力的慾望已經蓋過了理智,這才導致了鰲拜最後被康熙所不容,但是要說鰲拜叛變那還是無稽之談的。

    而後皇太極帶領著清朝入關以後,更是直接擊垮明朝定鼎中原大地,在北京建都,而後時間不長皇太極去世,死的時候的皇太極還沒有立下太子之位,但是按照清朝的祖制,這個太子之位就是皇太極的大皇子豪格的,也就是後來的皇帝應該是豪格,但是因為皇太極的弟弟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多爾袞也相當皇帝,而豪格的勢力要遠遠不如這個親叔叔,就算是在鰲拜等大臣的極力幫助之下,最後豪格還是輸了,最後豪格為了不讓多爾袞得懲,這才提議擁立自己的親弟弟也就是年僅六歲的順治當皇帝,然後順治上位以後大家在各憑手段,最終結果就是順治成了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位名正言順的皇帝。

    而在順治死之前吸取了自己老爹皇太極的教訓,死之前制定了自己的繼承人,也就是年僅八歲的康熙帝,而後順治帝溘然長逝,而後大清開啟了康熙時代,而這時的大清朝堂,多爾袞的勢力已經被清除的差不多了,而整個朝廷幾乎是被四位輔政大臣把控了,這四位是老中堂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而索尼是輔政大臣之首,也就是攝政王的意思了,但是並沒有封攝政王。而這時的蘇尼年歲已經很大了,對於朝廷之事已經是力有不逮了,而鰲拜和蘇克薩哈倆人一直是意見不合,倆人經常吹鬍子瞪眼的,只有一個遏必隆是個老好人,誰也不得罪。

    但是不管鰲拜做的再怎麼差勁,鰲拜自始至終也沒有謀反的心思,因為大清只有一支皇族那就是愛新覺羅氏,只有愛新覺羅的子孫做皇帝那才是正統,換成另外哪個姓氏都不在是正統了,而鰲拜本是鑲黃旗的人,已經是皇族了,所以鰲拜更加的不會叛變,因為清朝的祖制在那放著呢,如果鰲拜當了皇帝,那麼盛京的那些老八旗的王爺們怕是立馬就得起兵勤王了。

  • 10 # 鳶飛九天2018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鬥爭幾乎成為人類的本能,擁有悠久歷史的中中國人更是如此,回顧中國歷史長河,尤其是在中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朝堂,內部的明爭暗鬥、陰謀詭計更是層出不窮,幾乎成為永恆的話題。

    比如發生在清朝年間“康熙智擒鰲拜”之事,就是一場獨具匠心、設計巧妙的政權爭奪鬥爭。順治帝駕崩,康熙八歲即位,由於皇帝年幼無法親政,福臨在駕崩前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輔助康熙玄燁攘內安外。鰲拜雖居於四位輔政大臣之末,卻是四人之中最具實力、最有話語權的一位。

    擒鰲拜畫像

    早在清軍尚未入關的後金時期,鰲拜就已經成為後金政權一位出色的軍事將領,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更有“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入關之後,鰲拜又輔佐了順治皇帝福臨,戰功赫赫,歷經數帝,資歷雄厚,再加上入關後滿洲大將紛紛凋亡,這讓長年隨侍帝側的鰲拜權勢極為顯赫。

    既然早在輔佐康熙之前,鰲拜就輔佐過皇太極、順治兩位帝王,那麼,他為在輔佐這兩位帝王時十分順服,在輔佐康熙時專橫跋扈,甚至產生謀反之心呢?明晰鰲拜之所以會在康熙時期叛變之原因,首先就要了解鰲拜的一生,而不是隻瞭解鰲拜被侷限於康熙時期的人生經歷。

    鰲拜劇照

    鰲拜為滿洲鑲黃旗人,後金政權時期,他參加了由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後金軍,鰲拜在眾將士中英勇善戰,膽氣過人,很快就成長為八旗中一名出色將領。皇太極繼位後的崇德二年,鰲拜在清太宗皇太極所領導的伐明戰爭中衝鋒陷陣,打破了清軍久攻地皮島不下的局面,聽聞這一喜訊的皇太極,將他提拔為鑲黃旗護軍統領;

    崇德二年,鰲拜在攻佔皮島的戰役中立下大功,從此深得“太宗皇帝寵眷”,崇德六年,鰲拜更是位列大臣。不過,由於皇太極在崇德八年去世,這個時候的鰲拜縱然深得皇帝寵幸,但是,他並不是朝中權勢滔天的大臣,所以這個時候的,鰲拜既無實力,也無條件跋扈。

    鰲拜劇照

    接下來,就是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繼位,但是,這一時期的實際掌權者,其實為攝政王多爾袞。福臨尚且年幼,輔政之人為多爾袞,鰲拜如若真有謀反的心思,他首當其衝應該是扳倒多爾袞,而非順治皇帝。

    不過,鰲拜這個時候的勢力,根本沒有辦法與多爾袞抗衡,為了取得更大的權力與榮耀,鰲拜選擇了另一條路。他率領清軍定燕京、平湖廣,為清朝的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又在抗擊李自成、張獻忠時位居首功。這些顯赫功績,讓順治皇帝將他視為心腹大臣,官居一品侍衛大臣,此後,鰲拜獲得了參議清廷大政的機會,日益走入清朝統治階級的核心地位。

    鰲拜劇照

    順治帝對他信任有加,位列公爵的鰲拜權勢可謂是與日俱增,不過,順治時期,權勢地位在鰲拜之上的大臣依然有數人,更何況,年紀雖輕但已經成年的順治也有能力控制朝堂。不過,年輕的順治皇帝很快去世了。臨終之前,順治皇帝任命他為成為了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鰲拜在四人之中排在最末尾。

    由於蘇克薩哈原屬多爾袞陣營,素來與鰲拜不和;剩餘兩人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軟弱,這兩人凡事皆聽鰲拜之意,導致鰲拜逐步走上結黨營私、日益驕橫之路。綜上所述,鰲拜之所以會在康熙時期跋扈專橫,屢屢違逆康熙意志,皆因這一時期他的羽翼才真正豐滿,他輔佐前三位帝王之時,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權勢,自然就不會生出跋扈之心了。

    鰲拜

    不過,雖然影視劇中多以鰲拜謀反的形象出現,但實際上,鰲拜雖然算得上專權跋扈,但卻跟叛變為例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如果鰲拜真的有此心,必然會時刻關注康熙,更不可能在康熙召見他時毫無防備,被少年侍衛們如兒戲般擒住。

    即便是康熙自己在擒住鰲拜,宣佈他的諸多罪狀中,也沒有反叛這一項,而是稱其為“竊弄威權”,將其罪行歸咎為弄權專橫。因此,晚年的鰲拜雖然專橫跋扈,把持朝政,更屢屢阻止康熙親政,但究其根本,鰲拜從未有過反叛之心,依然是清朝的功臣和忠臣,當然,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專權的權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越長越旺,不結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