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客69
-
2 # 視野澀
因為明朝比清朝更早,那時候沒有照相機 ,影像資料只能靠作畫的方式流傳下來,而請得起畫師的大多是達官貴人,流傳下來的畫作也大多是關於他們的,普通老百姓連生計都操心不過來,哪來的閒心請畫師作畫。而清朝時由於跟西方有更多的接觸,畫作風格也更偏向於寫實,加上攝影技術發明,我們現在看到的清朝的影像,大多是西方傳教士拍攝的民間的生活情景,而那個時代正好處在晚清積貧積弱的年代,所以會產生清朝人比明朝人瘦的錯覺
這個真的不對,其實一個簡單的邏輯就可以了,中國古代生育率很高,如果明朝人普遍都能吃飽飯,白白胖胖的,那麼明朝人口為何沒有爆發式增長而始終維持在1億人口左右呢?
實際上,在美洲糧食作物沒有引進中國之前,華人口的極限就是1億左右,一旦到了一億人口,就會進入馬爾薩斯陷阱,也就是說,土地養不活那麼多人了,只能透過戰爭,瘟疫,等消滅人口……
實際上外國傳教士之所以對明朝有比較好的描述,說他們白白胖胖,因為他們大多數只有去過江浙富饒一帶的地方,對明朝缺乏真正的瞭解……
其實明朝農民起義一直不斷,朱棣時代就有唐賽兒起義,正德時代有,劉六劉七起義,等等,中國百姓歷來逆來順受,只要能吃飽飯,沒有農民願意造反的,之所以鋌而走險,就是因為餓肚子……
這幾年,網上紛紛醜化清朝,但是有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是,清朝實現了人口的大爆發,人口增長到了4億,雖然清朝百姓也吃不飽飯,但是起碼能活下去,不至於餓死……
這也不是清朝統治多好(除了雍正,真心對百姓做了改革),主要是美洲糧食作物普及,比如紅薯等……清朝皇帝也比較重視民生,官方也非常注意推行糧食作物……
當然在乾隆時代,人口又到了頂峰,中國又陷入馬爾薩斯陷阱,加上乾隆不斷用兵,百姓民不聊生,民間起義不斷……
但是總的說來,中國幾乎沒有一個朝代百姓們吃飽過飯……也許在開國初期,,比如唐朝初年,明朝初年,經歷過殘酷的人口大滅絕,人口甚至減少百分之70%,人少地多,老百姓能過上一段吃飽飯的短暫日子,但是隨著幾十年的和平,人口激增,又是新一輪的人口危機……
古代儒家政治理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說,仁君在世,百姓70歲就可以吃肉了……
可見古代想吃點帶肉腥的東西,是多麼的不容易……白白胖胖,在古代那就免了,回家問問年紀大的人,年輕時吃過飽飯嗎?那時候人人臉上都是臉有菜色……現在人已經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