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產經價值
-
2 # 凱夕說
這個主要是根據你自己的創業目的而決定的,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對應方案。
比如你創業的目的是想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如果這份事業是你想留給自己的後輩的,那你可以考慮讓自己的子女參與到公司管理中來,然後自己逐步推出,為其提供經驗和人脈等支援。
如果自己的後輩中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也可以從現有的員工中培訓或者從外面招聘,不過最好招募那些與自己三觀相符,認同公司企業文化的人,不然可能導致公司的發展跑偏。
比如你創業的目的是想要賺到足夠利潤,你可以考慮將自己創辦的公司轉手賣給別人。這個行為可以是透過在工商登記完成的股權變更,也可以是透過讓公司上市,然後出讓股份。
你的提問中說到的是“退場”而非退出,所以我覺得可能你最後還會保留一定的股份,所以無論以上哪種方案,都建議你保留一定的股份,並作為公司的顧問繼續參與公司經營,這樣也可以避免今後你想回歸的時候發現好無立足之地。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人走在巔峰,處在高位,就該想到欹器滿覆、盛極必衰。高處不勝寒,聰明人就會想到脫身之道。
人畢竟隨著年歲老去,才華、精力都跟不上,創始人會成為公司的瓶頸,不能等到問題很大了再來解決問題。
創始人的幾個退場方式:
其一,尋找繼承人。
華人還是更多相信血親關係。
劉永好女兒劉暢持有集團大約36%的股份,已經進入集團工作。
宗慶後女兒宗馥麗也在娃哈哈集團工作,試圖與創業元老處好關係。
上海均瑤集團,都是創始人家人做高管,王均瑤、王均金、王均豪,一同打江山,一同坐江山。
其二,培養經理人。
王石與鬱亮的合作就是創始人交託於經理人。在鬱亮班子,萬科還實現了經理人的持股,與平臺共同發展。
馬雲選擇張勇也是“把人才從後排往前面拔”,不斷激勵經理人成長,接更大的責任。
同樣的,柳傳志提拔楊元慶、郭偉、趙令歡也是這個道理。不斷的經理人梯隊成長,把團隊帶到更高的高度。這是一個優秀創始人要為公司整體考慮的。
其三,整體收購股份後套現退出,轉身公益。
摩拜的胡瑋煒,被資本收購後順理成章退出。
易趣的邵亦波,在eBay不斷收購大比例股份後也逐漸退出,轉身做了經緯創投,再後來又離開投資界,投身公益事業。
都是很漂亮的退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