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善氏
-
2 # 陽光草原牧哥
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自有聖人的高度。孔聖人弟子子貢贖人拒收報酬、子路救人喜納重謝,孔子對兩位弟子“收禮”取酬所持不同的態度就可以知道,孔聖人的確是高人啊,所慮深遠!
據《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魯國頒佈一道律法,鼓勵魯華人救助落難的同胞,——凡是有見到魯華人在他國淪為奴隸者,如果自己出錢將其救出贖回魯國的,就可從魯國的國府領取賞金報酬。因為這道法令,使很多淪為奴隸的魯華人而獲救。
孔子的弟子子貢急公好義,子貢在孔子七十二門徒中,也是家境殷實、最為富有的弟子。一次他贖回了一個在其他國家淪為奴隸的魯華人,但他卻不肯接受賞金。魯國上下紛紛稱讚子貢重義輕財。
孔子見到子貢卻批評了子貢,孔子說:“你做這件事實在愚蠢啊!”子貢既委屈又疑惑,自己做好事不要國家錢財,為何孔子反而罵他。孔子說:“魯華人被解救贖回,贖人者領取應得的酬報,這是很合乎法律和道義的事情。現在你贖回奴隸不去領取報酬 ,日後若有人贖回奴隸,去領取賞金,可能會被當做貪財之人,而受到別人的嘲笑。魯華人都比較貧困,許多人是難以承擔贖回奴隸費用的。這麼一來,救了奴隸後,要麼被人嘲笑,要麼自己蒙受損失。長此下去,大家恐怕就會故意對受苦的奴隸視而不見,誰願意再去救人呢?”子貢聽完,羞愧不已。
後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路遇有人溺水,奮不顧身跳入河中,救了溺水之人,被救的人很感激,要送一頭牛給他,子路欣然收下了。
孔子聽說之後,非常高興,說道:“從此之後,魯華人再見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奮力相救。”
-
3 # 王新莊律師
取酬問題實際是付出和收穫之間的關係問題。所以,問題可以理解為孔子對這個關係的看法。
第一,在賺錢渠道方面,違反禮法的事情不做,要選擇合法的事去做。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把他與唯利是圖的人區分了開來。
第二,在選擇工種方面,孔子更重視報酬,至於工作是否低賤在所不問,主張選擇報酬高的工作。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把他與重義輕利的人區別了開來,他是兩者並重。
第三,沒有報酬或者報酬太少的事不幹,報酬達到要求後一定要幹事。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把他和只收錢不辦事的人區別了開來。
第四,幹了事一定要收報酬。見自貢贖人的故事。自貢贖了人不領報酬,孔子大怒。這把他與主張無私奉獻的人區別了開來。
第五,做好事也要收報酬,而且收的報酬越高越好。理由是,報酬高了會吸引更多的人做好事。見子路救人的故事。子路救人後收了鉅額報酬,孔子大喜。這把他和做好事不求回報的人區別了開來。
回覆列表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這就是孔子對於財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