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49958819

    初中寄宿三年 高中寄宿四年 大學寄宿四年 早都習慣了 現在在外地搬磚 也就是一年或者一年半回去一趟

  • 2 # Atoon

    年少時,渴望遠行,渴望成長,渴望獨立。潛意識裡認為。只有遠行,才能成長,精神和肉體得到洗禮。所以,讀大學時。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了省外的學校。

    依晰記得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雀躍。當時只有一個念想,終於可以高飛了,像離開籠子的鳥。沒有父母的約束。幻想著自己如何如何自由。

    報名那天,是父親送我去的。當時坐火車路上一起走了25個小時。一開始滿心都是歡喜。後來,聽父親說。他最怕遠行。因為年輕時為了生計。多次出遠門工作。為了家。即使不想出去,但為了責任。不得不去。

    一瞬間懂得,遠行便意味著分離。

    當我報完名,整理完住宿。匆匆帶父親瀏覽了一遍我的大學。吃飯時,我本想用自己的存的零用錢帶父親吃武漢的特色小吃。

    後來我拗不過父親。便一起在大學食堂吃了飯。第二天。送他去車站的時候。看到父親偷偷抹淚。往我包裡塞錢。對我說不開心的時候就打電話,或者請假回來。

    我竟一時語塞。直到後來大學畢業。我才能體會父母每次盼望著我回家和送我離開的心情。

    直到兩年前在北京實習工作一年後。我還是選擇了回家這邊工作。因為靈魂孤獨。一個人在外漂泊多年。心無處安放。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勸我說一線城市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但我最終選擇了離父母近點。每天除了工作在他們面前晃悠。就會覺得幸福。看著父母因為一點小事嘮叨,再也沒有以前的叛逆個不解。反而喜歡沉溺於父母的小嘮叨。

    這大概就是成長了吧.......

  • 3 # 若藍心理學教育者

    關於剛出校門進入社會,大部分人還是會想家的,但這也取決於每個人與父母原生家庭建立的親子依戀關係的好壞。即關係的親密程度,就是和父母或者照顧者養育自己的過程和建立的感受好壞有關。

    1. 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 —從小在父母照顧者給予充足的愛並鼓勵獨立,在關係裡相信愛並感覺安全的孩子獨立進入社會會想念自己的父母,但也有勇氣探索外面的世界並且向父母表達自己對於父母的思念和愛,也會在工作之餘找機會回去看望自己的家人。

    2.焦慮/迴避/疏離依戀關係的孩子—從小關於愛的感受不被滿足,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時好時壞,情緒不穩定,不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忽視孩子或是冷漠疏離的,孩子會從與父母的關係互動裡,形成疏離迴避的親密方式,就會在長大成人後不願意和父母親近。也就不想回家了。

    3.後期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過度嚴格要求,苛責棍棒教育的,還有夫妻關係惡劣情況下長大,或者有著超級掌控慾望的父母,那麼孩子會在長大後遠離父母,不願回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樂團有什麼樂器?男孩子選什麼樂器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