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口碑榜
-
2 # 沐淺梔
青春校園電影我最喜歡的有兩部,一個是《青春派》一個是《全程高考》
青春派,一個男孩暗戀自己的女神並且在畢業典禮上表白,這些只是前奏。居然復讀後那才是我們的高三生活,一群逗比損友,一個撒老師,一個偷偷為自己心動的女孩,一次次的挑燈夜讀,家長的付出,拿到成績單的喜悅。
全程高考,不同家庭反射的不同教育面,懵懵懂懂的愛情,小心翼翼的守護。這才是高中。
後來的《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致我們青春的小美好》這才是高中(雖然學霸太多太帥)但總能引起我們的回憶。
然而青春型別的電影,我就看不懂了。
《同桌的你》《左耳》《梔子花開》《匆匆那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剛開始還好,男女主角懵懵懂懂,相約高考,一起讀大學,越來越不對勁,小三、小四騰空而出,不是你出國就是他出國,出國前還得懷個孕,然後發現不能在一起還得墮胎,再不然直接把女主寫死,一群人帶著她的理想生活,甚至《後來的我們》男女主後來相遇還差點...難道就因為什麼青春錯失的愛就不顧道德底線了嗎?
自己一路高中大學過來,高中在老師家長嚴防下哪有那麼多事情,最多也就是有點小悸動,更別提更過分的事情了,再說了分手只能證明不愛,如果深愛就會排除萬難在一起不是嗎?這些青春片都把小孩子帶壞了。
在評價青春校園劇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忍不住和現實進行對比,因為比起影視劇裡男女主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現實生活中的青春更多的是在試卷、參考書裡枯燥度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待青春劇的時候,要求總比偶像劇更加嚴格。因為比起其他電視劇題材,青春劇是最接近每個人現實生活的電視劇。
現在所有的青春影視劇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為愛打架逃學墮胎分手,第二種是戀愛之餘好好學習,最後一種是與戀愛幾乎沒有關係的學習生活。第一種和現實沒什麼關係,但打著青春的名義出現的次數最多,第二種代表的是部分人的生活,同時也代表著一部分人的嚮往,最後一種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但也是影視劇中最難見到的,因為過於平淡,食之無味。
從電影《我們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開始,以青春為題材的影視劇開始流行,《小時代》、《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這些青春影視劇在謳歌青春的同時,開始對青春進行了面目全非的改編——無狗血不青春。
從此青春影視劇開始陷入了一個怪圈,嚐盡了家長老師說的禁止行為,打架逃學觸犯校規,戀愛墮胎分手,最後用一段段煽情戲碼告訴觀眾幹過這些事的人沒有好下場,他們守護的愛情不會有好結果。
沒有抽菸打架,沒有為愛逃學似乎都算不上校園生活,即使是雙方談戀愛,也要交織著各種矛盾,彼此之間永遠不會想著去為對方改變,如同兩個火藥桶,一點就炸,於是分手就變成了必然。《那些年》分手,《匆匆那年》分手,《致青春》分手,《左耳》分手,嚴格貫徹了高中老師說的那一句話“所有早戀在畢業以後都會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