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
2 # 鍾銘聊科學
其實還真有人這麼想過,後來被否定了。
太陽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很久很久,直到後來漢斯貝特等人的理論被提出後,我們才徹底搞清楚太陽內部的機理。
而且最早真的有人猜測太陽是不是一個大煤球,而且提出來的人距離我們也就150年左右。當時大家都廣泛在使用煤做燃料,所以就有人這麼猜。
當然,還真的有人去驗證這個想法,他們透過還算知道,太陽如果是個煤球,其實也只能燒3000~5000年之間。這還沒有人類的歷史長呢。所以這個想法被否定掉了。
後來,我們也知道太空是沒有氧氣的,如果是煤根本點不著。
太陽燃燒靠的是什麼?後來科學家,尤其是漢斯貝特等人,他們發現,太陽內部的燃燒機制其實是氫核聚變。
說白了就類似於氫彈那種,但太陽沒有一下子全炸了,是因為太陽是核心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它透過控制自己的“引力”和“核聚變產生的對外壓力”形成動態平衡,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
所以,太陽並不是個大煤球,而是一個可以控制爆炸速率的超大氫彈。
-
3 # 平常人246089341
太陽不需要氧,它的內部是氫轉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太陽是氣體和塵埃在重力影響下慢慢聚集形成一個巨大的球體,隨著溫度越來越高,它變成了導體,象火突然燃燒起來,最終形成了太陽。
太陽就算是個大煤球,太空中也沒有那麼多氧氣,這個大煤球也是點不著的。太陽的光和熱來自核聚變,核聚變損失的質量就轉換為了能量。
恆星和行星形成過程就是物質因為引力的相互吸引,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物質碰撞,碰撞一是可以使物質結合在一起成為物質團塊或者氣體雲,二是轉換來大量熱量,隨著恆星的逐漸發展壯大,內部的壓力和溫度就非常的高,高溫又使得太陽內部的物質熱運動十分劇烈,加上壓力的不斷增長,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壓力加持下,元素核之間由於自由的熱運動會發生一定頻率的劇烈碰撞,其中部分碰撞的角度力度合適的粒子就可以使元素核能克服庫倫斥力結合在一起,生成新的元素核,同時伴隨著質量損失,損失的質量就轉換為能量了。
太陽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就是氫元素核之間的鉅變反應,產生氦,同時發生質量損失生成能量。可以理解為太陽是被引力點燃的,形成的恆星的條件就是結合足夠的物質,使得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達到啟動核聚變的條件,而根據科學家們的測算,太陽每秒都有420萬噸的質量損失,由此產生的光和熱照耀著太陽系。科學家們在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核心溫度已經可以突破1億℃,利用磁等製造一個壓力極大的環境,只是超高溫高壓下的核聚變反應對反應容器有苛刻的要求,現在這項技術也還沒成功。
恆星的形成條件就是質量至少要達到木星的82倍,內部的壓力才可能點燃內部的核聚變,這也是為什麼太陽的質量佔據整個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