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風古道枯松老柏
-
2 # 農大知事
農產品是一豐收就會滯銷嗎?你怎麼看?
這個問題沒相關聯性,也並非就是農產品一豐收就會滯銷,滯銷的原因也不止是因為當地豐收所導致的,滯銷與資訊不對稱等也不無關係,比如有偏遠農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而很多大城市卻買不到。
豐收雖然意味著當地農產品從量能上增多了,如果有優良的品質,再加上有很好的銷售渠道,也就不至於會出現滯銷了。只因為當地比較閉塞,訊息不夠靈通,資訊又不通暢,外邊沒人知道你這裡有優良的農產品,也就沒有人上門收購,你本地在沒有外運的途徑,勢必就會造成滯銷了。
你問題描述說網上出現大量賣黃桃的,這和黃桃滯銷沒有關係,這說明有人發現了網上銷售的渠道比較好,就採用了網上售賣的方法。在當下網路發達的今天,網上售賣也是不可忽視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農產品生產週期是比較特別的,從種植到收穫,必須經過一個季節週期。工業品雖然也有生產週期,相對不受季節時間約束。
比如北方冬小麥,種植時間9月末10月初,收穫季節6月下旬7月上旬。時間受天氣影響相差會達一個月。工業品卻能精確到分、秒。
農產品的特殊性還表現在,生產者(農民)很難作為銷售者(商家)直接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裡。這中間涉及到儲存、保鮮、保質問題。
在過去,農產品收穫後是保證一年的食用。消費者也購買後進行長期儲存,隨著商業的發展,儲存成為第三方的工作,使得消費者可以隨時購買無需大量儲存,那麼付出的就是價格升高,第三方必須將儲存成本(包括損耗)分攤。
這就形成生產者(農民)收穫後為了不佔用自己的庫存(包括降低損耗),而迅速銷售給第三方(商家)。發展到現代,中間利益鏈條已經遠比最初複雜。儲存、損耗、保鮮、包裝、物流、週轉、再分裝、再損耗、商家店鋪租金、稅、費、人工...那麼最終農產品的價格是由商家這個環節決定,而不是生產者農民!
農民收穫後滯銷這個問題也比較複雜。有的是商家故意壓價,農民不捨得賣;有的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有的是因為一哄而上,某個產品今年種植太多,超過商家需求量或者儲存量;有的是商家的銷售端需求量低;也有農民為了賣高價不願出手,錯過最佳銷售期。農民根本沒有庫存能力,一旦錯過最佳銷售期就沒有商家前來收購,要麼爛掉,要麼廉價處理。這也是農產品與工業品最大的差別,很多農產品保鮮期短。比如某些葉菜類蔬菜,採摘後只需幾小時就蔫了,只有餵豬。
那些所謂農民做電商的說法,我是不贊成的。很多複雜問題,生產者根本無法解決。如果產量小,或者產品保質期長、容易儲存、方便包裝和物流可以嘗試。當然,你產量小,就無法保證長期供貨,哪裡來的回頭客?怎麼積累?
因此我認為,滯銷與豐收不豐收沒啥關係。何況所謂豐收,也是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