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義老師扯歷史

    看過《宰相劉羅鍋》的朋友們肯定記得這一集,83歲的山西守備溫國凱賄賂和珅,將年齡改為38歲,並在官員考核中被評為第一名推薦給乾隆皇帝,結果乾隆要在朝堂上召見溫國凱,鬧出了大笑話。其實,清朝官員考核晉升有明確的規章制度,雖然有很多主觀因素,但是終究對官員晉升有一定的約束,那麼清朝官員怎麼才能得到晉升呢?

    清代對官員的考核分為京察和大計兩部分,京察是考核京官,大計是考核外官。 考核結束後,將考核優異官員(京察一等、大計一等)名單報給皇帝,等待皇帝召見。也就是說京官和地方官是走兩套評價體系的。

    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在地方官的考核中,直接上級的保舉和考核評語至關重要,這是晉升的第一步。房自己的評語進入吏部後,地方官就要進京跑關係了,爭取自己能夠獲得皇帝召見的機會。得皇帝召見,基本上就意味著自己要升官了,甚至走大運。

    皇帝召見時,需要高階官員引薦,文官是由吏部尚書、禮部侍郎引薦,武官由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引薦。除非自己政績卓著,基本上要與引薦的高官保持這種或那種關係,才能順利完成面君的流程。

    先說文官,引見之日,吏部將引見官員排班,一次五六人,班首、班尾各有司員一人為領班和押尾。 引見時呈遞綠頭牌,牌上書寫引見人姓名、履歷以供皇帝閱看。如果引見官員是地方推薦、送部引見,還要將督撫出具的考語也填在綠頭簽上。除綠頭籤外,皇帝手中還有引見人寫的履歷摺子,以便參閱。

    文官引見時,皇帝升御座,吏部尚書、侍郎跪於御座一側,將綠頭牌和引見單呈遞皇帝。引見官員按班次順序入殿,奏報履歷,然後皇帝與之交談。交談內容十分廣泛,除了公務,有時也敘家常。透過引見談話,皇帝觀察官員的身材相貌、言談舉止、人品德行,並用硃筆把評語、升遷降革意見寫在引見文書上。之後,皇帝會向主管堂官說明自己的意見,主管堂官據此撰寫奏摺,待批准後向引見官員宣佈。 之後官員們常被第二次引見,聆聽皇帝訓飭,然後離京。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電視劇的朋友對上述流程可能有點印象,皇帝通常對官員說一些勉勵的話,特別親近的大臣如明珠、年羹堯更會單獨交談,甚至交換意見,商量對策等。無論被召見的官員如何手眼通天打通各個關節,自己還是要有一些本事,要不面君時總會露餡兒的。

    武官引見前,先在東安門外考試徒步射箭與馬上射箭,稱為“堂考”,獲得前三等語“好”、“中平”、“平常”的武官方可引見,獲得第四等評語“劣”的會受處分,失去引見機會。為體現朝廷重視武備的精神,引見時,武官均要執弓,如遇皇帝閱射,得射完五箭再跪奏姓名,其他規制與引見文官類似。

    總體考核流程主觀成分太大,容易造成上下級結黨營私、沆瀣一氣,但是總體上對勤懇的官員還是有一定的上升通道,不可能所有的保舉評優官員都是關係戶,總有一些基層官員可以出頭,隨著歷史的發展,清朝後半期的官員京察大計基本上形同虛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賣三四千的蘋果8是不是真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