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舞芭蕾時
-
2 # 霄霄愛喵
好像年齡越大越愛回憶過去
越長大越經常夢到小時候的事情
想起小時候,爺爺奶奶,大伯二伯住在一個院子裡,一到吃飯的時候,我便搬著板凳跑到大伯屋子裡吃飯,人多吃飯香,說說笑笑的日子滿是生活的味道
想起上學的時候。吃過的唐僧肉,無花果,瘋狂迷戀的還珠格格,跟風追過的偶像明星,攢著錢去買的明星貼上和明信片,想起和筆友寫的信,精心挑選的信紙。
想起幫爸爸媽媽一起種的地,種玉米,除草,施肥,掰玉米,種花生,栽地瓜,拾棉花,經常天不亮就被拖起來,心裡想著,什麼時候能不種地了啊,現在不種地了,因為父母老了,種不動了,願望實現了,卻不覺得快樂,寧願父母一直年輕
當然,小時候也有叛逆,有吵架,有痛哭流涕,可是,不想回憶,想點美好的就行了
因為,人總要往前看。現在的自己永遠是最好的自己,回首來時路,也坎坷,也辛酸,可是不後悔,因為那都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是我自己走的路。唯願現世安穩,未來可期
當然記得小時候的場景,大小都喜歡。否則早就放棄了不是?
小時候超內向,不愛說話,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直到上學以後,接觸人多了,學習知識了,尤愛語文課。慢慢的學會表達,學會與同學相處,一起學習,一起寫作業。
因為內向,在老師同學及學校裡靜如一粒沙,超不起眼。直到90年代同學聚會,著實嚇了老師一大跳,甚至顛覆了老師的印象。
小時候,因是家裡唯一女孩子,家教很是嚴格,規矩多,自然不許做的事也多。來了客人,沏茶倒水的事自然是我。有時自己正玩的起勁,接到家長的指派,自然很不情願做事甚至有些生氣。只有坐在父親懷裡,聽他講打仗故事的時候最為開心。
或許是思維差異,父親講話總比母親受用。一次期中考試後,拿著卷子讓母親簽字。母親一看數學88分有些生氣,問有考滿分的嗎?回答自然有。母親教育說要向高分的同學看齊,不斷進步。
我生氣的低著頭走向父親,父親接過卷子看了一眼說到:滿分100分,考88分已經很不錯了,但不能驕傲還要繼續努力。然後,在卷子右上方簽上名字說:玩去吧。我高興的接過卷子飛快的放進書包,一溜煙的跑了。
若干年後,從母親那裡知道:小時候得過肺炎,經常去醫院就診,打點滴。小孩子容易亂動,多數時候針是紮在頭上的。前幾年,從電視中一位心理學知識中獲悉:小孩子在童年也會有心理傷害,不會說話但會用肢體語言抗議。我想,有意見不表達愛生悶氣大概與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吧……
自然父母是非常喜愛子女的,這點毋容置疑。
長大後,自然有長大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都非常愛自己,因為我是父母的女兒,上有疼愛我的兄長,下有心疼自己的弟弟。我沒有多大的胸懷,不會唱高調,但可以說:我的一生是有怨無悔的但不會再怨!因為我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