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君
-
2 # 小江兒看電影
談到喝酒,不得不提一下中國的酒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華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1、酒的發明相傳酒最早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了。出於一次偶然,杜康某一次做飯結果不小心做的太多了,但是吃不完的飯該怎麼處理呢?他又不想就這麼白白浪費掉,但是放在家裡他又害怕飯變壞了,於是他就又想了個好辦法,就把剩下的那些飯藏到了隱蔽的樹洞裡。結果藏到樹洞裡的那些飯被杜康給遺忘了,到了吃飯的時候也沒有想起來,過了幾天之後才猛然想起。本來以為過了這麼多天飯肯定變壞了,想著把碗拿回來的吧,結果非但沒有變壞變臭,反而因為穀物的發酵作用,飯裡流出了甘甜中微辛的透明液體。杜康隨後對它加以改良,中國古代酒的釀造方法就基本確定了下來。
2、古人釀酒過程中國古代的酒基本都是由糧食、水果進行釀造的。所以在制酒初期,古代酒大多都是糧食酒,以黃酒為主,度數都非常低,甚至口味偏甜,類似現在甜甜的米酒。一直到秦朝以後,人們逐漸改良酒的製作方法,開始知道如何得到酒麴,並開始嘗試用酒麴去制酒,製成的也是黃酒。漢朝還有書籍裡面記載了制酒時酒麴和穀物的比例配方,這種製作方法出來的酒應該才算真正的酒,就算是這樣的酒,度數也只有10度-18度左右。
由此可知,古代喝的酒大都是酒精含量特別低的酒,與一些濃度高的烈酒相比,誇張點說就和白開水一樣。因此,古人敢大碗大碗的喝酒,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厲害。
最後我想和大家說一句!
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過量喝酒有損身體!酒雖好喝,不可貪杯!
-
3 # 西域沙漠
由於中國早期的釀酒技術尚不成熟,古時中國國內只能釀造出5度至8度左右的米酒,這種酒多數是由純糧食釀造而成的,度數自然也不會很高,甚至不會超過十度,就像我們現在的啤酒一樣,它微甜度數低,幾乎可當飲料飲用。據史料記載,古代酒的濃度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是在北宋以後,大約在遼、金、元時期開始盛行蒸餾酒,因為地域不同,遼、金地處北方草原,地勢較高,氣候寒冷,喝高濃度的酒有助於當地人保暖,也正因如此中國國代酒的度數得到了提高,釀酒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過也沒有達到現代白酒的度數,最多不過十幾度。古代所釀造的酒,大多以度數低,解渴為主要特點,所以也就會有大家所看到的仰頭暢飲的畫面了。總而言之,中國古代的酒主要以人工釀造和蒸餾兩種方式製作而成,之所以早期的人們喝很多酒都不會醉,就是因為酒精濃度偏低,相當於我們現代的糯米酒,好喝不上頭,更像是一種帶有酒精的飲料一樣,但元代後中國的釀酒技術得以發展,酒精濃度也隨之提高,人們也不會再像以前那般豪飲了。
其實古代酒水度數低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古代釀酒技藝不夠發達。
-
4 # 團圓83
簡答:人的地位有區別,城鄉生活習俗有區別,酒的名堂有區別,文章筆法有古今中外的區別;
就拿我的先人到目前來舉例:
我曾祖他們初到“田亞”,自己開墾種地,自己做“稠酒,米酒,烤柿子酒,火冠酒,拐栆酒”很有鄉味特色,用碗喝,但度數不高。哪時烤頭領酒用“窖藏”好多年的,專待官家貴客。喝的時候半小小碗就醉了。到了我爺爺奶奶這輩,烤酒佔多,喝酒用大碗和小碗,就沒買酒杯。到了我們這一代,有烤的酒有買的酒,還有大小不一樣的酒杯,因為酒度數高了,自然就不用碗喝了。
再說了,跑江湖的英雄豪傑們都是“大人大量,大吃大喝”。比如說,
我年輕時候吃苦耐勞,油水缺少,湯菜度日,一噸三碗飯很平常。現在,把自己原來一噸的飯量擱目前一天也吃不了,現在油水充足。喝酒,過節來客一兩瓶好酒就足夠了。再說了,現在尤其戒酒,開車的,乘車的……時代區別嘛。
回覆列表
因為在古代中國的酒都是純糧食釀造的,所以度數一般都很低,就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吧,但是到了宋元時期,酒精度數開始上漲。但是還是很輕鬆的一口悶。就像咱們最熟悉的武松,號稱三碗不過崗,其實武松喝的酒跟現在比起來,度數很低,經過歷史考究,武松當時喝的酒最多也就十幾度而已,所以看出了一種幻覺,覺得古人喝酒大碗大碗的喝很有酒量,其實是度數低。
還有就是現代人覺得古代人喝的多,酒量好,其實是在宋朝時期對峙的遼、金、西夏、蒙古等諸國進入華夏時之前,他們所處的地方環境極為寒冷惡劣,尤其是當時的東北,氣溫經常零下幾十度,所以這些少數民族要喝酒度數高的酒,最經典的就是元朝用蒸餾法提高酒精濃度增加酒精度數的方法。還有就是清朝統治中國,研製出比較出名的燒刀子酒,也會讓現代人覺得古代人酒量很好,其實這些酒要在溫度特別寒冷的天氣時候飲用。還有就像我開頭說的,古人釀的酒都是度數很低,不容易醉,還有的是,古人釀酒和喝酒不都一定是白酒 也有類似於現在的啤酒,喝起來度數很低的,所以古代人大口大口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