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倪說歷史

    滿清入主中原,統治中心南移,東北成為故鄉。但此後,清朝皇帝也進行了多次東巡,特別是到盛京(瀋陽)舊都。清朝四帝一共十次東巡謁陵,特別是乾隆四次東巡,盛京皇宮再次興盛。乾隆的第一次東巡時間為是乾隆八年,此後乾隆十九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八年又三次南巡。

    乾隆東巡期間大力重建了盛京。乾隆八年,乾隆帝首次東巡駐蹕盛京時就“躬親相度”作出了“重葺崇政殿前飛龍、翔鳳二閣”的計劃,而且決定在崇政殿至清寧宮一線臺下左右增建東西駐蹕所(俗稱東西宮)。據《黑圖檔》載,至乾隆十三年,已增建改建“共殿宇房屋二百三十五間,成砌牆垣乾隆十三年,已增建改建”共殿宇房屋二百三十五間,成砌牆垣二百九十仗”外加“柵欄、檔眾、鋪墁、海墁、甬路、散水”等項,其中包括:東所琉璃門、東西阿哥房各三間、垂花琉璃門、頤和殿三間、價趾宮五間、敬典閣二層樓一座;西所琉璃門、東西值房各三間、垂花琉璃門、迪光殿三間、保極宮五間、繼思齋,西側霞綺樓、協中齋。這批建築習慣上稱為盛京皇宮的中期建築。由於乾隆帝敕建新宮要求“遵從祖制”,“不嗜奢華”,“規制儉樸一遵家法”駐蹕所並未過於奢華,依關外舊式各宮殿頂均為黃琉璃瓦鑲綠剪邊,與早期建築一致,同時均建有地炕,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但也給人以小巧幽靜,清雅別緻的印象,帶有江南風格色彩,與舊宮殿簡練實用樸素無華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

    乾隆第三東巡謁陵,為恢復陪都壇廟之制“命重修盛京天壇、地壇,移建太屆於大清門東,將大清門、東景佑宮改建為太廟,太廟殿頂滿覆黃琉璃瓦而不鑲綠剪邊,寓“以崇典祀”之意。為在盛京皇宮儲存《四庫全收》,乾隆帝命在西所以西建文溯閣、嘉蔭堂、仰熙齋等一組西路建築群一百六十餘間,其主體建築文溯在四十七年五月完工。並在大清門前重設諫木,木下馬碑改為兼刻滿、漢藏、維吾爾五體文字的石制下馬碑。在盛京宮殿原有大政殿(東路)和大內宮闕(中路)兩組宮殿中其主全建築——崇政殿雖處於中路中軸玫中,但在整體中卻處於偏西位置。以文溯閣為中心的西路建築群建成後,彌補了這種“東重西輕”的缺陷,從而使盛京皇宮的建築佈局更臻完備規整和諧。

  • 2 # 靈鈺sugar

    四次東巡乾隆皇帝在位60年,繼康熙三次東巡之後,他遵康熙皇帝創下的祖制,曾分別四次東巡盛京。祭拜永、福、昭三陵,乾隆到盛京出巡,一切禮儀活動主要依照康熙年間的定製援例而行,當然,禮儀更詳明,規模更宏大,更講究排場,這與當時的國庫豐盈及他本人的個性不無關係。他每次來瀋陽,對故宮等文物古蹟的修整,均有較大的建樹。乾隆第一次東巡是乾隆八(1743年),乾隆率文武大臣經密雲至承德避暑山莊。在這裡稍事休息後,啟駕向西北經中關、波羅河屯至張三營,在此受到蒙古48旗諸王公的熱烈迎候。乾隆在蒙古牧區宴請蒙古王公、嘉獎、賞賜官兵、行圍狩獵,停留時間較長。後於蒙古牧區行至吉林境內,乾隆帝先拜謁永陵,然後到盛京拜福、昭陵謁陵事畢,最後才入盛京城。乾隆這次謁陵與康熙不同,而是按永、福、昭的年代輩分決定謁陵的順序的,後來的三次也是如此,併成為定製。從七月八日出發,十月二十五日返京,歷時3個月[10]。這次東巡中在乾隆倡議下,瀋陽故宮進行中期擴建,擴建了日華樓、霞綺樓、迪光殿、崇謨閣等。乾隆第二次東巡盛京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六日,由圓明園啟鑾。這次東巡與首次東巡路線大致相同。於十一月十一日返京,前後長達4個月。是四次東巡中時間最長的一次。乾隆第三次東巡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這時乾隆已經是68歲高齡,仍尊祖謁陵,以展孝思。七月二十日由京出發,經山海關前行。出山海關在杏山東大營行殿,召見並賞賜了蒙古族敖漢等各部王公臺吉。然後北上渡遼河先至永陵後南下盛京,拜謁福、昭陵,在盛京住7日後按來時路線返京,最後進入盛京舊宮於九月二十六日抵達京師。同一、二次東巡比較,此次東巡路線大為縮短,又因無圍獵,僅用66天即完成。乾隆第四次東巡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此次東巡於五月二十四日在圓明園啟駕,先至承德。因天氣炎熱、雨水較多,直到八月十六日才從承德啟鑾東行。向西經過崮山大營等地,下行經過朝陽等地,後進入盛京地區。謁陵畢入盛京皇宮。此次東巡謁陵於十月十七日返回京師,前後歷時進5個月四次東巡除了謁陵祭祖,題詩作頌,他在東巡途中圍周講武,聯絡各蒙古部落和王公臺吉,拜謁修葺神廟,整飭吏治、經理庶政,同時他還親詣留都盛京對民間兵丁疾苦有所體察,對盛京的文教、宗室勳歸及陵寢事務有所關心而採取一系列措施,又禮遇北韓國使臣,因而,對盛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 3 # 老豬的碎碎念

    所謂乾隆東巡,說通俗點其實就是身為努爾哈赤子孫的弘曆回老家瀋陽(當時叫做盛京)上墳,乾隆一朝,總計進行了四次東巡活動,在每次的東巡其實都有其實際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意義的,那咱細細盤點一下乾隆的這四次東巡都位於什麼時間的節點,在這四次東巡中,乾隆到底都做了那些事情。

    乾隆的第一次東巡時間為是乾隆八年,這一年乾隆才33歲,正值壯年,這一次的路線為乾隆先帶領皇室子弟和文武大員們北上,到達了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進行修整訓練禮佛後,在啟程向西北經中關、波羅河屯至張三營到達到蒙古四十八旗地界進行巡視,並且在這裡進行大型的封賞活動,並且進行了圍獵活動以鍛鍊軍事,事畢後再次啟程自蒙古片區到達吉林,在這裡有大清的祖陵-清永陵(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祭拜完畢後在由吉林啟程至瀋陽的清福陵(努爾哈赤的陵墓)和清昭陵(皇太極的陵墓)進行拜祭活動,最後才浩浩蕩蕩的進入瀋陽城內的老家瀋陽故宮,爾後,這個祭陵的路線成為了定製,乾隆訓示後人也如此例進行。在這次的東巡中,乾隆覺得瀋陽故宮太小了(畢竟住慣了北京的大house)走前安排擴建瀋陽故宮,增加了幾乎一倍多的建築。自此,乾隆的第一次東巡是從七月八日出發,十月二十五日返京,歷時3個月。

    乾隆的第二次東巡活動是在第一次東巡後的11年之後,乾隆十九年五月份開始的,這次是從圓明園啟程,路線和第一次的一樣,但這次的時間卻更長,比第一次多了一個月達到了4個月。

    乾隆的第三次東巡是乾隆43年,這個時候的乾隆已經是個高齡的老者了(已經六十八歲),這次行程和前兩次不同,取消了去避暑山莊的路線,而是直接向東北方向經過山海關直達瀋陽,但是祭拜的順序還是老樣子,依次為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之後進入瀋陽故宮修整了七天後回到北京,這次的東巡是事件最短的一次,才二個月有餘。

    乾隆第四次東巡是在第三次東巡的五年後,乾隆48年,這個時候乾隆73歲,是名副其實的古稀天子了,不得不佩服這個歲數了還是老當益壯,這一年還是在五月份從圓明園出發,遵循的第一第二次的路線,先向北到達承德避暑,在承德度過了炎熱的夏季後八月份再次出發,這次的活動明顯增多,在路上對內蒙各個部落進行賞賜,並且在沿途修建了更多的廟宇以供參拜,並且把積攢多年的民間兵丁疾苦進行了梳理解決,同時到達瀋陽故宮後在外交上賞賜北韓的使節,增強附屬國的互信,這次的東巡可以說對盛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可能乾隆也清楚這次應該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東巡了,故而這次東巡是四次東巡中最長的,前後達到了五個月。

    乾隆第四次東巡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此次東巡於五月二十四日在圓明園啟駕,先至承德。因天氣炎熱、雨水較多,直到八月十六日才從承德啟鑾東行。向西經過崮山大營等地,下行經過朝陽等地,後進入盛京地區。謁陵畢入盛京皇宮。此次東巡謁陵於十月十七日返回京師,前後歷時進5個月。四次東巡除了謁陵祭祖,題詩作頌,他在東巡途中圍周講武,聯絡各蒙古部落和王公臺吉,拜謁修葺神廟,整飭吏治、經理庶政,同時他還親詣留都盛京對民間兵丁疾苦有所體察,對盛京的文教、宗室勳歸及陵寢事務有所關心而採取一系列措施,又禮遇北韓國使臣,因而,對盛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 4 # HMSVICTORY

    乾隆帝一生六次南巡,分別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南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男生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代步車買什麼好,購車預算6-8萬,希望節油,操控,口碑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