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切實的進展。2017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確定46個重點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截至目前,46個重點城市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多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初見成效。
然而,目前“垃圾分類”工作還存在多種問題,比如“垃圾分類”尚未成為居民的普遍行動和生活習慣、垃圾準確投放率低、收運處理渠道少等。因此,未來垃圾分類工作的展開,還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對症下藥。
作為一個長期垃圾分類工作的研究人員,我認為,要更有力地推動垃圾分類,關鍵在於解決“怎麼讓市民甘願接受垃圾分類帶來的‘不方便’”問題。在現階段,顯然有必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讓市民看到身邊的改變,才有信心做分類。
很多大城市從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就開始提倡垃圾分類,但過程反反覆覆進展緩慢。市民印象裡的垃圾分類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反覆次數多了更造成“狼來了”的反效果。
即使現在很多城市已經建立了廚餘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系統,並運行了不短的時間,但由於分類收運過程很少能被大家看見,因此很多市民還拿著老黃曆,總以為“所有垃圾是一輛車拉走的”“分了也白分”,不瞭解最新的垃圾收運現狀,也就不信任垃圾分類口號宣傳、不願意參與。
因此,切合實際的普及性宣傳很有必要,最好是面對面地告知,讓市民瞭解自己身邊的垃圾分類條件,如“廚餘應該單獨扔,隔天會有專車拉走”“居委會門口有個箱子可以回收過期藥品”。
先有了解、有信任,才有行動的動力。
其次,垃圾分類管理,要在“方便”與“不方便”之間找好平衡。
比起隨意丟垃圾,垃圾分類制度肯定給市民製造了一些“不方便”,可唯有這一點點“不方便”,才能讓垃圾從源頭分開。因此,怎樣讓市民甘願接受這“不方便”,是垃圾分類倡導的重點。
例如,垃圾分類投放點設定,不同城市的不同社群會有不同選擇:定時定點投放、樓層撤桶、平房區垃圾不落地等。其目標都是便於監督、便於垃圾分類收集。這些變化多多少少會讓居民感覺“不方便”,甚至有部分社群出現過業主的反彈。
這就需要管理者更加細緻、更加有智慧地做好設計、溝通和保障工作,既堅持垃圾分類這一原則性目標,又照顧到市民的實際需求,在“方便”與“不方便”之間找好平衡。
再次,垃圾分類要“人人動手”,不只是少數人的工作。
在今年的多檔綜藝節目裡,明星體驗徒手從骯髒的混合垃圾分揀流水線中分揀垃圾,這一幕震撼了很多觀眾,讓大家意識到,自己不分類會給從事垃圾分揀的工人造成多大麻煩。
目前不少城市的垃圾分類,尤其是廚餘垃圾分類,主要還是靠社群分揀員徒手操作,市民沒有被動員起來,家庭源頭分類的比例很低。雖然短時間內可以靠這些分揀員的辛苦工作分揀出一定數量的廚餘垃圾,但長期來看,市民的參與率過低,垃圾分類必然難以為繼。
所以,未來的方向勢必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全社會人人動手”。
此外,急需建立有害垃圾、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收運處理渠道。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中規定,“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此規定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底。
但目前46個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裡,只有少數城市的有害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能順暢執行,燈管、過期藥品等常見的有害垃圾能有地方投放,而多數城市還沒能做到。
另一方面,由於資源再生行業不景氣,且各地對於市政市容、產業升級有要求,新興的“網際網路+回收”企業也尚未滿足市民需求。這也造成很多城市賣廢品難,尤其是低價值可回收物大量被丟棄,影響市民垃圾分類熱情。
故而,目前急需出臺激勵政策,建立有害垃圾、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收運處理渠道。
最後,兒童垃圾分類教育不只是知識普及,更應落實到“實踐”。
“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長期以來我們都把垃圾分類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最好的老師是生活,最有效的方式是實踐。
在目前的教育體系內,垃圾分類通常只作為“環保知識”出現在課堂中,而學生平常在校園生活中往往不參與垃圾分類實踐,回到家也會跟隨大人的習慣走,小手幾乎拉不動大手。
因此,垃圾分類教育不應只是空話,教育從業者有責任把垃圾分類落實到學校每一天每個人的生活中,從教師帶動學生,真正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
總之,目前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但要想取得成效,首先就要最大化地調動每個人的熱情,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進而從行動上真正確保垃圾分類的推進。而從理念到行動,絕不是簡單的一句話,還需要各方對症下藥,真正讓市民們心甘情願接受垃圾分類制度所帶來的“不方便”。
近些年來,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切實的進展。2017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確定46個重點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截至目前,46個重點城市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多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初見成效。
然而,目前“垃圾分類”工作還存在多種問題,比如“垃圾分類”尚未成為居民的普遍行動和生活習慣、垃圾準確投放率低、收運處理渠道少等。因此,未來垃圾分類工作的展開,還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對症下藥。
作為一個長期垃圾分類工作的研究人員,我認為,要更有力地推動垃圾分類,關鍵在於解決“怎麼讓市民甘願接受垃圾分類帶來的‘不方便’”問題。在現階段,顯然有必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讓市民看到身邊的改變,才有信心做分類。
很多大城市從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就開始提倡垃圾分類,但過程反反覆覆進展緩慢。市民印象裡的垃圾分類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反覆次數多了更造成“狼來了”的反效果。
即使現在很多城市已經建立了廚餘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系統,並運行了不短的時間,但由於分類收運過程很少能被大家看見,因此很多市民還拿著老黃曆,總以為“所有垃圾是一輛車拉走的”“分了也白分”,不瞭解最新的垃圾收運現狀,也就不信任垃圾分類口號宣傳、不願意參與。
因此,切合實際的普及性宣傳很有必要,最好是面對面地告知,讓市民瞭解自己身邊的垃圾分類條件,如“廚餘應該單獨扔,隔天會有專車拉走”“居委會門口有個箱子可以回收過期藥品”。
先有了解、有信任,才有行動的動力。
其次,垃圾分類管理,要在“方便”與“不方便”之間找好平衡。
比起隨意丟垃圾,垃圾分類制度肯定給市民製造了一些“不方便”,可唯有這一點點“不方便”,才能讓垃圾從源頭分開。因此,怎樣讓市民甘願接受這“不方便”,是垃圾分類倡導的重點。
例如,垃圾分類投放點設定,不同城市的不同社群會有不同選擇:定時定點投放、樓層撤桶、平房區垃圾不落地等。其目標都是便於監督、便於垃圾分類收集。這些變化多多少少會讓居民感覺“不方便”,甚至有部分社群出現過業主的反彈。
這就需要管理者更加細緻、更加有智慧地做好設計、溝通和保障工作,既堅持垃圾分類這一原則性目標,又照顧到市民的實際需求,在“方便”與“不方便”之間找好平衡。
再次,垃圾分類要“人人動手”,不只是少數人的工作。
在今年的多檔綜藝節目裡,明星體驗徒手從骯髒的混合垃圾分揀流水線中分揀垃圾,這一幕震撼了很多觀眾,讓大家意識到,自己不分類會給從事垃圾分揀的工人造成多大麻煩。
目前不少城市的垃圾分類,尤其是廚餘垃圾分類,主要還是靠社群分揀員徒手操作,市民沒有被動員起來,家庭源頭分類的比例很低。雖然短時間內可以靠這些分揀員的辛苦工作分揀出一定數量的廚餘垃圾,但長期來看,市民的參與率過低,垃圾分類必然難以為繼。
所以,未來的方向勢必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全社會人人動手”。
此外,急需建立有害垃圾、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收運處理渠道。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中規定,“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此規定的時間節點是2020年底。
但目前46個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裡,只有少數城市的有害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能順暢執行,燈管、過期藥品等常見的有害垃圾能有地方投放,而多數城市還沒能做到。
另一方面,由於資源再生行業不景氣,且各地對於市政市容、產業升級有要求,新興的“網際網路+回收”企業也尚未滿足市民需求。這也造成很多城市賣廢品難,尤其是低價值可回收物大量被丟棄,影響市民垃圾分類熱情。
故而,目前急需出臺激勵政策,建立有害垃圾、低價值可回收物的收運處理渠道。
最後,兒童垃圾分類教育不只是知識普及,更應落實到“實踐”。
“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長期以來我們都把垃圾分類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最好的老師是生活,最有效的方式是實踐。
在目前的教育體系內,垃圾分類通常只作為“環保知識”出現在課堂中,而學生平常在校園生活中往往不參與垃圾分類實踐,回到家也會跟隨大人的習慣走,小手幾乎拉不動大手。
因此,垃圾分類教育不應只是空話,教育從業者有責任把垃圾分類落實到學校每一天每個人的生活中,從教師帶動學生,真正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
總之,目前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但要想取得成效,首先就要最大化地調動每個人的熱情,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進而從行動上真正確保垃圾分類的推進。而從理念到行動,絕不是簡單的一句話,還需要各方對症下藥,真正讓市民們心甘情願接受垃圾分類制度所帶來的“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