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個好爸爸
-
2 # 哎喲喂人生那麼長
總是有一些天才的學生存在的。一般當老師的上學的時候成績中等這樣子的。那他當老師遇到這種天才型別的學生的話,他超過老師的水平也是很正常的。
-
3 # Mr5的美國留學探索
記得有兩句老話,都是老師告訴我們的:
“師父領入門,修行在個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每個人都不是全能的,有也是相對的,或者只是個形容。即使在單一領域,也不可能懂透了該領域,所以從互補角度看,有學生或者非專業領域的人懂了一些“老師”不懂的也是常事。比如本人,讓我把美國大學前一百大學名字按次序說出來至少我目前不行,哪怕是前50,但我相信一定有人甚至非領域的人已經做到了。那這個點上他/她就比我專業,他們可以脫口說出某個大學在哪個位置,幫客戶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也是一個價值。
可能這個提問本身成為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概念:“學生”、“老師”。另一個是常規來說年齡層面的落差:年少、年長。
對於角色概念的問題,不排除一個可能是我們的課堂比較普遍缺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辯景象,就是針對同一問題表達不同看法以及不斷深化地擺理堅持。所以“老師”容易在意識裡被潛移默化貼上了“權威”的標籤。久而久之,好像學生就應該無知,老師就應該說了算。當然,老師們比學生們“能力強”是普遍性的,只是回答該提問的時候,對於也許“少數”“更強”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拔尖有些體現在某一個點或者若干個點,比老師“強”,上面也提到了,屬於正常。但是整個面比老師強的話,可能是很少。但也少得合理,不奇怪。又拿自己舉例,據之前的老師們和長輩們說,小學的時候解數學題我經常用幾種方法去解一道數學題,答案也都是正確的,而數學老師們經常理解不瞭解題思路,我解釋完他們也還是不理解。(我自己是真記不清這個事兒了,姑且就當它有這回事吧。)假設解題思路本身也是正確的,那可能在那些點上自己就有一些小潛力了。但是整個面來說,自己怎麼比得過老師呢?另一方面,是年齡差問題造成的概念定性。今非昔比,網際網路因素,手機、ipad、電腦,我們的學生年代和現在沒法比了,我說的是知識接受面。以前比較單一來自老師,最多讀讀報紙看看雜誌,還是紙質的,還是範圍受限制。現在?一部手機走天下,是真的整個天下!知識和資訊吸收的廣度與深度已經完全不單純或高比重依賴於課堂了。所以“英雄出少年”在當下比起過去的土壤要肥沃得多得多。這就是“年齡差”的閱歷或經歷優勢,被科技發展稀析原因所在。
BTW,個人覺得有學生或者越來越多的學生比老師能力更“強”是很好的事啊。相信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但是如果能在課堂上就鼓勵學生們比老師們更強,那就更好了——從鼓勵學生們學會和敢於提出質疑開始。
少年強,則國強。不是?
回覆列表
我們班就有一個學生,我感覺能力明顯比我高,智商肯定很高,上課從來不聽課,一聽課,完了,說明我肯定有地方講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