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威觀史
-
2 # 歷史畫中人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繁盛的王朝之一,在其疆域最為廣大時,即唐高宗龍朔年間,據說唐王朝的領土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800萬平方公里,鑑於疆土的廣袤,唐朝陸續設定了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和安南都護府。
後來,唐朝疆域的擴張因各種條件的制約而被迫停止,但龐大疆域的管理事務依然使得長安城裡的皇帝鞭長莫及。再加上唐初實行的均田制走向崩潰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皇帝在地方上設定名為“節度使”的官員協助治理。唐玄宗天寶年間,就設定有著名的“天寶十節度使”。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但他執政的中後期便開始疏於朝政,也就將權力更多的交給自己信任的大臣。
節度使最早出現在唐睿宗時期,只是到了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節度使制度。其實最開始,節度使權力並不大,大多數只是統領一鎮的軍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來擔任,任期不會太長,不會形成太大的勢力,但漸漸的,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基本上到了軍、政、財等各個權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從邊將入相,比如張說、蕭嵩等。752年,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杜絕出將入相的可能,就建議李隆基重用蕃人為節度使,理由是他們驍勇善戰、在朝中沒有勢力,而且給點好處就能成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這個建議,也由此,安祿山得以勢大,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藩鎮情況
安史之亂前,唐朝政府一共設定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並稱為天寶十節度。這十節度的兵力和職責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斷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隴右——75000人,對吐蕃作戰;
以上為河西三鎮,總兵力為212700人,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三個藩鎮。
河東——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陽——91400人,壓制契丹;
平盧——37500人,鎮撫室韋;
以上為河北三鎮,總兵力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為西域二鎮,總兵力為44000人;
劍南——39000人,西抗吐蕃,鎮撫南蠻;
嶺南經略使——15400,鎮撫南蠻;
以上便是天寶十節度的基本情況,十鎮共擁兵49萬人左右。
天寶年間,各鎮節度使調動情況如下。(天寶元年至安史之亂爆發前)
河西鎮共有五任節度使,分別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是當時的河西節度使。
朔方鎮共有三任節度使,分別是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安史之亂爆發時,安思順是當時的朔方節度使。但由於他是安祿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牽連,被免去節度使職務,改為郭子儀擔任節度使。(安思順後來被哥舒翰誣陷,含冤而死)
隴右鎮有三任節度使,分別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哥舒翰是當時的隴右節度使。
范陽鎮一共有兩任節度使,分別是裴寬和安祿山。裴寬受李林甫誣陷,主動去職後,安祿山撿了便宜。
平盧鎮只有一任節度使,就是安祿山,平盧也是安祿山的發家地。
安西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亂爆發時,安西和北庭二鎮的節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為怛羅斯之戰失利的原因,被調入京城,擔任右金吾大將軍一職。
劍南共有四任節度使,分別是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安史之亂前,劍南的實際最高長官是劍南節度副使崔圓,節度使是楊國忠。(楊國忠是遙領,他在馬嵬驛被殺後,玄宗的兒子潁王李璬遙領劍南節度使)
哪位節度使的實力最強?
如果單個拎出來,天寶十節度中,河西節度的實力最強。雖然河西節度的兵力不如范陽節度多,但它面對的敵人是吐蕃、突厥,遠比范陽節度面對的契丹和奚人要強的多。不過安史之亂期間,河西和隴右兩鎮的表現並不好。靈寶之戰時,哥舒翰統領八萬河西隴右軍被安祿山打的全軍覆沒。
開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東節度使,此後他又成為朔方節度使,兼任過河西、隴右節度使。一個人擔任四鎮節度使,掌握著唐朝最精銳的部隊,多達26.7萬人。這是唐朝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
用《新唐書》的話說:“佩四將印,勁兵重地,控制萬里,近世未有也”。
並且王忠嗣兼領四鎮時,他麾下的將領也是人才濟濟,比如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祿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對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過,由於王忠嗣實力太強,玄宗最後還是把他免職了。起先玄宗是想殺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諫,才改變了玄宗的主意,沒有當時就賜死他。不過到了第二年,王忠嗣還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後,安祿山兼併了他的河東鎮,一人坐擁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總兵力約十八萬人。他是繼王忠嗣後,實力最強的。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亂前,都不是節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祿山叛亂後,才被唐玄宗提拔為河東節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節度使,還是安祿山死後的事;史思明也一樣,安祿山造反後,讓他守老家,他這才出任范陽節度使。
總結:唐王朝節度使中,統率近三十萬兵馬的王忠嗣擁兵最多。至於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這一稱號,被中興第一功臣李光弼評價為“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且久在西北與遊牧民族征戰的王忠嗣自然也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
3 # 鐵馬冰河wu
唐王朝的十大節度使被史籍稱為“天寶十節度”,是唐廷於天寶年間在邊境設立的十大軍區的軍政長官。
節度使本為督帶持節之意,唐睿宗景雲年間,以薛訥為幽州鎮守經略大使,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兼河西節度使,遂開始有正式的經略使及節度使稱號。
《唐書》載:節度使有一定轄區。並“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旗幟)”,成為唐王朝常設的地方軍事首腦。
開元中,唐朝由盛轉衰,邊烽日警。為了戍守邊塞、對外征戰及扶綏周邊各遊牧民族的需要,遂遍設節度使於南北各邊陲。
(一)安西節度使,亦稱安西四鎮節度使。開元六年(718年)始設。職務是鎮撫西域。治所龜茲城(今新疆庫車)。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兵兩萬四千人 。文獻載,天寶時的安西節度使為夫蒙靈察(羌族)、高仙芝(高麗人)、王正見、封長清。
(二)北庭節度使,開元十五年(727)自伊西節度使分置,所以又合稱伊西、北庭節度使。職責是防禦遊牧於北方草原的突騎施和堅昆汗國(皆為突厥屬國)。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屯駐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吐魯番),統兵二萬。天寶時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長清。
(三)河西節度使,景雲二年(771)始設。職責是斷絕吐蕃與突厥的交通、聯絡。治所在涼州(今甘肅武威)。下轄赤火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貞軍、新泉軍、張掖守捉軍、交城守捉軍、白亭守捉軍,共統兵七萬三千人。天寶時歷任節度使依次為王綞、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突厥裔)。 (四)朔方節度使,開元九年(721)改朔方行軍大總管為朔方節度使。職責是防禦突厥人的進攻。治靈州(今寧夏靈武)。統轄經略軍、豐安軍、中、東、西三路受降城、安北單于兩都護府,節度豐、勝、靈、夏、銀、匡、長等州。擁軍六萬四千人。天寶年間節度使分別為王忠嗣、張齊邱、安思順。
(五)河東節度使,開元十一年(723)之前稱天兵軍節度使,後改為太原以北諸軍節度使,開元十八年又改稱河東節度使。
(六)范陽節度使,先天二年(731)設定,又稱幽州節度經略鎮守使。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節度使。主要職責是震懾、壓制契丹、奚(東胡一支)。治幽州(今北京)。下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北平軍、唐興軍、懷柔軍、恆陽軍、懷遠軍、鎮安軍,統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時的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
(七)平貞節度使,開元七年(719)始設。職責是招撫靺鞨(女真)、室韋(鮮卑、蒙古),治營州(今遼寧朝陽),節制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軍、安東都護府,統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天寶時的節度使為安祿山。
(九)劍南節度使,開元五年(717)始設,職責是西御吐蕃,南撫諸蠻(指西南各少數民族)。治益州(今四川成都)。轄制天寶軍、昆明軍、寧遠軍、洪源軍、南江軍、澄州守捉軍及茂、翼、維、柘、鬆、雅、當、黎、姚等州郡兵,共兵三萬零九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已、鮮于仲通、楊國忠。
(十)嶺南五府經略使,開元中期始置,管轄廣、桂、容邕、安南(也稱鎮南)五經略府。職責是安撫嶺南各民族。治南海郡(今廣州番禺)。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併兼管其餘四管諸州兵馬,統兵一萬五千四百人。天寶時的五府經略使是裴敦復,至德(756)時為元載 ,後改為嶺南節度使。
天寶十節度中以范陽節度使擁兵最多,達到九萬一千四百人,而且其中多庫莫奚、同羅、曳落河、羌、鮮卑等所謂“雜胡騎”,這些胡人精於騎射,作戰勇猛,戰鬥力異常強悍,所以范陽藩鎮實力最強大。後來爆發的安史之亂,就以范陽節度使轄制的十二鎮精兵為主。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4 # 路之意
什麼是節度使?
節度使這一職官,是由北周和隋朝的總管、都督演化而來。設定節度使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戰略要地的控制。自唐代開始設立節度使以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常調整。
不過,設立節度使的初衷,原本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由於各地方軍政首腦握有重兵,便開始尾大不掉,擁兵自重,成為了割據勢力。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亂,便是由此產生的。
大家通常所講的“十大節度使”,是指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地方軍政長官。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是指哪些?1、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寶時為范陽郡),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
2、平盧節度使
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
3、河東節度使
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
4、朔方節度使
捍禦突厥,治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西南),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
5、河西節度使
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武威郡,今甘肅武威),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
6、安西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
7、北庭節度使
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
8、隴右節度使
備禦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樂都),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
9、劍南節度使
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鬆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
10、嶺南五府經略使
綏靜夷僚,治廣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
至於說這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的兵力最多,是比較好統計的。我們不妨將相關資料匯成圖表,先來了解下各地的設兵情況:在上圖中,大家已經可以清晰的看出十大節度使的分佈範圍和設兵情況。為便於觀察,我們再將其繪製成柱狀圖:
通過柱狀圖可以發現,當時范陽節度使設兵最多,有9.14萬兵力,嶺南五府經略使兵力最少,僅1.54萬人。不過,此時還不能斷言駐守在范陽的安祿山兵力最多,因為:當時有一人兼任數職的情況。
只有再具體弄清由誰控制著哪些地方的兵力,才能最終了解誰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大家可能都比較傾向於安祿山,認為他是安史之亂的發動者,是最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其實,安祿山、史思明雖強,但還真不能算是領兵最多的節度使。安祿山勢力達到巔峰時,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中握有超過18萬兵馬,可謂兵強馬壯。
不過,可能大家忽略了另一位人物——王忠嗣。此人當時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麾下兵力比安祿山還多出了八九萬,頂峰時可達近27萬。
所以,當時傭兵最多的是王忠嗣。
那麼,誰又堪稱是戰鬥力最強的人物呢?我個人更傾向於哥舒翰。
哥舒翰當時身兼河西、隴右兩地節度使,手下兵馬近15萬,並不比安祿山差多少。而且,哥舒翰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作戰也極為勇猛。儘管他曾在安史之亂中敗於安祿山,但這其實是受朝廷干擾所致。
早年間哥舒翰曾受王忠嗣賞識,被不斷提拔。後來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臨危受命,在潼關抵禦安祿山。在安史之亂前,便流傳著“東有安祿山,西有哥舒翰”之說。不過,天下方亂,安祿山叛軍氣勢正旺,哥舒翰採取堅守策略,不與之正面交鋒,已經基本穩定住了局勢。
可惜,朝廷一見得勝,便反覆催促哥舒翰出兵與叛軍對陣。最終,哥舒翰在一群只會紙上談兵的宦官、權貴們的脅迫下,無奈出城,結果兵敗被俘,之後又遭殺害。結果,潼關失守,嚇得唐玄宗一路狂奔,險些在馬嵬驛被殺。
總結:唐王朝節度使中,統率近三十萬兵馬的王忠嗣擁兵最多。至於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這一稱號,應該歸屬李白說的: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哥舒翰! -
5 # 武威堂後裔
唐朝十大節度史
河西河西節度使在景雲二年(711)建置。設定之初,就兼統支度營田、督察 姓部落赤水軍兵馬大使。統領涼、甘、肅、伊、瓜、沙、西七州。節度副使兼統都知河西兵馬使。 開元二年,增領隴右群牧都使④、本道支度營田等使。開元七年(719),增領經略大使。 朔方朔方節度使開元九年(721)建置,統領單于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 二軍,東、中、西三受降城。開元十年,增領魯、麗、契三州。
河東河東節度使在開元十一年(723)之前為天兵軍節度使。開元十一年,改為太原府以北諸 軍州節度、河東道支度營田使兼北都留守,統領太原及遼、石嵐、汾、代、忻、朔、蔚、雲九州。開元十七年(729),儀、石二州從河東分出,隸屬潞州都督。開元十八年(730),改稱河東節度, 重新統領儀、石二州。節度使領大同軍使。
范陽與平盧關於幽州節度使的建置時間,《唐會要》記為先天二年(713)。《新唐書·方鎮表》 和《資治通鑑》都記為開元二年(714)。[卷六大)2](卷二一,開元二年十二月)二者相差一年。幽州 節度使設定之初,統領幽、易、平、檀、媯、燕六州。
劍南開元七年,劍南節度使設定,兼劍南支度、營田、處置、兵馬經略等使,統領益、彭、蜀、漢、 眉、綿、梓、遂、邛、劍、榮、陵、嘉、普、資、褐、黎、戎、維、茂、簡、龍、雅、瀘合等二十五州。開元二十二年,劍南節度兼山南西道採訪處置使,號山劍西道,增領文、扶、姚三州。②開元二 十八年,劍南節度增領奉州。天寶元年,增領霸州。天寶八載,增領保寧都護府。
嶺南《唐六典》卷五《尚書兵部》記載,開元時期,嶺南節度使統領廣、桂、邕、容安南等五府經 略使。
兼 節度使統領州府,以朔方、范陽劍南三道居多,隴右、 河西次之;統管軍鎮以幽州、劍南、隴右、河西、朔方居多。節度使統領兵馬,以朔方最多,幽州次之, 隴右、河西、河東再次之,嶺南最少。節度使支度軍費,國家財政撥給的衣賜、軍糧,其數量與所統領 的兵馬多少直接相關;嶺南則實行“輕稅自給”的特殊供給方式。可見開元天寶時期,十道節度使的 權力雖然都有擴大趨勢,但其權力的增加,不僅時間先後不一,而且互相之間也不平衡。 上述十道節度使之間權力的不平衡,是各道的戰略位置及財政經濟條件不同所致。
開元天寶時期,唐朝陷人與周邊民族的激烈戰爭,北有突騎施和阿布思,東北有契丹、奚,西有吐蕃,南有南詔。因此,朔方、幽州、劍南三道節度使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在兼領使職,統領州府、軍鎮、兵馬,支度軍費等方面都擁有比其他各道更多的權力。嶺南因為戰事較少,其節度使權力較小。朔方道管內擁有鹽、靈、會三州及安北都護府的十三個鹽池[](卷五四),並且臨近黃河,故節度使兼領鹽池使、六城水運使;幽州管內瀕臨大海,故兼領海運使。總之,開元天寶時期十道節度使的權力發展狀況相當不平衡,特別是天寶時期唐朝的採訪使與節度使的區域劃分並不完全吻合,二者經常是分開設定的。因此,不能籠統地說他們都是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總之,開元天寶時期節度使行使軍權仍處於唐中央有效的控制之下。
第一,從人數來看,節度使兼統者其實少。先後只有信安王李禕、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蓋 嘉運、皇甫惟明、封常清、安祿山等8人。這一時期任過節度使的共82人,兼統者僅佔九分之一弱。 第二,從兼統範圍來看,此8人中,兼統2道的有5人,兼統3道的蓋嘉運、安祿山2人;兼統4 道的僅王忠嗣1人,且為期僅3個月。可見節度使兼統的多隻兼統2道。 第三,從兼統時間來看,兼統一年以下的有蓋嘉運、安思順(兩次)和皇甫惟明3人,其中皇甫惟 明兼統兩道不足一月;2年的有王忠嗣和封常清2人;3年的僅哥舒翰1人;5年的僅有信安王李禕 1人。唯有安祿山兼統2道長達12年,兼統3道為4年。可見節度使兼統的時間普遍不長,基本為 1-3年。
第一,節度使不僅被頻繁調動,任期不長,而且從未兼統。這一型別的節度使有74人,佔了 90%。他們不僅沒有足夠的時間培植個人勢力,而且也不可能擴充套件更多的權力,受中央控制的力度 最強。 第二,節度使雖然兼統,但被頻繁調動,兼統時間不長。這一類節度使共7人,佔8.5%。他們 兼統年限多數為1-3年,兼統道數也以2道居多,又被頻繁地調動,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們的 權力也沒有可能發展到專擅一方的程度。 第三,節度使不僅兼統,且未被頻繁調動。這隻有安祿山一例。 可見開元天寶時期唐中央主要採取較頻繁的調動和限制兼統的手段,使節度使無法久任,防止 其專擅一方。
從開元天寶年間節度使制度執行的總體情況來看,當時的節度使絕大多數處於唐中央有力的 控制之下,後來安祿山的叛亂也是出於多方面的複雜原因,不宜簡單地歸結為是當時節度使制度運 行的必然結果。從總體上看,開元天寶時期節度使制度的執行受到唐中央有力的控制,是有利於維 護唐朝中央集權和周邊形勢穩定的一項必要制度。歐陽修在《新唐書兵志》中的著名評論,只有針 對安史之亂以來的唐方鎮制度,才是中肯的。
-
6 # 風情侃歷史
謝邀,我是風情,“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學習歷史、借鑑歷史,學會經世致用。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我想題目中所說的肯定就是玄宗年間李隆基設立的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即天寶十節度使,時代不同,權利也不同,風情就預設你說的是玄宗年間的十位節度使,在此期間,最強的節度使肯定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無疑(不然他怎麼會有實力發動安史之亂呢),今天風情就給大家一一介紹這十位節度使。
河西節度使天寶年間,河西節度使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管轄地區為涼州(今甘肅武威,旗下部隊有: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領兵七萬三千餘人。
范陽節度使天寶年間,范陽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管轄幽州(今中華人名共和國首都北京),旗下部隊有: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領兵九萬一千四百人。
隴右節度使天寶年間,隴右節度使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管轄鄯州(今青海樂都),旗下部隊有: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領兵七萬五千人。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玄宗又將鄯、廓、洮、河四州劃入隴右節度使管轄範圍,部隊新增寧邊、威勝、天成、振威、神策、金天、武寧、曜武八軍,領兵九萬餘人。
劍南節度使天寶年間,劍南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管轄益州(今四川成都),旗下部隊有: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鬆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軍隊,領兵三萬一千人。
安西節度使天寶年間,安西節度使為夫蒙靈曜、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管轄龜茲城(今新疆庫車),旗下部隊有: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軍隊,領兵兩萬四千人。發生於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四鎮之亂就是此節度使李惟嶽挑起的,此次叛亂更是將唐德宗逼出長安,即奉天之難。
朔方節度使天寶年間,朔方節度使為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管轄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旗下部隊有: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領兵六萬四千七百人。
河東節度使天寶年間,河東節度使為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管轄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旗下部隊有: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嵐州三州郡兵,領兵五萬五千人。
北庭節度使天寶年間,北庭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管轄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旗下部隊有: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領兵兩萬人。
平盧節度使天寶年間,平盧節度使為安祿山,管轄營州(今遼寧朝陽),旗下部隊有: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領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嶺南經略使天寶年間,嶺南經略使為裴敦復,管轄廣州(今廣東廣州),旗下軍隊有: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領兵一萬五千四百人。
評價從兵力來看,隴右節度使最為強盛,從地理位置來看劍南節度使地處良田沃土的蜀地之中,從戰鬥力來說以北庭節度使最為強盛,各有千秋,在各自的管轄的地區猶如土皇帝一般,從此之後天下多征戰,內地要州刺史皆授以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也標誌著盛唐由盛轉衰,逐漸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
7 # 旺仔小小建
唐代十大節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十大節度使。天寶十大節度使控制著當時大唐全國絕大多數有戰鬥力的兵力,大唐朝廷在十大節度使以外還有一些軍隊,但戰鬥力較差,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是中唐時期,實力最強的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了。唐玄宗時期確實有“十大節度使”一說,因為天寶年間唐王朝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而這其中,安祿山一人就兼任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之職,其軍力完全有能力撼動整個大唐了,不然安史之亂也不會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
但如果是在唐末時期,那麼最強的節度使應該就是朱溫了。他的勢力發展到唐末,已基本控制整個中原,人力物力和疆域都是諸蕃中最強的。
大唐時期的十大節度使,我認為是郭子儀的戰鬥力最為強悍。如果不是急躁的唐肅宗急於收復長安和洛陽,“迴鑾兩京。”而是聽從郭子儀郭令公的建議,先暫棄兩京不顧,令李光弼等帥軍從今天的山西一線,直搗安史叛軍的老巢范陽(今日的天朝京師),那麼安史叛亂勢力就會迅速的土崩瓦解。但是沒有如果,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盛唐的繁盛,從此成為過往陳跡!而郭子儀,在艱險的局勢中,最終消滅了安史叛亂勢力,單騎智退了吐蕃的來犯之師……最終讓本擬入土的唐王朝,又延續了143年的壽命。所以,我認為,唐朝十大節度使中,郭子儀的戰鬥力最為強大。
-
8 # 遠方的橙子
節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從開元年間開始設定的官職。天寶年間,節度使成為唐朝邊境的封疆大吏,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加上劍南、嶺南(嶺南這個其實一直叫嶺南五府經略使,公元757年,唐肅宗才改稱為嶺南節度使)共為10鎮,並稱為天寶十節度。
那麼,哪個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呢?
由圖可知,從單一節度使來看,范陽節度使兵力最多,為91400人。但是節度使是可以兼任的,王忠嗣在746年時,掌管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兵馬,手握最精銳的26.7萬大軍,比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的18萬還要多,這樣看來,擁兵最多的無疑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不僅兵力最多,同時他也是節度使中戰鬥力最強的。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他,那是因為他在安史之亂之前就死了。
出身將門王忠嗣本名王訓,其父豐安軍使王海賓就是一位戰將,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親的教育教誨,可以說他的軍事素養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其父死後,他被接入宮中撫養,唐玄宗收為義子,賜名忠嗣。唐玄宗和他談論兵法,他應對縱橫,對答如流。所謂虎父無犬子,青年時期便因勇悍擅戰名揚河西,後來更是因為赫赫戰功而被稱為唐朝十大名將之一。
赫赫戰功公元730年,24歲的他出任兵馬使,玉川戰役中偷襲吐蕃,三百輕騎,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敗逃。之後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敗吐蕃北線主力,敵方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令吐谷渾降唐。
741年,任朔方節度使,他巧用間諜,挑撥後突厥各部關係,刺探了很多精準情報,每次出戰都能以極小代價取得勝利。
742年9月,後突厥汗國因內亂反唐,王忠嗣獻計唐玄宗《平戎十八策》。聯合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大勝後突厥。敵方千餘帳部眾接連降唐,後突厥漸漸衰落,無力再對唐朝邊境產生實質性威脅。
743年,王忠嗣再破奚族強悍的怒皆部和突厥各部,從此塞外局勢得到根本性轉變,“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744年,朔方軍又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
強將手下無弱兵王忠嗣練兵極嚴,不僅善於領兵帶兵,更加善於發掘培養將領。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的名將,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可謂是強將手下無弱兵。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忠嗣的軍事指揮素質和練兵能力極高。
朔方鎮軍名將之死後來他多次上書安祿山會作亂,又受宰相李林甫嫉恨,誣陷其"欲奉太子"。加上王忠嗣在軍中勢力強大,唐玄宗對他也非常忌憚和猜忌,信以為真,將他下獄,還想要殺他,在哥舒翰的拼死迴護下,公元748年被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後抑鬱而終,又有說是暴病而亡,年僅四十五歲。
隨著王忠嗣的死亡,唐朝也失去了制約安祿山的重要力量。否則,王忠嗣若在,安史之亂估計也不會持續八年才被平叛。
安史之亂王忠嗣死在安史之亂之前,那麼安史之亂後哪位節度使戰鬥力最強?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安史之亂時,一方面當時一些節度使因為各種原因並未能及時來援,另一方面一些敗於安祿山的節度使其實並非戰鬥力不行。
有的雖然是名將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本部兵馬並未帶來,只是臨時招募,而有的是因為唐玄宗急於平叛,聽信讒言,強行命令麾下節度使出戰,胡亂指揮,很多都是非戰之罪。橙子認為,此時就不能簡單的以成敗論英雄,所以,很難說誰的戰鬥力最強,但是無論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在唐朝十大節度使中,王忠嗣和其麾下的戰鬥力應該是最強的。
接下來看看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之間的較量,誰強誰弱,諸君自決。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我們先看看僅次於王忠嗣而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的戰鬥力如何。
公元755年12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但他僅能控制河東鎮少部分兵力,實際上是半個河東。
安西、北庭節度使防守西域,遠水解不了近渴;
河西、隴右節度防守吐蕃,一時無法回援;
劍南在征討南詔時損失慘重,尚未恢復,短時間也無法支援;
嶺南經略史兵力較少並且地處邊遠,短時間也是鞭長莫及;
由此可以看出各鎮當時都有掣肘或者地處邊遠,而安祿山呢?天寶初年,在王忠嗣朔方軍的打擊下,後突厥滅亡,奚族強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殘,契丹經過多次打擊後也元氣大傷,雖然將安祿山打敗過,但無力再威脅唐朝邊鎮。
這也是當時唐朝外重內輕的軍事佈防造成的,當時中央軍兵力不滿8萬,地方節度使卻有49萬,而且天下承平日久,中央軍久不作戰,戰力堪憂。中央軍不能戰,地方沒有重兵把守,其他邊鎮節度使短期內無法回援,這就造成了安祿山前期勢如破竹的局面,這也是安祿山敢於起兵造反的原因所在。
此外,安祿山又迫使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叛逃,部眾被安祿山收編,他又得到了一批精兵。史載:“已得布思眾,則兵雄天下。”
安西、北庭節度使安祿山都造反了,無論中央軍能不能戰鬥,都得組織力量平叛啊。於是安西、北庭節度使上線了。
而安祿山的兵馬都是常年在邊關征戰的本部精銳,並且多達15萬(只掌握河東鎮部分兵力,因此只有15萬),因此在兵力、兵員素質天差地別之下,二人最終連連戰敗,失守洛陽,退守潼關。但是這不能說安西、北庭節度使戰鬥力不如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因為這不是節度使本部將領率本部兵馬進行對決,所以沒有可比性。
相反,從後來的戰況來看,安西、北庭節度使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756年,唐玄宗出逃長安,南下四川,同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寧夏靈武市區)繼位之後,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一萬五千關兵終於被調至內地,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戰鬥力很強的安西、北庭行營。從安西、北庭行營軍隊對安史叛軍的作戰記載來看,其素質是要高於叛軍的:
當時,杜甫見到安西、北庭軍軍容時興奮的作詩讚美:“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
安西、北庭軍的強悍是有原因的。
①當時安西、北庭為產馬地,兩軍步兵也都有馬匹,步兵有馬使得安西、北庭軍團的機動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步兵尚且有馬,騎兵的馬匹質量更是一流。
②兩軍軍人編制中多為當地部族,民風彪悍,英勇善戰。
此戰是典型的伏擊戰,按理說哥舒翰也是一員名將,早年在與吐蕃戰爭中立功無數,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全軍覆沒呢?橙子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因:
①唐玄宗的強行瞎指揮,這是失敗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所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②哥舒翰離開河西、隴右節度使的位置已久,對新任下屬和部隊的掌控力太弱,無法掌控全軍局面;
④哥舒翰中風,年事已高,並且他嗜酒好色,身體被酒色所累,大不如前。
其實當時只要堅守潼關,等待其他邊鎮大軍回援,安史之亂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過於急躁,先是斬殺高仙芝、封常清,接著又強行命令哥舒翰出戰,白白葬送了集結起來的兵力,還丟掉了長安。
獨任朔方無限功後來朔方軍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之後朔方軍在郭子儀領導下,於757年收復兩京,再後來李光弼接任朔方節度使,又帶著朔方軍平定安史之亂,在這一過程中,打仗的底子就是朔方軍,可以說朔方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要知道朔方軍是王忠嗣一手帶出來的,由此再次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練兵能力,杜甫詩中也稱讚過“獨任朔方無限功”。
未顯身手安思順安思順與安祿山是非血緣的堂兄弟,但安祿山叛變之前,安思順曾多次提醒朝廷安祿山“必反”。受安祿山叛亂的牽連,其被免去節度使職權,加之和哥舒翰不睦,哥舒翰再次被啟用後挾兵自重,誣陷安思順,最終造成安思順冤死。以上可以看出安思順的軍事履歷是很漂亮的,但是他也是挺悲劇的,可惜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在安史之亂的戰場上得到檢驗。
劍南節度使、嶺南經略使至於其他兩個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在和南詔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實力還未恢復,嶺南經略使規模太小,又地處偏遠南方,顯然這兩個節度使都稱不上是戰鬥力最強的。
不能因為一次戰鬥失敗哪怕是全軍覆沒就判定它不如其他節度使,所話說得好,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軍隊戰鬥力再強,皇帝一道錯誤的聖旨,你也得全軍覆沒,正如哥舒翰;又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指揮官素養再高,新招募的兵勇剛拉上前線也只會兵敗如山倒,封常清和高仙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句話叫做主將無能,累死三軍,橙子認為唐玄宗就是那位主將。如果非要分出哪一個節度使戰鬥力最強,橙子認為朔方軍戰鬥力最強。而朔方軍又是王忠嗣一手調教訓練出來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全唐文》、《資治通鑑》、《冊府元龜》、中國知網《盛唐大將安思順生平事蹟鉤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橙子,橙子會第一時間刪除,感謝大家的閱讀和監督。 -
9 # 山村的鼕鼕
唐朝節度使制度在唐玄宗時期達到鼎盛,形成了藩鎮格局的局面。雖然節度使制度讓唐朝的軍費開支降低了很多,但也種下了很多的惡果,安史之亂迫使唐玄宗逃出長安,朱溫之亂滅亡唐朝。
先來看看唐朝有哪十大節度使:
01、河西節度使: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設,掌控兵力7.3萬;負責斷隔吐蕃、突厥治所涼州,統轄涼州、甘肅、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7州。賀拔延嗣是第一任節度使,也是武力最強的一位,戰功赫赫。
02:河東節度使:唐玄宗712年設,掌控軍隊5.5萬;防禦突厥,治太原府,統轄忻州、代州、嵐州等三州。
03:北庭節度使:唐玄宗712年設,掌控兵力2萬;
04:范陽節度使:唐玄宗713年設,掌控兵力9.1萬;負責防禦奚、契丹,治幽州,統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九州。
05、隴右節度使:唐玄宗714年設,掌控兵力2.4萬;
06、安西節度使:唐玄宗718年設,掌控兵力2.4萬;
07:劍南節度使:唐玄宗719年設,掌控兵力2.4萬;
08:朔方節度使:唐玄宗721年設,掌控兵力6.5萬;是唐朝為防禦突厥汗國設定的節度使,治所在靈州。
09:平盧節度使:唐玄宗719年設,掌控兵力3.8萬;
10、嶺南節度使:唐玄宗733年設,掌控兵力2.4萬;
從以上可以看出,其中兵力和統轄區域比較多的節度使按兵力依次是范陽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這四大節度使。
但唐朝有一人兼管多處的習慣,其中安祿山就監管了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四大節度藩鎮裡面,安祿山自己就管了兩個。安祿山所管理的三鎮總兵力18.4萬,如果算上他自己養的私兵,總兵力估計可以達到20萬以上。這也是為什麼他敢造反的原因。
與安祿山同樣兼管多地藩鎮的節度使是王忠嗣,同時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不過王忠嗣和安祿山不一樣的是,他只是在戰時,為了方便統一指揮才兼任四鎮節度使的。
驕狂的安祿山為什麼敢於造反。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節度三鎮,傭兵20萬,最深層次的原因,是他看清楚了唐朝雖然強盛,然卻是個空殼子的事實。
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大肆設定藩鎮,本來只是節度軍事的節度使,更是權利日漸膨脹,從僅節度軍事變成了節度軍政大事。節度使就相當於藩鎮的王,掌管藩鎮的一切大小事務。
而唐玄宗設定十方藩鎮,僅留下數州有朝廷直接管轄,雖然有駐守京城的御林軍數十萬之眾,然這些世襲的御林軍卻從來沒有上過戰場。對於常年征戰的安祿山來說,他認為這些御林軍就是擺設,而離京城最近的藩鎮都在自己掌控中,如果他突然發動襲擊,勢必可以攻進長安。
事實上,也正如安祿山所料,他確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了長安,然他卻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有個郭子儀在等著他。
唐玄宗與楊貴妃成全了安祿山,安祿山又成全了郭子儀。事事往往是這麼奇妙的。如果李隆基的繼位著能夠認識到藩鎮割據帶來的弊端,抑制藩鎮,估計唐朝不至於亡於藩鎮之手。
-
10 # 小小嬴政
節度使的由來
在唐代之前,是沒有這個官職的,在初唐也沒有,到了711年的時候,才把節度使真正地作為了官銜的名字。
起初,這個節度使的權利是有限的。節度使的職責也不同, 在靠內陸的邊疆,他們主要是負責屯田的,而在北方、西方,因為要防禦外敵,所以這些個官員的職責是屯兵、拒敵。
但是此時的節度使,打仗調糧依然是個問題,後來就就地屯田,而且節度使屯田,竟然比但是此時的節度使,打仗調糧依然是個問題,後來就就地屯田,而且節度使屯田,竟然比內地的量產還高,所以後來朝廷又專門設立官員,將各地的糧食收起來,然後再分配到各地,如此做法,不久他們又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窘境。
後來屯田由節度使自己負責,戰時也就不用仰仗朝廷調糧了。但是,此時這些官員們還沒有掌握財政,打仗打的是錢糧,沒錢同樣不行。
那麼設立節度使以後,唐朝有哪些節度使呢?在玄宗時期,一共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分別統帥各地。在嶺南地區,因為那裡南方比較太平,沒什麼戰事,於是只有一萬多士兵駐守。而在西邊和北邊,唐王朝有好幾個強大的敵人。其實當時西面的吐蕃就很強大,所以在西面設定了北庭、河西、朔方等節度使,一共統兵二十萬,但是這幾個節度使都是不同的人擔任,最多的兵力有七萬三千。
大唐的都城在長安,而在長安的東北方向,還活躍著契丹等強敵,為了防禦這些人,於是玄宗設立了范陽節度使,統兵九萬多人。想比其他節度使,范陽節度使的兵力最多,但是其實也沒有多出來多少,但是如果大家知道這個節度使是誰,就不這麼想了。
那戰鬥力到底強嗎?別看安祿山長得矮醜,他手下的兵那是真的凶,畢竟一直都是和最凶殘的契丹人戰鬥。此人帶兵非常凶殘,不聽軍令的經常被砍頭,後來更帶兵攻入了長安,全國兵力出動才勉強把他打敗。所以,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帶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回覆列表
唐朝的十大節度使,是隨著唐朝初期以來唐朝領土不斷擴大,邊患不斷增多而設定的在地方的擁有絕對的、最高權力的官員。節度使最早出現於唐睿宗時期,一開始也只是統帥地方軍隊的官員,但到了唐玄宗晚期,節度使在地方上就擁有了軍事、行政、財政、人事等大權,實際上相當於割據一方的諸侯,對於唐朝來說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范陽節度使,91400人;
隴右節度使,75000人;
河西節度使,73000人;
朔方節度使,64700人;
河東節度使,55000人;
劍南節度使,39000人;
平盧節度使,37500人;
安西節度使,24000人;
北庭節度使,20000人;
嶺南節度使,17400人。
但是在安祿山之前,王忠嗣的實力是強於安祿山的,王忠嗣在鼎盛時期,是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擁有兵力27700人,實力遠超後期的安祿山,而且手下人才濟濟,哥舒翰、李光弼、郭子儀這些後來的唐朝名將,也都是由他一手提拔起來的。
可以說如果王忠嗣還在的話,那麼安祿山定然是不敢謀反的。
至於王忠嗣之死,也是李林甫的“功勞”,李林甫嫉賢妒能,凡是可能對他權力地位構成威脅的,他都會想方設法地打擊對方,王忠嗣作為實力最強的地方節度使,再後來也成為了李林甫的打擊目標。
唐玄宗想要攻取吐蕃的石堡城,對此王忠嗣反對,因為石堡城地勢險要,佔領了也沒什麼好處,也不是戰略要點,但唐玄宗卻堅持要拿下石堡城,便在747年命董延光攻取石堡城,由王忠嗣分出部分兵力協助董延光攻城,對此王忠嗣很勉強地答應了,董延光卻因此對王忠嗣不滿。
可以說,如果王忠嗣還在,還能夠控制相當的邊軍,在後期安祿山是絕對不敢造反的,當他看到還有一個實力比他更強的節度使的時候,也會掂量下自己部隊的戰鬥力,能不能和王忠嗣的部隊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