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鬍匪
-
2 # 9紫氣東來
諸葛一生唯慬慎這是眾所皆知的,也就是說冒險的事孔明不幹。
魏延的子午谷計劃拿現代語句叫《斬首行動》,與鄧艾渡陰平如同一轍,風險係數比較大,當年鄧艾率部渡陰平無路可走,率先用羊毛氈裡著從山上滾下來,兩萬多人活著的僅三千人不到,搗毀了劉禪的老巢,皇帝投降了,一切也就就緒了。
子午谷不能不說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即使暫偷襲成功,長安還有幾萬兵馬,守不住了尚可邊戰邊退,拿下長安也未必能守住,要看看魏國的實力,蜀國的後續部隊能否跟上,如被打個阻擊戰,那魏延有限的部隊就成了孤軍深入,因為魏軍沒受到任何重創,實力雄厚魏延就會面臨被全殲的危險,魏延帶五千精兵,翻過子午谷也就乘下半數,且長安城牆堅固,這樣冒險的計劃諸葛肯定不會同意,這理由並不難解釋。
因為對手是強了幾倍魏國,偷渡子午谷勝算太小!
-
3 # 槐林道人
因為當時的蜀國國力不允許這麼去冒險。進攻長安直取關中,一定會受到魏國的大舉進攻,沒有了秦嶺的天險,能不能守住長安也是諸葛亮所擔心的。再者,諸葛亮謹慎一生也不會冒此大險的。
魏延雖熟讀兵書,感覺自己韜略過人,但是經過諸葛亮的觀察,魏延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統領蜀軍的大任不能交到此人手中。最後對魏延還起了殺心。實乃悲哀啊!
魏延所說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行嗎?子午谷謀劃爭論了幾千年,偉大的毛主席用了幾個字加以概括,
諸葛丞相用兵一向謹慎,在北伐的時候,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風格。也是前半生取得巨大勝利的原因,
其實,險勝在歷史上並非沒有,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等戰役,然而,魏延所說的子午谷奇謀,其實是對魏國實力的一種低估。
第一點:魏延說長安守軍夏侯懋是個無能之輩,且不說夏侯懋無不無能,難道夏侯懋手下都是弱智?再說魏延說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奇襲必定能破城,但是打一座城池那麼容易嗎?長安再弱,守備兵力必超過五千人,再加上長安古城,城牆堅固,在冷兵器的時代豈是五千兵力就打的下的?
第二點:假設第一點成立,魏延這位老兄真的打下了長安,那麼他這五千人該如何守住偌大的長安城?他五千人可以快速奇襲長安,諸葛亮的大軍怎麼去快速馳援,要知道諸葛亮的面前還是有魏軍的。等諸葛亮殺到長安城下,魏延和這五千精兵早成了人家的刀下鬼了。
第三點:打下長安有什麼意義?魏國都城遠在洛陽,打下一座破敗不堪的長安還不如去打涼州實惠的多,何況此時蜀國尚無能力吞併魏國,蜀漢不斷的北伐,無非是在以攻代守之策,只有逐步蠶食魏國領土才是上策。
第四點:蜀漢兵力的極度缺乏,蜀漢只有十萬兵力,而諸葛亮每次帶兵都號稱十萬,估計也就五六萬人左右,如果要奇襲長安,就需要拿十分之一的兵力而且還是精兵的生命去做賭注,蜀漢地小人貧,這是賭不起的。
諸葛亮沒有采取這一策略,但是明末的高迎祥用了這一策略,他經過半個月的行軍,最後被孫傳庭伏擊了。
高迎祥損失非常大,全軍在子午谷這條險道上覆沒,闖王也被活捉了。
毛主席是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他對子午谷奇謀也有自己的看法,毛主席僅僅用五個字概括了子午谷奇謀:“此計太懸危(1944年3月)”。
毛主席這五個字的概括可以說是非常精闢的,從諸葛亮的謹慎,到高迎祥的失敗,這是主席總結歷史,一針見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