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章孑建

    首先這不是最終章,北歐神話成體系實在太晚了,拉格納洛克之後的故事由於基督教的過早入侵而沒能繼續編寫。

    其次從文學性角度來看,原作大埃達的體裁美是翻譯文字比較難展現的。

    同時北歐人的善惡觀在他們神話體系中得到比較完整的展現。巨人為惡,而所謂的神們卻有巨人的血脈,包括洛基、弗蕾雅等,甚至奧丁,性情乖戾,放蕩不堪。這個舊世界在極惡與半惡的衝突中迎來最終毀滅的高潮,遺留下來的是巴爾德、維達等更正面的神(多半是自然元素的神)。這個過程也正好伴隨著北歐人南下的腳步,神與人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也不再像極北之地那麼劍拔弩張。

    首先,丹麥人在1864年被普魯士人打敗,此後傳說中才有了諸神的黃昏過後所謂的“新世界”從廢墟中升起,如同基督復臨的神蹟一樣。記載下這些傳說的冰島人本身就是基督徒,其解讀和表現手法難免受影響。

    第二,神話非用於解釋物質世界和自然現象。

    世界之樹、海中之樹,永無止境追逐日月之乘而帶來晝夜、光明與黑暗的兩頭惡狼,這些並不完全是人類為了解釋日月交替、星辰大海等自然奧祕而賦予的解釋。更直接的,其實是一種原型體驗的表達。

    舉個例子說明。

    東非的神話中,日出東昇的太陽是神靈。榮格問道,那每日高高升上天空的太陽是神靈嗎?住在東非埃爾貢的老酋長解釋說,“高高在上的太陽的確不是神靈,但東昇的時候太陽是神靈。”於是榮格說道,人的靈魂在誕生之初便憧憬光明,她無法剋制想要逃離原始黑暗的衝動。黑人們被清晨太陽升起時極具深層意義的體驗深深打動。他們認為光芒出現的瞬間便是神靈,給他們帶來救贖和解放。這是瞬間的原初體驗,若把每日高掛天空的太陽稱作神靈,這種體驗便會消失,並被忘卻。

    據此可以推出產生神話的一個心理要素:在經歷原型性體驗時,人試圖更直接地將這種體驗傳達給別人,於是產生了神話。故而看似想象力凌亂的情節,看似對自然的空泛解密,實則是最深粹地傳達對經驗人情與自然的感受。

    第三,神話不同於童話或者寓言,並非給人以情節上的滿足。

    神話中的神靈、惡魔和其他角色不像小說裡的人物那麼個性鮮明。他們的性格單一,沒有心理活動。他們有各自的特性——赫拉和芙莉嘉的本質是嫉妒,托爾野蠻,馬爾斯好戰,巴爾德英俊而溫和,艾菲索斯的戴安娜象徵著純潔與富饒。

    說到底,人是人的上帝。代表著愛情、憤怒、勇氣和博愛的諸神,在本質上終究不過是人類情感和品質的對映。

    北歐神族中人性的一面以很奇特的方式展現出來——他們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貪婪好戰、熱衷享樂、冷漠弒殺。他們明知末日即將到來,但誰都沒有試圖去組織或改變什麼。他們可以英勇無畏地戰死沙場,卻不定的如何改善所處的這個世界。洛基雖然肆意妄為、反覆無常又尖銳刻薄,但確實最為機智靈敏的一個。

    這個體系將人類描述為孤僻、陰險、殘忍、淺薄的物種。混沌時期的人類,也許本就是如此吧。

  • 2 # 雲龍256013933

    北歐神話,最著名的莫過於“諸神的黃昏”,即神話的最終章。這場神話史上最為悽美的戰役所描述的場面已然達到當時人類想象力的臨界點。

    在世界各國的神話中,毀滅神話都是一個重要的母題。但在各國的毀滅神話中,大都表現的是神毀滅自己創造的人類世界的主題,毀滅方式也主要以洪水與乾旱為主。同時它們大都出現在神話的開始部分,反映的是人類先祖對自然的恐懼與對生命起源的原始探索。但在北歐神話中,由於北歐特殊的地理環境,北歐的先民們很少受到洪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因此他們的毀滅神話也沒有以自然力為主題,出現地點也在神話的最後部分。但最為特殊的,是它們的毀滅神話不僅只毀滅了人類的世界,所有的神祇與他們的家園也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徹底覆滅,同時這場毀滅又是在神創造世界時便已註定的,誰也無法避免,誰也無法阻攔。因此,從北歐神話的一開篇,它的悲劇性便已被牢牢鎖定,而最終的這場“諸神的黃昏”將這幕悲劇推向了一個燦爛而殘酷的高潮。

    那時世界上一切和平、寧靜和美麗都消失了,無論在神國還是在人間,以往的那種靜謐和安然的景象不復再現,亞薩園的青春女神伊敦也忽然從宇宙樹尤加特拉希上跌落下來,消失得無影無蹤。太陽和她的兒子月亮在芬布林之冬顯得暗淡而疲憊,終於被追逐他們的惡狼斯科爾(妒忌)和海惕(貪婪)吞吃了。在他們被吞吃掉以後,整個世界落入了無盡的黑暗中。而且因為世界不復有Sunny的熱力,而變得更寒冷了。從四面吹來的風也夾帶著雪花和冰霜。星星也紛紛地從天上掉落下來。這些原來是眾神用火焰國的火星拋到天空上的星星,在落地以後,立刻就熄滅了。

    巨集偉的瓦爾哈拉神宮轟然倒塌,眾神的無數金碧輝煌的宮殿化為瓦礫。眾神的家園在大火中成為一片廢墟。人類、精靈和侏儒經歷過洪水以後,本已所剩無幾。大火終於把他們徹底毀滅了。

    世界樹燃燒一盡,世界毀滅了。至此,北歐神話鮮血染就的大幕在歷經最終慘烈的高潮之後,終於緩緩的落下。但毀滅決不等於消亡,在“諸神的黃昏”後,隨著世界樹的重生,三界的倖存者開始了重建世界的艱苦歷程,一代代的維京人,繼續沿著祖先的足跡,漂泊在驚濤駭浪的海上,展示著無畏的生命。

    首先這不是最終章,北歐神話成體系實在太晚了,拉格納洛克之後的故事由於基督教的過早入侵而沒能繼續編寫。

    其次從文學性角度來看,原作大埃達的體裁美是翻譯文字比較難展現的。

    首先,丹麥人在1864年被普魯士人打敗,此後傳說中才有了諸神的黃昏過後所謂的“新世界”從廢墟中升起,如同基督復臨的神蹟一樣。記載下這些傳說的冰島人本身就是基督徒,其解讀和表現手法難免受影響。

    第二,神話非用於解釋物質世界和自然現象。

    世界之樹、海中之樹,永無止境追逐日月之乘而帶來晝夜、光明與黑暗的兩頭惡狼,這些並不完全是人類為了解釋日月交替、星辰大海等自然奧祕而賦予的解釋。更直接的,其實是一種原型體驗的表達。

    舉個例子說明。

    東非的神話中,日出東昇的太陽是神靈。榮格問道,那每日高高升上天空的太陽是神靈嗎?住在東非埃爾貢的老酋長解釋說,“高高在上的太陽的確不是神靈,但東昇的時候太陽是神靈。”於是榮格說道,人的靈魂在誕生之初便憧憬光明,她無法剋制想要逃離原始黑暗的衝動。黑人們被清晨太陽升起時極具深層意義的體驗深深打動。他們認為光芒出現的瞬間便是神靈,給他們帶來救贖和解放。這是瞬間的原初體驗,若把每日高掛天空的太陽稱作神靈,這種體驗便會消失,並被忘卻。

    神話不同於童話或者寓言,並非給人以情節上的滿足。

    神話中的神靈、惡魔和其他角色不像小說裡的人物那麼個性鮮明。他們的性格單一,沒有心理活動。他們有各自的特性——赫拉和芙莉嘉的本質是嫉妒,托爾野蠻,馬爾斯好戰,巴爾德英俊而溫和,艾菲索斯的戴安娜象徵著純潔與富饒。

    說到底,人是人的上帝。代表著愛情、憤怒、勇氣和博愛的諸神,在本質上終究不過是人類情感和品質的對映。

    北歐神族中人性的一面以很奇特的方式展現出來——他們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貪婪好戰、熱衷享樂、冷漠弒殺。他們明知末日即將到來,但誰都沒有試圖去組織或改變什麼。他們可以英勇無畏地戰死沙場,卻不定的如何改善所處的這個世界。洛基雖然肆意妄為、反覆無常又尖銳刻薄,但確實最為機智靈敏的一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嫋嫋雲梳曉髻堆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