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賢學長

    先來一張圖

    這兩個問題明顯可以分開解答,第一個問題較為簡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六次,被後人稱之為六出祁山,而祁山位於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連山秀舉,地勢頗高。至於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有何淵源,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具體分析。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究竟與祁山有何歷史淵源?

    第一,分析祁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上文也提到了,祁山位於甘肅東部,西漢水北側,且祁山所扼守的隴西古道,是的五條通道之一。而這樣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恰恰迎合了諸葛亮北伐的興復漢室,擴張蜀漢地域,提升蜀漢實力的目的。自然也會成為諸葛亮北伐之地的首選。而且諸葛亮在歷史(正史)中的五出祁山,有兩次走的就是隴西古道,足可以見諸葛亮對祁山的重視程度。

    而隴西地區地勢較高,易守難攻,若諸葛亮佔據此地,就可直入關中,與漢中形成鉗形攻勢,大力打擊曹魏的勢力。這樣絕妙的地理位置以諸葛亮的聰慧又怎麼肯放過呢?自然會對此地多加利用,而因此有六出祁山之行也就不出意料了。

    第二,分析祁山在諸葛亮北伐之前的歷史背景。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一出祁山前,勘察了祁山地理條件,寫信給劉禪道:

    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

    可見祁山周邊區域的富庶。且上文也提到了,祁山處於蜀地通往關中和隴西地區的重要節點。如果蜀國能夠佔據祁山這一有利位置,即使蜀國是三國中實力較弱的國家,也未必不會以弱對強,從而繼續保持自身在三國中的穩固地位。

    據《出師表》所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且此時朝中又有像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這樣的忠義之士表達對諸葛亮北伐的堅定支援,更加促使諸葛亮北伐佔據較為有利地位。況且一出祁山時正值曹魏動亂時期,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但其根基不穩,排斥司馬懿等大臣,此時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

    且蜀國自身內部的農民起義與隴右地區尖銳的階級矛盾都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重要推動因素。而有這些背景的推動,諸葛亮會選擇祁山作為北伐的重要地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分析諸葛孔明出祁山的原因。劉備大意失荊州,導致蜀國失去了直接進攻曹魏的地理條件。但幸而此時馬超已經歸降蜀國,據《三國志.蜀書·馬超傳》記載:

    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

    而祁山恰恰處於雍涼地區,馬超這一員大將又深得雍涼地區少數民族的擁護。若把控祁山,諸葛亮就能夠以此地獨特的地形穩紮穩打,切斷雍涼與內地的關係,吞併雍涼從而增加蜀漢自身的實力。

    古語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對於諸葛亮北伐也是如此。諸葛亮在指揮北伐之時,明令禁止軍隊私拿民眾一絲一毫財務,軍隊紀律嚴明,秩序規範,對百姓秋毫無犯,因此贏得了民心。而諸葛亮有"臥龍"之稱號,除了他本身的聰明智慧,更離不開民心對其的支援。

    也正是如此,諸葛亮才能夠在處於劣勢甚至節節敗退的境地上仍取得蜀地甚至魏地民眾的稱讚。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幾句短短的描述,卻也足以證明諸葛亮對北伐的巨大貢獻。

    由此觀之,無論是從地理位置上、軍事上、兵法上、民心上亦或者是整體的時代背景上等方面來分析,諸葛亮選擇出祁山都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並且個人認為諸葛亮能夠冷靜的分析大局,充分發揮主觀條件,將不利於自身的客觀條件改變為有利條件,從而最大程度的扭轉乾坤。而諸葛亮是如此,我們亦應是如此。

    你是如何看待祁山特殊性的?

  • 2 # 史勁造

    首先,諸葛亮六出祁山這個說法時不準確的。史書記載,諸葛亮一生中共有五次出兵伐魏,而兵出祁山只有前後兩次(公元228年和公元231年)。“六出祁山”這一說法是出自《三國演義》等藝術作品的加工才流傳開來。另外,作者還將一次曹魏的反擊也算了進去,所以湊成了“六”的說法。

    那麼,祁山這個地方究竟在哪裡?這裡引用百度的說法: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原來的時候被叫做“祁山鄉”,後來在2014年的時候,被改為祁山鎮。

    下面,就讓我們瞭解下諸葛亮兩次兵出祁山的過程。從地圖上看,祁山本是一塊很不起眼的小地方,為何諸葛亮多次北伐都要捨近求遠(曹魏在東北,祁山在西北),選擇從這個區域進軍呢?原因簡單總結有四點:1、人和之優,當時此地錯綜複雜的局勢對蜀漢一方有利。當時這片區域中多雜居著羌人、氐人等少數民族,曹魏的統治勢力相對較弱,而因為蜀將馬岱等人的當地背景。另外,西北多產良馬,缺馬的蜀軍可以藉此機會組建騎兵以抗曹魏。 2、地利之優,蜀軍佔據居高臨下之勢。因為隴西地區天然具備地勢高的優勢,從這裡可以居高臨下直取關中大部,並與漢中蜀軍形成掎角之勢。3諸葛亮本人用兵謹慎,步步為營。無論佔據優勢與否,諸葛亮既不會唯唯諾諾,又沒有貪功求勝,一直都是採取徐圖緩進的攻勢。4、祁山古道及水利之便。連線隴西與漢中有一條穿山而行的道路——祁山古道。這條道路相對平坦開闊,又因為穿山而行相對隱祕,最重要的是靠近河流對糧草輜重的運輸有極大的便利。

    最後,諸葛亮雖最終失敗於此,但千百年來祁山卻因諸葛亮而成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句出自南宋陸游《書憤》的名句便是對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六出祁山最好的總結與表彰。現如今祁山當地所修建的武侯祠、殘存的三國古戰場

    便是對諸葛亮最好的褒獎與見證。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3 # 減水書生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的東部,是西漢水北岸的一片山脈;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50華里左右。

    祁山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祁山道和諸葛亮北伐。

    祁山道,從甘肅天水出發,翻越祁山,經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到達漢中市略陽縣。這條古道全長300多裡,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而祁山道上的隴縣還是秦國的龍興之地,秦國早期的西垂都城和陵園都在這裡。之所以這條古道開發的這麼早,就是因為道路平坦,雖然遠卻能以最省力的方式穿越秦嶺大山。

    諸葛亮北伐,就要反著走,從漢中略陽出發,經西和進入禮縣,然後立即撞上祁山,於是出祁山、入隴右。

    01.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史料依據

    諸葛亮並非六出祁山,也沒有六次北伐,比較明確的記載是五次:

    第一次是公元228年春,這一次是出的祁山,差點兒就把隴右給幹下來了,結果馬謖失街亭,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北伐功敗垂成。

    第二次是公元228年冬,這一次走的是陳倉道,規模也小,主要是配合東吳北伐。

    第三次是公元229年,這一次的方向是奔著祁山的,但主要戰場目的是武都、陰平,沒到祁山。

    第四次是公元231年,蜀漢大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直接帶著兵殺了過來,蜀漢方面受制於糧草部族,於是撤軍。但諸葛亮來了個回馬槍,直接乾死了曹魏大將張郃。

    第五次是公元234年,這次規模比較大,但走的不是祁山而是出褒斜道,指向五丈原。這次北伐組織充分、糧草也有,規模也可以,但是司馬懿這個老賊就是一個拖字訣,直接耗死了諸葛丞相,蜀漢只能退軍。

    所以,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的祁山。但是,這兩次的規模比較大。特別是第一次,就是奔著撕下曹魏的隴右之地去的。第四次本來也可以打成大戰,但是後勤除了問題,所以大戰沒打起來。

    02.諸葛亮為什麼要屢出祁山

    因為蜀漢的戰略目的不是關中而是隴右。所以,由漢中到關中,祁山確實是繞遠了;但是由漢中到隴右,祁山不僅不繞遠,而且直接奔著隴右去的。

    所以,戰略目標決定了諸葛亮的北伐路線。

    至於第二次出陳倉和第三次的武都、陰平,都是小規模的戰事。一次是為了響應孫權,一次是為了掃清障礙。戰略目標既不是關中也不是隴右,所以也就沒必要在意路線了。

    第五次北伐,有一個重要的外因就是東吳舉十萬大軍北伐,蜀吳都發動了大戰事,而且諸葛亮已經準備了三年,所以就挑了最近的褒斜道,試圖一舉定關中。

    但是,幾次北伐能夠證明一個道理,就是蜀漢沒有能力一口吞下關中。不用曹魏舉國支援,就看關中和四川兩個地區的實力,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所以,諸葛亮出祁山、攻隴右是正確的方略。

    但是,第一次因為街亭、第二次因為糧草,所以隴右這個地方就一直沒有被拿下來。而祁山,也就成了諸葛丞相心中的痛。

    至於祁山道是不是平坦、是不是好走、是不是利於出兵,都是次要問題。因為秦嶺大山下的五條蜀道,就沒有好走的。第五次北伐,也是大規模出兵,就沒有走祁山道。這就足以說明平坦和好走,不是諸葛亮的考慮的問題。

    與其說祁山道好走,還不如說曹魏在隴右地區的力量薄弱。因為從關中到隴右也得翻山越嶺,北段是六盤山、南段是隴山。但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這個戰略性的偷襲打草驚蛇了,所以再瞄著隴右就已經無法實現偷襲的效果。

    03.諸葛亮有沒有可能借助祁山實現逆風翻盤

    夷陵之戰後,蜀漢徹底失了荊州,所以完全被壓制在秦嶺大山以南的巴蜀之地。這時候,真得就如諸葛亮所說“辭呈危急存亡之秋”。蜀漢在戰略上已經處在了危險的邊緣。原因就是以一州敵八州,只能坐而待亡。

    所以,蜀漢就得玩逆風翻盤。

    但是,曹魏就是死活不給機會。

    曹魏的戰略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就憑藉秦嶺大山跟你耗、耗死你為止。因為坐擁天下六州的曹魏,是能夠以長策取勝的。滅蜀漢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有決心、只要有需要,啥時候都可以。

    另外,就是東吳這個豬隊友真得不給力,折騰了那麼多年,硬是連淮河邊都到不了。哪怕東吳能彪悍一點,直接幹到淮河,威脅一下洛陽或許昌,也能讓曹魏手忙腳亂一番。

    特別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直接從荊州抽調猛將張郃和精兵五萬,皇帝曹叡根本就不搭理孫權,直接御駕親征到了關中。

    所以,諸葛亮是在以蜀漢敵整個曹魏。馬謖丟不丟街亭,可能也跟大局沒啥關係了。因為蜀漢就是玩逆風翻盤,所以只要曹魏不給你機會,諸葛亮就是天大的本事也翻不了盤。

  • 4 # 江湖小曉生

    01為什麼諸葛亮執著於前往祁山呢?

    諸葛亮北伐,在我們現在看來,似乎還有更多選擇,未必就要從祁山這一帶走。這個地區不僅山路顛簸,而且路途遙遠,實在是不合適。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從這裡進攻曹魏,具體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也是最直白的原因,那就是方便運輸糧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兵家作戰的常識。諸葛亮當然也不會例外,他明白自己出兵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士兵們的吃喝問題。

    所以諸葛亮選擇從祁山出發,因為這裡方便從水路運輸糧草。諸葛亮所走的路大多都是山路,如果從山路運糧,一來運糧的時間成本提高不少,二來路上消耗的糧草也非常多,因為運送糧草的人也得吃飯。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志》

    為了方便運送糧草,諸葛亮選擇了一條水路,不僅可以加快運送速度,而且能夠保證運送來的糧草達到應有的數量。

    此外,祁山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偏遠。正是因為它的偏遠,所以才造成了曹魏那邊也不夠重視。

    02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漢北伐戰爭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

    從祁山開啟缺口,這是諸葛亮的既定方針。他這輩子都沒有忘記這一點,所以我們發現,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期間,都曾經前往祁山。

    不過縱觀蜀漢所有北伐戰爭,最有希望成功的,其實還是第一次北伐。因為這次北伐是曹魏壓根就不太重視的。

    諸葛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拿下了祁山地區,而且立刻囑託馬謖佔領了街亭。從地形上來看,街亭就是通往關中的必要入口,只要街亭始終在諸葛亮的手裡,那麼蜀漢大軍想什麼時候北伐,那都可以。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三國志》

    這就是為什麼曹魏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原因,他們發現只要諸葛亮手握街亭,那麼他們就沒有任何希望反擊,只能防守待援。

    由此可見,街亭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地方。可惜馬謖並沒有守住街亭,曹魏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立刻派人從馬謖手裡搶回了街亭。

    這麼一來,諸葛亮從祁山出兵的所有計劃,全都泡湯了。十多萬大軍,因為沒有通往關中的通道,從而只能待在原地白吃糧食。

    03子午谷奇謀只是笑談,出兵祁山才是正道。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便佔領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和安定城,並且佔據了制高點街亭。與此同時遠在上三郡的孟達也打算投降諸葛亮,一時間天下人都認為諸葛亮要奪取天下了。

    這也是蜀漢北伐之中最有氣勢的時候,可是這個時候的馬謖卻丟了街亭,打亂了諸葛亮所有的計劃,與此同時孟達也被司馬懿奇襲,最終兵敗被殺。

    很多人認為祁山這條路沒有那麼重要,應該還有很多路可以走。比如說魏延曾經提出過,從子午谷這條小路出發,也能夠進攻長安。

    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三國志》

    話雖如此,一方面子午谷這樣的小路艱險難走,九死一生,沒有什麼把握。另一方面,就算魏延從子午谷殺出去了,奪取了長安,諸葛亮的大軍如果無法從祁山繞道前來跟魏延匯合,那也是百搭。

    其他路線其實也都是一樣,小隊人馬進去九死一生,大隊人馬壓根就進不去。這麼一來只有從祁山出兵,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所以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中間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並沒有選擇走祁山,這是為了迷惑對手。他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再次選擇了從祁山出發。

    假設:如果讓諸葛亮佔了街亭,那對曹魏來說,打擊是致命的。

    諸葛亮的速度很快,第一次北伐是在眼疾手快的情況下,拿下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不過這不代表諸葛亮有多厲害,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出兵快,曹魏沒有多少防備。

    但是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明白一個道理,誰佔了街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所以兩個人都搶奪街亭,事實上我們知道,因為馬謖丟了街亭,導致諸葛亮佔領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也都相繼丟失。

    這是必然的,因為沒有街亭這個隘口,就算是諸葛亮的人馬佔了這三座城池,也守不住多長時間,因為供給是完全不夠的,佔領街亭,也就是切斷了這三座城池的供給。

    如果諸葛亮一直手持街亭的話,那麼這三座城池一定是十拿九穩,鐵定屬於蜀漢了。只要關中地區,擁有蜀漢的地盤,那麼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會有據點可以駐紮。

    那麼戰場就會被諸葛亮往前推移,到時候曹魏只好不斷往後退縮,但是這只是杯水車薪,因為諸葛亮的大軍全面進入關中以後,在平原上的較量,曹魏在防守方面,絲毫沒有優勢。一旦曹魏失去了優勢,諸葛亮鬥志昂揚的大軍,便能夠不斷蠶食曹魏的地盤,從而逐漸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

    祁山之路如此重要,主要就在街亭之上。可以說因為諸葛亮的一念之仁,導致了他滿盤皆輸的局面,這也怨不得別人。

    參考資料:

    《三國志》

  • 5 # 三國逐鹿

    這兩個問題明顯可以分開解答。第一個問題較為簡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六次,被後人稱之為六出祁山,而祁山位於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連山秀舉,地勢頗高。至於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有何淵源,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具體分析。

    諸葛亮六出祁山,究竟與祁山有何歷史淵源

    第一,分析祁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上文也提到了,祁山位於甘肅東部,西漢水北側,且祁山所扼守的隴西古道,是的五條通道之一。而這樣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恰恰迎合了諸葛亮北伐的興復漢室,擴張蜀漢地域,提升蜀漢實力的目的。自然也會成為諸葛亮北伐之地的首選。而且諸葛亮在歷史(正史)中的五出祁山,有兩次走的就是隴西古道,足可以見諸葛亮對祁山的重視程度。

    而隴西地區地勢較高,易守難攻,若諸葛亮佔據此地,就可直入關中,與漢中形成鉗形攻勢,大力打擊曹魏的勢力。這樣絕妙的地理位置以諸葛亮的聰慧又怎麼肯放過呢?自然會對此地多加利用,而因此有六出祁山之行也就不出意料了。

    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

    可見祁山周邊區域的富庶。且上文也提到了,祁山處於蜀地通往關中和隴西地區的重要節點。如果蜀國能夠佔據祁山這一有利位置,即使蜀國是三國中實力較弱的國家,也未必不會以弱對強,從而繼續保持自身在三國中的穩固地位。

    此時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且蜀國自身內部的農民起義與隴右地區尖銳的階級矛盾都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重要推動因素。而有這些背景的推動,諸葛亮會選擇祁山作為北伐的重要地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

    而祁山恰恰處於雍涼地區,馬超這一員大將又深得雍涼地區少數民族的擁護。若把控祁山,諸葛亮就能夠以此地獨特的地形穩紮穩打,切斷雍涼與內地的關係,吞併雍涼從而增加蜀漢自身的實力。

    也正是如此,諸葛亮才能夠在處於劣勢甚至節節敗退的境地上仍取得蜀地甚至魏地民眾的稱讚。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留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幾句短短的描述,卻也足以證明諸葛亮對北伐的巨大貢獻。

    你是如何看待祁山特殊性的?

  • 6 # 博而化易

    祁山和諸葛亮北伐相關的資料:

    2、經濟因素。天水市現總面積14267m2,耕地593.3萬畝,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徑流量12.84億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徑流量5.47億m3。地下水資源達1.6億m3。含水層厚達4-15m。年降水達156億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於世。年均氣溫10.5℃。7月最熱,最高溫38.2℃,1月最冷。最低溫-19℃。春季冷暖多變幻,常有倒春寒;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溫速,秋溫低於春溫,陰雨天氣多;冬冷無嚴寒,氣候乾燥,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在三國時期,人中尚少,糧產量豐盈,是提供屯兵軍糧的糧庫。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山原廣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27.42%,林地面積874.41萬畝,是黃土高原上的綠洲,被譽為“隴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國前,這裡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場。公元前九世紀秦祖嬴非子在這裡為周孝王放牧繁息戰馬,為周孝王中興,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戰馬的豐盈寶地,自然是諸葛亮伐魏前線所需戰馬的良種場。加上絲綢之路開通長寧驛、弓門砦 、降隴城、秦亭、街亭、略陽、成紀、顯親、清水、綿竹、上邽 、新陽、冀城、洛門等隴右古鎮上,西域商賈往來貿易,使市場經濟繁榮。這都是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 7 # 一半秋色

    諸葛亮六出祁山,結果屢戰屢敗,最後吐了一口鮮血,大喊一聲“此乃天意啊!”,然後就一命嗚呼了。

    祁山到底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老是與祁山較勁呢?

    對於蜀漢來說,曹魏在東北,祁山在西北,諸葛亮為何捨近求遠,繞道西北打曹魏呢?

    諸葛亮不是路痴,他之所以選擇繞道西北,主要是想以西北為根據地,進而一步步向東蠶食曹魏。

    還有重要的一點,蜀軍多是步兵,騎兵很少,而西北駿馬多,恰好可以組建騎兵與曹魏抗衡。

    第一次出祁山是最接近勝利的一次。當時,諸葛亮令趙雲擺出疑兵,偽裝從斜谷攻打郿城,吸引了大部分曹魏的兵力,他自己則率領主力向祁山挺近,等曹魏反應過來,蜀軍已攻取了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還順帶收了猛將姜維,形勢對於蜀軍十分有利。

    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就回到了曹魏的手中。

  • 8 # 誓不罷休153404390

    你想知道祁山在那裡嗎?我來告訴你,祁山就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祁山鄉,那裡有諸葛亮築的點將臺,至今還在,靠西五公里處的大堡子山就是秦公墓,如今比國家重點保護起來了,考古隊在山上駐紮了二十多年。

  • 9 # 閒來賞史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做出以下回答:

    1.諸葛亮六出祁山,這個祁山具體在今天什麼位置?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2.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哪些淵源?

    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從祁山出兵伐魏僅有兩次,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諸葛亮從祁山出兵,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重要戰略方針。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諸葛亮南征後,即南中平定戰後,蜀魏先後大規模作戰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實際上應該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的說法,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這五次北伐中,從祁山用兵的只有兩次。

    第一次北伐就是從祁山用兵,這是在諸葛亮恢復孫劉聯盟後,公元228年發生的。這次戰爭構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揚言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則率大軍攻祁山。開始很順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還收服了姜維。但是張郃寶刀不老,大破馬謖於街亭,演義中的失街亭、空城計皆出於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從祁山用兵,建興九年,諸葛亮進攻祁山,司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長途而來,糧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誘使司馬懿進攻,但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司馬懿比他謹慎得多。諸葛亮退到哪裡,他就跟著進到哪裡安營紮寨,就是不主動進攻。後來劉禪聽信讒言,召諸葛亮回成都,諸葛亮歸途之時斬殺名將張郃,“木牛流馬”的故事也是發生此時。

  • 10 # 非想非非想處天

    諸葛亮一生伐魏,以漢中為根據地,意圖進攻關中平原,故主要行走的是高中至關中的蜀道。歷史上大致有祁山道(又稱隴西道)、陳倉道(又稱散關道、嘉陵道、故道)、褒斜道(特定時期簡稱棧道)、儻駱道、子午道等,那麼祁山道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選擇道路呢?

    1.古時道路交通選擇的原則。

    古時生產力低下,對山區道路的選擇原則基本是沿河行走,如遇大山需翻越,則先找一條河流,逆流而上,走到源頭,翻越分水嶺,再找一條河,順流而下。這樣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河谷天然是山區最低最平坦處,走路省勁;二是人畜長距離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證。

    2.歷史上蜀道位置對此原則的佐證。

    歷史上蜀道選擇基本可佐證此說法。如褒斜道之褒水、斜谷;儻駱道之儻河、駱谷;嘉陵道(故道)之清姜河、嘉陵江。而諸葛亮選擇的祁山道,應該也是基於該因素。這條路是從漢中出發,基本沿西漢水朔江而上,到源頭齊壽山附近翻越分水嶺(此處有幾條分岔路,如木門道、鐵堂峽道等),再進入黃河流域的渭河支流藉河,進而到達天水,然後順渭河而下,至關中平原。

    在此需要說明,西漢水原和漢江為同一水系,在漢初(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時,略陽附近的山體崩塌,壅塞河道,西漢水與漢江被隔斷,不再向東流入漢中盆地,而是向南流入嘉陵江,至重慶入長江,史稱嘉陵奪漢。但嘉陵奪漢並非一揮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先形成了堰塞湖天池大澤,再慢慢湖水向南湧出,不斷沖刷河道,直至大澤消逝。諸葛亮時期,大澤應該部分還在,所以略陽以上,西漢水河谷無論行軍還是漕運,潛力很大,這也是諸葛亮選擇祁山道的原因,亮稱之為坦途。這也是天水的地名由來:因漢水常與銀河相對應,史稱天漢(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故源頭稱天水。

    3.老舊鐵路線路對古道的佐證。

    巧合的是,建國初期修建的鐵路線路,和古代驛道基本也重合。這是因為初期的鐵路,蒸汽機車牽引力有限,要求坡度極緩,所以老鐵路選線和古驛道重合的較多,翻越山區時也是先找一條河谷沿河而上,到分水嶺時越嶺選線(這是鐵路修建的最具難度的設計工作),然後再順流而下。如建國後首條入蜀鐵路寶成線,即基本沿著嘉陵道選線:線路先沿著渭河支流清姜河朔流而上,翻越秦嶺分水嶺段則是著名的觀音山展線(三層鐵路),越嶺後又順嘉陵江而下。而這條鐵路建設之初,則是擬從天水翻越秦嶺的。當時選擇了秦嶺山脈的最緩處,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鄉,這裡基本也就是西漢水的源頭,即祁山道,和諸葛亮的選擇也是重合的。後因蘇聯專家建議,加之考慮到寶天段線路運力瓶頸限制,將鐵路由祁山道移位為嘉陵道,天成路也就成了寶成線。

    故祁山,就在甘肅禮縣祁山堡,這裡有個突兀的小山包,和對面的觀陣堡扼守西漢水及其河谷,是西漢水流域的一道門戶。為此,也把這條道路稱為祁山道,類似於嘉陵道因為散關也稱之為散關道。現今十天高速基本沿此路而建,諸葛先生用一生去行走的路,現在開車只需要三個半小時。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祁山你可以理解為一座山,名字叫“祁山”,也可以理解為一條道,名字叫“祁山道”,還可以理解為一個地名,名字叫“祁山”。

    祁山在今天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的東部,西漢水的北側,祁山在三國時期分屬隴西郡的西縣和武都郡的武都縣兩地。

    “祁山”這座山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部的閶江邊,祁山平均海拔237米,為禮縣附近所有山中的最高峰,祁山中部的峰頂,在三國時期曾建造有城堡,名字叫“祁山堡”,當年曹魏軍隊就是駐紮在此處抵抗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據點。

    “祁山道”是一條路,是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諸郡的大路,祁山道的南端就是今天陝西省的勉縣,途徑陝西略陽縣、略陽縣白水江鎮、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成縣紙坊鎮、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禮縣祁山鎮、甘肅省天水市,到達隴西郡,也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

    而通俗意義上的“祁山”是指位於祁山道上的禮縣祁山鎮,之前叫祁山鄉,現在已經改名為祁山鎮。

    關於祁山的淵源大多來自諸葛亮北伐曹魏期間,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顯示出諸葛亮的北伐都是從祁山出發的,這裡的祁山實際上是指“祁山道”,也就是上文中說到的從陝西勉縣到甘肅天水的一條路,因此在後世將“六出祁山”比喻為諸葛亮的北伐。

    事實上,從漢中進入關中一共有五條道,自西向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穀道,祁山道只是諸葛亮北伐五條道路中的一條。

    但是在正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其中只有兩次是從祁山進攻的。諸葛亮在歷史上的五次北伐分別是:

    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並與東吳再次結盟後,公元228年春天,開始從祁山第一次北伐,令趙雲為疑兵出斜谷攻郿縣,諸葛亮親率大軍出祁山,並讓馬謖率軍駐守街亭,阻擋曹魏援軍到來,親率蜀軍主力攻打隴西五郡。

    結果因為馬謖擅自上山,不聽諸葛亮預先安排 ,也不聽王平的勸告,導致蜀軍失街亭,諸葛亮擔心後路被曹魏截斷,於是果斷退後,從而影響整個第一次北伐,導致諸葛亮無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出陳倉:公元228年冬天,東吳在石亭之戰大敗曹魏軍隊,曹魏將關中兵力調往西線,諸葛亮趁機出陳倉,包圍陳倉,魏將郝昭因為早有準備,諸葛亮攻城二十多天未破,又聽說曹魏援軍將至,於是退兵。魏將王雙追擊,被諸葛亮所殺。

    第三次北伐---攻武都、陰平二郡:公元229年春天,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曹魏的武都郡和陰平郡,魏將郭淮領兵準備來救,諸葛亮親率大軍前來,魏軍於是退去,陳式順利佔領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公元231年春天,諸葛亮再次出祁山,這次諸葛亮大膽出擊,進佔上邽搶收了魏軍的麥子,接著與司馬懿大軍對峙,諸葛亮採用自斷後路、誘敵深入的方式引誘司馬懿決戰,最終在滷城之戰中大破司馬懿,斬首魏軍低階軍官三千多人,獲得玄鎧五千張,角弩三千一百張。

    這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交鋒,以諸葛亮大勝司馬懿結束,並且此戰還斬殺了五子良將唯一的張郃,而司馬懿之後更是當縮頭烏龜一樣不敢再戰。

    第五次北伐---出褒斜道: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的準備,從褒斜道進攻郿縣,與司馬懿對峙於五丈原,同時諸葛亮還聯絡了孫權共同攻擊合肥,但是不久孫權在合肥失利退回,而諸葛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達半年之久,終於因為身體原因而病逝,從此再無諸葛北伐。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發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但是由於三國演義及諸葛亮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出祁山”已經成為北伐的代名詞。

  • 12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弄清楚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體情況,我們就先要知道諸葛亮要進攻長安只能走那些道路,這些道路有什麼特點。

    進攻長安的五個路線

    通往長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條,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穀道。

    我們先說一下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佈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穀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穀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祁山大道的具體情況

    祁山大道因為地勢平坦,方便進軍,因此是諸葛亮最愛走的一條道路,但實際上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是指諸葛亮與魏國的六次交戰,五次是進攻,一次為防守,但也不是每一次諸葛亮進攻魏國都走了祁山大道,具體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走了祁山。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祁山堡是祁山大道通往隴右、長安的必經之路,也是在這條路上的一個天然堡壘,易守難攻。

    雖然說諸葛亮六次與魏國交戰,五次是進攻性的北伐,不是每一次都走的祁山,但是為了方便,就有了六出祁山的說法。

  • 13 # 玉壺春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在《三國演義》中鼎鼎有名的祁山位於甘肅省禮縣境內,是一座綿延25公里左右的狹長山脈,如下圖所示:

    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從祁山出兵,就是打算先佔據隴西地區,進而染指關中平原,只要他在隴西地區站穩了腳跟,那麼可以說他就能夠長驅直入關中平原。

    祁山原本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脈,但是因為諸葛亮的緣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從建興五年開始,諸葛亮上了一道鼎鼎有名的《出師表》,接著展開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戰爭。

    所謂的“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分別是第一次和第五次,而其他幾次都主要是靠近祁山地區。

    在祁山有祁山堡和武侯祠兩處景點,這個祁山堡是諸葛亮在北伐期間修建的城堡,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武侯祠,這個武侯祠和成都武侯祠不一樣。

    是依據當初諸葛亮在此駐軍點將而修建的一座祠堂,在這個祠堂周邊還存有點將臺、藏兵灣、九寨、上馬石、小祁山、滷城鹽井、西縣、木門道、鐵籠山等等這些古戰場遺址。

    說起這個武侯祠還挺多,足足有8個之多,分別是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和海南武侯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武侯祠,畢竟諸葛亮本人就葬在那裡,而且這個祠堂又是和劉備一起接受供奉,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最重要的還是成都在當時畢竟是作為蜀國的國都。

    那裡保留了關於三國時代的遺址,所以這個成都武侯祠又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每年要接納上百萬的遊客前去參觀。

    相比之下,祁山的武侯祠就要顯得冷清一些,主要還是甘肅當地人去參觀,像舉辦描繪的時候當地人也會前去遊玩。《三國演義》影視版播出後,祁山武侯祠也在全國火了一把,畢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古戰場。

    光憑這一點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遊玩,不過諸葛亮雖然成全了祁山,但是祁山並沒有成全諸葛亮,這個六次北伐曹魏的軍事家除了第一次取得較大的成果外,其餘幾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所以當祁山地區感受一下諸葛亮的遺憾也是可以的,順便自己也可以在胸中推演一番七出祁山的戲碼。

  • 14 # 大秦鐵鷹劍士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部、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東至滷城,綿延約50華里。祁山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諸葛亮北伐魏國,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蜀漢政權佔有漢中之地:從漢中北上可達關中,從漢中向西北方向前進,可達隴西,從隴西沿渭河東進,可達關中。諸葛亮北伐魏國,選擇的路線就是從漢中西北上天水,再順渭河入關中。只不過諸葛亮從來也沒有打進過關中,就被魏軍擋在了隴西河谷中。

    從成都到漢中,要翻越大巴山;從漢中到長安,則要翻越秦嶺。大巴山與秦嶺這兩道天險,讓蜀軍不得不繞道而行,畢竟從漢中到天水要翻的山比翻越秦嶺要容易得多,且遠離魏軍的控制區。到了天水後,順渭河而下就容易得多了,一旦攻破大散關(寶雞),蜀軍就可以馳騁在關中平原了,擊敗魏軍的勝算就大得多。從漢中到天水,祁山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可以說祁山是蜀漢政權的最西北端了,天水郡則在蜀魏之間搖擺。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遠打到大散關,兵衛陳倉,差一點就進行關中平原了。

    祁山位於禮縣縣城東邊的閶江之畔,海拔237米,是縣城周邊諸山的最高峰。閶江河水從西面繞其而過,宛若一條銀色的玉帶,在其下游數里原有崖石對峙,流急灘險,曰"閶門"。祁山體勢雄偉挺拔,在縣城周圍的群山之中,更顯其高大之勢,祁者,大也,故將此山命名為祁山。還有一種說法,祁山的本意是”飄舒若旗“,站在閶江路上遠眺祁山,只見南面的主峰高聳,猶如旗首,山勢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風中飄動的旌旗。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禮縣距天水市有93.5公里,古代大軍日行百里,兩日就可以從祁山趕到天水市;然後沿渭水而東進,行340公里可到西安,沿河而行對於古代行軍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禮縣建有祁山堡,以紀念諸葛亮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江山的決心與毅力;祁山堡成為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遊客慕名而來甚多。

  • 15 # 藍風破曉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出眾的人物之一,也是民間百姓最為欣賞之人,妥妥的“智慧化身”。

    關於“諸葛亮膾炙人口的故事”多了去了,其中,“六出祁山”這段故事的關注度極高,傳播極廣。有人對“六出祁山”表示敬佩,有人表示可惜。

    但是,很多讀者看完了,會有一個疑問,到底祁山在哪裡?

    祁山在甘肅境內

    祁山的具體位置在甘肅境內,屬於甘肅禮縣,位置在縣城東側23公里的祁山鄉,北邊和天水市有70公里的路程,整個祁山,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祁山本來和中國無數山川一樣,很普通,但因一千多年前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名聲大躁,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尋常百姓非常關注的地方。

    雖然,《三國演義》當中,講的是“六出祁山”,但六次當中,諸葛亮帶兵直接出祁山只有兩次,第一次和第四次。

    其它四次當中,一次是到祁山附近佔了魏國控制的陰平、武都;一次是兵出散關,出兵陳倉;一次是諸葛亮帶的將軍魏延,被動與郭淮戰於祁山一帶;最後一次是諸葛亮兵出斜谷,進入到了五丈原,但不幸的是,諸葛亮死在了這裡。

    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前,給劉嬋的《出師表》上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段話,表達了諸葛亮堅定北伐的強烈願望。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時,對祁山那麼熱衷呢?因為祁山是蜀國的咽喉之地,是出兵魏國的要道。有人說了,斜谷、子午谷、散關、駱谷不是都可以進軍魏國嗎?話是不錯,但那幾條路風險較大,道路崎嶇,非常難走,不適合常從這裡進攻,偶爾發次突襲,那是可以的。祁山路雖遠,但風險較小,除了可以出祁山進攻魏國,也能切斷隴西和曹魏的聯絡,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祁山的一些故事

    (祁山堡)

    祁山峰頂曾經有個小城,據說特別堅固,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離祁山峰頂小城南邊三里的地方,建有祁山堡,是諸葛亮每次歇腳的地方。後來,在南北朝時期,有人在祁山堡建了武侯祠。現在,祁山武侯祠成了禮縣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旅遊的人,參觀武侯祠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

    現存武侯祠殿宇,前後三院,為歇山式建築。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後殿祀關羽,最後為起佛殿院。院內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餘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蹟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

    (祁山武侯祠)

    除了祁山有諸葛亮的傳說,也有其它有意思的傳說,祁山之南麓有個棲真巖,康熙《祁門縣誌》載:“棲真巖在祁山,宋野仙孫元明棲此修煉”。

    據說,孫野仙盛夏不揮扇,嚴寒浴於溪,為人書偈,禍福無不驗。紹熙2年(1191)4月,無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識得玄中又玄,今朝擺手歸去,笑徹蓬壺洞天”。

    看來,這是“飛昇”了,因為此人的存在,為祁山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引得後人前來駐足觀看,或者有道家子弟在這裡修行,難道是這裡的“靈氣比較濃郁”?要不為何宋野仙孫元明來這裡?

    除了棲真巖,祁山還有珠溪寺,還有靴石等風景,惹得遊客流連忘返,拍照留念。

    祁山在甘肅禮縣東側23公里處,是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非常棒的地方,如果有空路過,千萬別忘了去駐足觀看,去欣賞美景,感受諸葛亮留下來的氣息。

  • 16 # 始終先生

    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為了得到它。此物若得,蜀漢就有了與曹魏一爭天下的資本,就有了翻盤的優勢,這就是涼州戰馬

    漢代戰馬皆出幽涼。

    當時漢朝有三種馬匹,一種是烏恆馬,產地在幽州、幷州一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是採用的這種馬。一種是匈奴馬,漢武帝時,由西域引進該馬種,普遍產地在涼州一帶,所謂“西涼鐵騎”,用的就是這種馬。還有一種是川滇馬,在荊州、益州巴郡等地都有分佈。身材矮小,不適合作為戰馬使用,但吃苦耐勞,很適合作為後勤的馱馬使用。

    令兵器時代,兵種相剋十分明顯,曹操就以騎兵蕩平中原,號稱虎豹騎天下無敵。

    居於蜀川的諸葛亮,除了地利之外,沒有任何優勢。荊州已失,為了能實現《隆中對》的諾言,諸葛亮唯一的機會,就是打通蜀川和涼州的通道,打破曹操對戰馬的壟斷,大量採購或飼養戰馬,實現騎兵建制,以待衝破長安,蕩平中原。

    而祁山作為漢中與涼州之間的一道屏障,諸葛亮必然要先攻打祁山。

    打通祁山的另一個作用,是取隴右糧倉,減輕遠途運糧的無奈。

    古代行軍打仗,糧草是重中之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在當時運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10萬人的部隊出征,大約需要2-3倍的民夫來運糧,途中人吃馬嚼,蟲吃鼠咬等損耗,對綜合國力弱於魏國的蜀國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自秦國起,隴西(隴右)就是各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統治西北邊防的前沿地帶,《資治通鑑》記載,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隴右之繁華可見一斑。繁華就意味著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因此,隴右作為蜀漢東進的天然糧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涼州除了戰馬,還是兵源產地。

    上一條裡說了,蜀漢是三個國家中人口基數最少的國家,沒有人怎麼打仗呢?涼州有人。馬超曾經以10萬羌兵鐵騎打得曹操割須棄袍。羌兵,就是生活在涼州的少數民族。這裡民風彪悍,好勇善鬥,各個善於騎術。馬超就是羌人,且馬氏父子在涼州經營多年,馬超又曾被羌人封為“天將軍”,憑藉這層關係,諸葛亮一旦打通祁山,在當地募兵就不成問題。這可比自己重新訓練騎兵要方便快捷的多。

    綜上所述,諸葛亮屢出祁山就不足為奇了。

    具體位置: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東至滷城。

    隴右位於甘肅隴山以西,黃河以東這一片區域。飛將軍李廣就是隴右成紀人。

  • 17 # 三夢遊水

    劉備帶領關羽、張飛三顧茅廬之時,與諸葛亮隆中對,曾定下“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方針,以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目標。而“六出祁山”正是諸葛亮晚年受劉備之託,實現其隆中構想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六出祁山”逐漸成為諸葛亮出師北伐的代稱,影響深遠,流傳至今。

    實際上,史書上確切記載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中原的只有兩次,“六出祁山”的提法出自小說《三國演義》結尾處的《古風》詩中:“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詩中揭示出了諸葛亮北伐曹魏前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但由於孤軍奮戰,最後慘淡收場,自己也病死在北伐途中,詮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無奈和統一事業未競的遺憾。

    關於祁山在今天的具體位置,不少人會誤以為是陝西寶雞境內的岐山,由於此山同樣位於《三國演義》中所說的蜀國北部地區,自己一度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經過仔細查閱史料才發現其實並非如此,二者雖然發音相同,但此“岐”非彼“祁”,諸葛亮北伐的“祁山”實際上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祁山鎮的祁山堡,此地距離祁山武侯祠僅25公里。

    關於祁山名稱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其山峰起伏的形狀類似於隨風飄揚的旗幟,《祁門縣誌》曰:“石壁崚嶒,飄舒如旗狀”,所以稱為祁山;另一種說法是祁山地勢險要、雄偉壯觀,倪望重的《祁門縣誌補》中記載:“祁,大也,盛貌”,據此而被稱為祁山。

    而對於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實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統一中原,確立蜀漢政權合法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克復中原,除死方休” 乃劉備一生中信仰的信條和最高理想。蜀漢雖也建立了政權,但畢竟入主中原才是國家統一大業完成的重要標誌。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北伐祁山、入主中原而後揮師南下是最理想的過程。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不惜代價而“六出祁山”。

    第二,擴張範圍,爭取更多土地資源

    三國鼎立時期,魏國勢力範圍最大,人口最多,佔據著北方廣大地區,吳國次之,但坐擁江南繁華之地,人口稠密。蜀國面積最小,人口最少,偏安於西南不毛之地,除了成都平原外,其餘地區均不利於農業生產。為了避免被魏國或吳國吞併,縮小和他們之間的差距,諸葛亮不得不頻繁動兵,北伐曹魏。

    第三,以攻為守,確保蜀漢江山延續

    蜀漢在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小,曹魏、東吳一直在覬覦,即便諸葛亮不主動出兵,其他兩國也會發動戰爭。諸葛亮主動出擊,向曹魏、東吳頻頻秀肌肉,以此來表明蜀漢的軍事實力,讓其它兩個不敢小覷,其實也是一種自保的方式。

    “六出祁山”是諸葛亮一生中幾個耀眼的瞬間之一,也是他的華麗謝幕,他的偉大、不屈和執著將在祁山留下深深的印記。

  • 18 # 常棣tandy

    三國祁山之基本方位在今甘肅省禮縣境內,值得注意的是,“祁山”這一地理概念在歷史上曾有多種內涵,所表示的具體位置和範圍有著明顯的差異。

    學術界通常認為史書中提到的“祁山”有特指和泛指的兩類,或表示某座山峰,或代表某個區域;而實際情況還要複雜得多。

    古籍有關的“祁山”名稱大致包括以下五種含義,現分別予以陳述:

    一、漢魏祁山城或所在的山峰

    《水經注》卷20《漾水》雲:“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許裡,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徑其南。”又云該城,“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按:“上邽”為漢魏縣名,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所言“漢水”即今西漢水,發源於嶓冢山(今天水市東南齊壽山),向西南流入今禮縣境內。

    曹魏築城之祁山在今禮縣城區以東之祁山鄉,位於西漢水北岸,後代地誌稱作“祁山城”或“祁山堡”。魏國之所以選擇在那裡築壘戍守,是因為它位於隴南地區通往隴中渭水河谷與重鎮上邽之間的來往通道,城堡所在的山峰地勢陡峭,“山圍六七里,高數十丈”,因而易守難攻,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祁山城建立和投入戰鬥的時間要早於諸葛亮的初次北伐,前引魏明帝所言“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是指該城於曹操在世時就已經存在。據《周地圖地記》記載,“其城即漢時守將所築。”黃英推測漢武帝時為了與氐族作戰曾在當地築城設防,但兩漢並無祁山立戍攻守之記載,顧祖禹認為該城應是東漢末年修築的。

    《讀史方輿紀要》卷59雲:“祁山,在(西和)縣北七里。後漢末置城山上,為戍守

    處,城極嚴固。……其後諸葛武侯六出祁山,皆攻此城。魏明帝所云‘西固祁山,賊來輒破’者也。”獻帝建安十六年(211),馬超與韓遂等起兵反曹,“其眾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是歲,曹公西征,與超等戰於河、渭之交,超等敗走。超至安定,遂奔涼州。”

    次年(212)曹操撤軍返回鄴城,馬超領兵反攻,“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冀城,有其眾。”建安十八年(213)九月,隴右豪族聚眾反抗馬超,楊阜與姜敘佔滷城(今甘肅禮縣東鹽官鎮),“(趙)昂、奉(尹)守祁山。”馬超率眾南攻祁山,趙衢、梁寬據冀縣(治今甘肅甘谷縣東),殺其妻子,致使馬超進退失據,被迫投奔漢中張魯。數月後,馬超反攻天水,再次圍困祁山。姜敘、趙昂等向駐守關中的夏侯淵求救,得以解圍。皇甫謐《列女傳》曰:“(馬)超奔漢中,從張魯得兵還。異復與昂保祁山,為超所圍,三十日救兵到,乃解。”

    二、今禮縣境內西漢水北岸的秦嶺支脈

    北朝時期,關於祁山的位置和範圍大小已經有了不同的記載。前述《水經注》卷20《漾水》在敘述(西)漢水北岸的祁山城壘後,又引《開山圖》曰:“漢陽(筆者按:東漢改天水郡名為漢陽)西南有祁山,蹊徑逶迤,山高巖險,九州之名岨,天下之奇峻。”

    如前所述,祁山城所在地是一座高度僅有數十丈的孤峰,週迴不過六七里,只是座小山,和《開山圖》記載的相關情況相去甚遠。酈道元指出這一差異,並對此評論道:“今此山於眾阜之中,亦非為傑矣。”對古籍關於祁山規模記述的矛盾,嚴耕望認為《開山圖》中“蹊徑逶迤,山高巖險”是說祁山過去的情況,後來隨著道路開通,它已不再成為險厄。“蓋山險漸闢,故北朝末期,已非絕險矣。唐世祁山距秦州已不及二百里,

    亦開闢之一證。”

    但是此說仍有疑問,因為即使修築了便於通行的道路,當地峰嶺的規模大小和高度仍然是基本不變的,僅僅高數十丈的山丘依然難稱是“天下之奇峻”。所以,嚴氏的上述解釋恐怕無法消弭文獻有關記載的矛盾。康世榮在《“六出祁山”辨疑》一文中提出,祁山並非僅指祁山城所在的孤峰,應是泛指禮縣境內的一條山脈。他根據對古籍的綜合分析,結合實地考察後指出:“祁山位於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全長約50華里。”

    而築有漢魏城壘的祁山堡位於這條山脈中部的南麓,所在的小山脫離“連山秀舉,羅峰競峙”的主脈,獨立於西漢水的北岸。如《直隸秦州新志》卷2《禮縣山水》言祁山堡,在縣“東四十五里,與祁山不粘不連,平地突起一峰,高數十丈,周圍裡許,四面巉削,上平如席,其下為長道河,即諸葛武侯六出祁山時駐師之所。上有武侯祠,春秋焉”。

    這裡清楚地表明祁山堡所在地是座孤峰,而“祁山”是它附近的山脈。康氏據此雲:“祁山中部南麓有亮之故壘(今祁山堡),上建武侯祠,距禮縣城45華里。俗稱的風骨碌梁為其正峰。”

    蘇海洋《祁山古道北段研究》對於祁山概念的表述與康世榮之觀點較為接近,但是認

    為這條山脈的範圍還應略大一些。他提出:“今禮縣縣城以東,西漢水以北和渭河干流以南的西秦嶺北支部分,是秦嶺山地最平緩的部分,其南側屬於西漢水水系的稠泥河、峁水河、永坪河和燕子河,北側屬於渭河水系的南溝河、大南河、山丹河和榜沙河,均為南北縱裂的河谷,為隴右天水地區與隴南、川蜀交通的天然孔道,應該是歷史典籍中所說的祁山。”

    祁山之名最初應是專指西漢水北岸的秦嶺支脈,漢末三國時期該地戰事頻繁,故需築城立戍,而城壘如果建在地勢較高、距離河水又遠的山脈之上,容易被敵人斷絕水源而無法長期固守,例如馬謖在街亭“舍水上山”,因此被魏軍截斷汲道而導致大敗。而在臨近西漢水的小山上築城戍守,則離水源較近,便於補給。此外,當地靠近河灘,地下水位較高,也利於掘井引水。如對祁山城的考古發掘表明,“堡下兵道中有汲水井,直插西漢水中……並在祁山堡中間的折河溝內發現漢井一眼,出土數枚箭頭和漢五銖錢幣。”

    由於城壘和所在小山位於祁山山脈中部的南麓,故要塞即以祁山為名。久而久之,城堡所在的孤峰就習慣被稱作祁山,而原來以祁山命名的那條山脈反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

    憶了。

    三、今禮縣境內西漢水南北兩岸的秦嶺支脈

    古代文獻曾提到今禮縣以東之西漢水南岸有些地名也和祁山有關,例如《水經注》卷20《漾水》曰:“建安水又東北,有雉尾谷水,又東北,有太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並出東溪,揚波西注。”

    康世榮經過實地考察後指出,《水經注·漾水》中提到的小祁山,指的是今禮縣東長道鎮至西和縣城途中,位於西漢水之南、與祁山隔河相對的石堡城。《甘肅通志》卷5《山川一》亦曰:“屏風峽在(西和)縣北四十里,宋郭思作《祁山神廟碑》,以此峽為正祁山。”按屏風峽在今禮縣、西和兩縣交界處,位於西漢水南岸東西走向的山脈中段。“當地居民至今仍稱屏風峽左側之山峰為小祁山,屏風峽猶今俗稱為祁家峽。”

    為什麼祁山堡對岸的一些地點也冠名為“祁山”?賈利民對此做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他根據古籍所載相關情況指出,禮縣城區以東的西漢水河谷兩岸山脈在歷史上曾經統稱為祁山,有南北之別。“祁山分南祁山和北祁山,而祁山堡居兩大山系之中樞,以西漢水北岸為北祁,西漢水南岸為南祁。”又云:“今據1975年五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數之,西漢水

    北岸的北祁有古城堡約九十餘座,西漢水南岸的南祁有古城堡百餘座,故祁山有二百四十八堡的傳說。”這裡所言之“祁山”表示西漢水南北的兩條山脈,因而與前述之概念又不相同。

    四、西漢水流域之鹽官川河谷地帶

    古籍中曾提到三國祁山居民甚眾,並有發達的農墾事業。如《水經注》卷20《漾水》引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鄧艾亦言姜維北伐,“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懸)餌。”按:漢朝地方行政制度規定,各縣依據民戶多少有大小之分。“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漢魏祁山歸屬漢陽(天水)郡西縣(治今禮縣東北),雖然只是該縣一隅之地,卻擁有萬戶居民,已經達到一個大縣的人口標準。故諸葛亮說:“矚其丘墟,信為殷矣。”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說的“祁山”並非祁山城所在的孤峰,因為那座小山容納不了萬戶居民;同時也不會指西漢水兩岸的“北祁”或“南祁”山脈,這是由於數萬民眾無法住在缺水且難以耕種的崎嶇山地,而“蹊徑逶迤,山高巖險”的峰嶺之上也不可能種有“熟麥千頃”。

    據學界研究,當地適宜農耕居住的是今禮縣以東的西漢水河谷地帶,從東邊羅堡川到西邊永坪峽,“今名鹽官川。這是塊東西長約一百餘里的河谷盆地,西漢水由嶓冢山(今天水縣齊壽山)發源,自東西流,橫貫全境。這裡地勢開闊,氣候溫潤,土質肥沃。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居住,現由天水、禮縣、西和三地分管。”這條帶狀平川南北有多條支流匯入,具有較好的水利資源,因而是當地主要的產糧區。

    鹽官川古代稱作“鹽官水”,顧祖禹曰:“西漢水,在(西和)縣北一里。自秦州廢天水縣流入境。亦謂之鹽官水,以縣境舊置鹽官也。《水經注》:‘漢水西南徑祁山軍南,西流與建川水會。’是也。”祁山堡東北約10公里的鹽官鎮,亦在西漢水北岸,為河谷平原

    的中心;因為當地有鹽井,漢唐時期曾於此設立鹽官,並建築城壘。

    《元和郡縣圖志》卷22《山南道三·成州長道縣》曰“祁山,在縣東十里。……鹽井,在縣東三十里,水與岸齊,鹽極甘美,食之破氣。”又云:“鹽官故城,在縣東三十里,在嶓冢西四十里,相承煮鹽,味與海鹽同。”鹽官故城在漢魏時稱作滷城,諸葛亮復出祁山時曾屯駐於此。而祁山堡往西約10公里處為南岈、北岈,是另一處古代民戶聚居點。

    由此可見,古籍中所載“熟麥千頃”與“有民萬戶”的祁山,並非僅指“北祁”或“南祁”山脈,還應該包括夾在其間的鹽官川河谷地帶。

    五、今隴南地區

    《華陽國志》卷7《劉後主志》載建興六年春:“亮身率大眾攻祁山,賞罰肅而號令明。”任乃強認為此處所言“祁山”是泛指整個隴南山地,並非僅指某座山峰或某條山脈。“祁山,蓋天水與武都間,秦嶺西部大分水嶺之統稱。隨山道要害築城戍,故址甚多,皆有祁山之名。”又云:“《鞏昌府志》謂祁山在西和縣西北七十里。蓋秦嶺西延,

    至此而漸平緩。西漢水發源於嶓冢山,初西流經祁山下,又西南經今禮縣,折入武都縣界。

    沿此漢水上源之部,各較低山道皆曰祁山。”他的意見多獲贊同,如賈利民強調“祁山”一詞有不同概念,“狹義是指祁山堡特定而言,廣義實際上是包括了廣大隴南山區。”童力群亦言:“應區別‘祁山’與‘祁山堡’。‘祁山’指一個地區,大約相當於現代甘肅省的隴南市(含八縣一市)。”即包括今隴南市所轄宕昌、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兩當、文縣與武都區。另外,蘇海洋把從隴右天水地區翻越祁山、經隴南進入四川的道路網路統稱為“祁山古道”或“祁山道”。

    蒲嚮明稱:“祁山道呈南北走向貫穿了隴南大片地域,輻射面貌幾乎遍及現今隴南轄區。”從地理形勢上看,隴南地區有秦嶺西延,岷山東伸,使境內形成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複雜地形,因而屬於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單元。它的北部是西禮山地,與今

    天水市的秦州區、麥積區、武山區和甘谷縣接壤;南邊是甘川交界的摩天嶺,處在四川盆地邊緣;西邊依憑青藏高原北側的甘南高原;東部則為徽成盆地和狹長的武都小平原(綿長近50公里,寬不過1公里),接近秦巴山地的西端。

    綜上所述,古籍中的“祁山”是個具有多種含義的地理概念,根據其不同內涵分別稱為祁山城(堡)、祁山山脈(僅指西漢水北岸之秦嶺支脈)或“北祁”、“南祁”;對鹽官川

    河谷稱作“祁山地區”或“祁山地帶”;而對最廣義的“祁山”概念則用隴南山區、隴南地區來表示,以免發生混淆。

    (正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子經常家暴,妻子非常憎恨。偶爾一段時間男子不家暴了,妻子又感恩有加。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