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狐

    有這種想法嘛,呵呵,夥計你動心了,說明ta符合你對你未來另一半的遐想,但是你不確定是不是要下手,因為可能還有一些因素你覺得需要時間去證明,證明ta就是你需要的,而這個過程中你會搖擺不定,這無可厚非,人性嘛,趨利避害。

    至於你所說的虛無,不恰好說明了這一點?但我總覺得,如果連嘗試的機會都不給自己,那麼你又哪來勇氣想這些可有可無的?早知道,話人人都會說,做可不一定會有人嘗試,你現在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怎麼去接近ta,不合適再說,而不是在這裡自怨自艾,你說對嗎?

  • 2 # 認知維度

    識人是個人的終生課題。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之間相識相知,其實都有一些類似的底層互動模式,這種模式由個人的需要、雙方的資源展現、雙方的能力呈現等多種因素而決定的。

    弱小的孩提,對大人的幫扶有著自然的期盼。

    豆蔻初開的人,對異性的姣好往往難以抵抗。

    孤獨內斂的人,對面善的人有天生的同感。

    ……

    所以,當個人缺乏某方面的“閱人”經驗時,就會對能夠彌補自身缺失需要的人有著相對正面的感受,並且,平時的這種缺失越強烈,所生成的幻想越明確具體,那麼因缺失感受引發、現場互補要素彌補下的遷移認知就越顯著。

    當個人的“閱人”經驗逐漸豐富之後,會不斷修正初始的評價引數及權重,對對方的評價維度也會更豐富全面,識人也就自然更深入。

    有時候,我們很難分清對人的第一感覺到底是來自毫無經驗下的直接感受,還是來自過往沉澱經驗的再喚醒,這兩者都是感性的體現。因此,第一感覺正確與否並沒有確切地答案,只有更深入的溝通,才能夠更好的修正自己的初始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問各位家長,有哪些輔導班是你一定會給孩子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