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AYNE
-
2 # 山中小軒軒
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
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
展出位置:“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專題陳列
研究人員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後母戊鼎身器壁厚約3至5釐米,而四足直徑至少也有15釐米。如果將四足鑄成實心的,肯定是四足冷卻慢,器壁冷卻快。依據熱脹冷縮的原理,由於它們的膨脹係數不同,大鼎完全冷卻後,四足與器身的連線處將會發生扭斷。當時的工匠顯然已經掌握了這一熱力學原理,有意將四足鑄成空心,從而避免了不同膨脹係數所造成的扭斷。由此可見當時青銅鑄造技術的高超。
後母戊鼎上的紋飾充分顯示出商代獨特的粗獷原始之美。大鼎的外壁裝飾著饕餮(tāo tiè)紋、牛頭紋、夔(kuí)紋和蟬紋,中心平素光滑,顯得渾厚、莊重。饕餮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抽象的藝術處理,創造出來的一種神秘怪獸,表現出古人對自然的崇拜。人們將饕餮紋裝飾在青銅禮器上,使禮器顯得更加神秘、威嚴。大鼎四面的交接處,裝飾著扉稜。鼎耳的耳背上有魚的紋飾;雙耳外側,我們可以看到雙虎噬人頭的圖案。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弦紋之上飾有獸面紋。
青銅器在鑄造成型之初是金黃色的。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顏色,是因為數千年被深埋地下,青銅器已被侵蝕而生了銅鏽。我們可以想象,身形巨大、重達千斤的後母戊大方鼎三千年前出現在中原大地上時,是何等的金碧輝煌、威震四方。
提起後母戊鼎的出土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早在1939年,大鼎就已經在河南安陽的小屯出土。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當地的老百姓為了保護大鼎,將它重新深埋在地下,巧妙地隱藏起來,使這件國寶躲過了戰亂。直到抗戰結束以後的1946年6月,大鼎才重見天日。此後,大鼎被運到南京,由當時的中央博物院接收。建國以後,後母戊鼎入藏國家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佇立在展廳內的後母戊鼎,不僅以它偉岸的身軀,展現著中國青銅鑄造史上的奇蹟,它更像是一位民族精神的守望者,靜靜地與凝視它的後人進行著心靈的對話。
回覆列表
1.這個叫司母戊鼎又稱“商後母戊鼎”,不叫司馬戊鼎。
3.司母戊鼎的體型特徵“司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週凸弦紋。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
4.司母戊鼎的鑄造材料是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