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曲靖身邊事
-
2 # 事實大雜燴
其實“城隍”的原意是城牆和護城河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城市的守護神,承擔起保衛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作用。在最開始,這兩個字只是表示客觀事物,並沒有和神靈掛鉤。但是隨著人們想象力的豐富,開始賦予這兩個字以人的形象和特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格化。我們的先人們為它建廟祭拜,認為它可以保一方平安。當然這只是古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已,寄託了他們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的希望。
對於城隍廟的祭奠活動發展到普遍時期是在唐朝時期,這個時候不少的文人墨客還為此留下了優秀的詩篇,以此記錄當時萬民祭拜的盛況。這時的城隍神已經很完善了,身著紫顏色衣衫,頭戴華麗朱冠,面帶笑容,慈眉善目,端坐於高臺之上。之所以是紫色服飾的原因是由於唐代紫色的印染較難得,因此就使得紫色特別名貴,被尊為上品。能夠護佑一方平安的神當然要穿著代表身份的衣服。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明朝。
歸根結底,城隍文化的發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古人們對於幸福生活的願望,也許自身無法改變貧苦的命運,就寄希望於萬能的神,雖然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在另一方面可以引導人們向善,不做壞事,也算是保佑一方太平吧。
如今我們只能從當年一些記載中瞭解萬人祭城隍的盛況了,現在的城隍所表達的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徵,作為一種故去的記憶,建成一個個旅遊景點。也許我們只能在一些特殊的節日才能重溫那種感覺吧,比如新年時期的廟會。
-
3 # 濰坊同城
二哥今天說的是濰坊的城隍廟。
老濰縣的城隍廟已經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了,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被留到今天,是濰坊老濰縣文化的重要堅守者,是建設於宋代。當時全國都在興建城隍廟。濰縣自然也就加入了讓隊伍。城隍是掌管陰間的神,掌管生死大權,所以每年百姓都會很敬畏的祭拜。每個月的農曆五月初一是城隍的生日,往往全縣上下共同慶賀,大戲臺唱戲,特別熱鬧。
城隍的故事很多,但二哥聽過一個只有濰縣地區獨有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臥奶奶”的故事。就相傳有一年城隍到城裡出巡視察,有一個姑娘透過城隍的轎子和城隍對視了,而且相傳他還看見了城隍衝他笑。回家以後這位姑娘就一病臥床不起,不久就離世了。後來人們聽說了便專門在廟裡修建了臥奶奶像。
-
4 # 家在長安
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街辦,是一座明清有名的古鎮,長期以來王曲人一直保持著他特有的淳樸、憨厚的民風,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的生活。一條滈河橫貫鎮子中心,像一條血脈滋養著周圍的村民。
王曲的城隍廟歷史悠久,周邊影響大“十三省總城隍廟”,光聽這名字大氣影響非一般廟宇能比。據有關資料顯示和記載,其建廟時間約在大明嘉靖年間。明《陝西通志》等書和以前的文獻中未見有載,清代同治年間重修,佔地六十餘畝,聞名全國。當年的建築範圍聽老人們講,結構廣闊,氣勢宏大,雕樑畫棟,泥塑彩繪,引人讚歎,晨鐘暮鼓,聲聞數里,人們稱為西安城南第一大廟,其建築氣勢遠非三原縣城隍廟可及,足見昔日之盛。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時,胡宗南在王曲建陸軍軍官訓練團(次年改為皇埔國校第七分校(今王曲通訊學院前身)時,城隍廟建築被拆毀,其地被佔用。當時有民謠曰,“第七分校,不務正道。白天睡覺,晚上拆廟。不要磚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聲載道”。可見當年之軼事。
長安王曲農曆二月八廟會,昔日的集鎮一改往日的平靜,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周邊鄉村男女老少,美女帥哥,都彙集到了這裡,據說人最多時可達10萬人。趕廟會善男信女、婦孺老幼,摩肩接踵人擠人,如潮翻湧。
-
5 # 愛在廣西
城隍神作為地方祠祀儒家化和國家化的民間信仰代表神之一,在廣大信眾心目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他不僅能護城保民、賞善罰惡,而且還正直無私,善惡分明。世人若“虔心欽奉”即可消除災障,保護家道平安,世代康寧。
同時,城隍還有護國安邦之職能,受到歷代統治者和地方官的普遍重視,成為道教信仰廣泛的地方神。城隍信仰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集中地反映了各個時期人們的願望和要求。一、明清時期的廣西城隍崇拜城隍神的雛形是由溝渠神發展而來的村落保護神,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隍神逐漸成為城市保護神。早期城隍神其神格為自然神,人們認為城隍神能避災除害,如掌管分配晴雨、驅蟲逐獸、除祛疾病、賞善罰惡、監督官吏等等,帶來和平與安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神靈。
廣西城隍廟明代則達到 33座,清代 89座。一些城隍廟還有廟產作為日常維護經費,如南寧府城隍廟就在下東鄉、上東鄉等農村有田產,共計有田 138丘,收谷約計 39石 5鬥 3升 9勺,另外還有一些水塘、街道鋪面出租。
回覆列表
祭祀城隍的歷史,最早在周代就已經開始了。所謂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是《周禮》所記載的八神之一。《周易泰封》曰:“城復於隍,勿用師。”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意思是說,“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該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歷史文獻中,將“城”與“隍”連用,最早是出現於班固《兩都賦序》中:“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說文解字》亦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城隍”之意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如此說來,守城護池,給予人民得以安寧的神靈也就是城隍爺了。
史料上說,明朝的堪輿大師汪湛海在設計建築昆明磚城時,他以長蟲山為昆明父母山,以五華山之南定子午,作為建築房屋廟宇的中軸線。從此,昆明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座向。王湛海建築新城方案,採用了一半就山川形勝而築城鑿池,一半則依陰陽五行八卦來決地位。接下來,他在五華山右單提支脈上下羅盤定羅針,指定在一結成瓜形的高突處建巡撫公署,又在一陰突坡地,建了座城隍廟以鎮城護民之用。“以殆欲造福昆明之民眾。”
毋庸置疑,老昆明的城隍廟始建於明代。基址就在今武成路中段,五一路路口。福照街的延長段。城隍廟內有三殿七十二司,供奉著都城隍及府、縣城隍,還有城隍娘娘等。尊奉和祭祀城隍,反映了昆明人的一種民間信仰,表現出了昆明人在“拯救人心、教人為善”等精神層面上的追求,有利於淨化心靈,促人行善。也意味人們透過對心中的圖騰和對祖先、自然神的崇拜,獲得自我保護,寄託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