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林澤森

    自學中醫,大致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先背《藥性賦》,行軍打戰,糧食為先。各類中藥就如同病症的糧食,你要知道糧食往哪送,更要知道什麼樣的糧食適合什麼樣的人才行;

    2、通讀《周易》,起初不求甚解,只需能分辨何謂之陰陽,何謂五行即可。不知陰陽,則無法分辨虛實、寒熱、表裡、沉浮之間存在的關係;不懂五行,便不知五臟之相生相剋。

    3、熟讀《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該書大道自簡,主要來源於清·黃元御的《四聖心源》,並結合當時的科學,加以發揮。該書由彭子益先生“用中醫原有名詞,以有原則、有系統、有證據的科學方法”編纂而成。此書曾任中醫教材20餘年,先後修正三十餘次,惠及兩千餘人,“能使人認識中醫學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縮短學程之本”。

    4、熟背《傷寒雜病論》,首先在於張仲景發展並確立了中醫六經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仲師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所有症狀,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即六個層次)和八個辨證綱領,以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繩。

    5、通讀《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藥學》、《湯頭歌訣》、《瀕湖脈學》。

  • 2 # 中醫者

    本人自學中醫11年購買中醫書籍數百本,自學中醫不到半年就開始給親朋好友看病開方(汗,膽很大)有成功也有失敗!初學者建議先看一些能激發自己喜愛中醫的書籍1:如《中醫是無形的科學》《中醫人生》等,2:再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學》如《劉渡舟傷寒論講稿》和《鄧中甲方劑學講稿》等,3:然後再看醫案 《傷寒、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等, 4:《神農本草經》和《中藥學》等,5:《鄭欽安醫學三書》《圓運動的古中醫》等6,自嘗中藥和方劑 7:自學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問診和辨症體系如“辨六經+方證”或“辨八綱+症候”,等自己慢慢理解吃透再在原有基礎上做學術上延伸,以上是本人的一些自學感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3 # 大魚2020

    先把內經粗看一遍,主要看病的症狀,第二就看傷寒論,強調一點,看傷寒論一定要結合本草經來看,明白方中各藥的用處,第三,還是傷寒論,這次要與內經互參著看,看完這兩本就看金匱要略,完了,就可以看各種方子的書了,象千金方,外臺,接下來就試著用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硫酸亞鐵和磷酸二氫鉀能混在一起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