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九城愚人

    都可以,《金剛經》理解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如夢觀”,就是所謂的“現實生活”,我們也應將它像對待夢境一樣的面對。其實,夢與醒本無差別,夢裡的一切顯現是心識的錯亂分別才得以顯現,醒來我們肯定知道夢境是假的。 我們想想,醒來以後我們的對鏡難道就一定是真的麼?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又有哪一個不是心識的錯亂分別而顯現的呢?如果一切是真實的,那麼無論在夢裡還是醒來,都應該是一樣的。假如在我們認為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擁有很多物質,當我們在夢裡時,就不一定全都擁有了。假如,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親人有人過世了,但是在夢裡,我們可能依舊可以見到Ta。假如是實有的,咱們不如說應不應該永遠存在,就說現實沒有了,那夢裡也應該不會出現。其實,方方面面都可以證實,夢與醒所看到,聽到,觸碰到的一切對鏡,都是我們心識的“妄自信為真”。我們先不去複雜的研究別的高深的法,先將“如夢觀”的思想穩定住,以“如夢觀”來面對一切人事物的對鏡,我們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堅固的認為一切實有了。既然都是像夢一樣虛假,又何必如此執著呢?這樣的思維方式會使我們減輕很多對於之前放不下的東西的執著思想。其實,“如夢觀”本來也是真相,本來一切就是緣起法,就是因緣和合而現。身處下午就抓不到上午的你,甚至這一秒都見不到上一秒的場景,如果一切是實有,就不該消失,就應該是恆久保持的,面對高山,我們認為它是實有,可是我們去走進它貼近它觀察時,它是和前一秒不一樣的。只是變化細微我們遠觀看不出來而已。如果是實有,移公移山就成了謊言,實有怎麼可能被消除?對於“如夢觀”解釋最詳細的就是《醒夢辯論歌》一書,用事實說話,用諸多辯論來掀開迷霧見到真相。

  • 2 # 紫玄修行

    哪個更實用?只會說法不同,為什麼?因為側重點不同或者信仰不同。

    你如果對兩部經典有了解就不會迷惑不解了,先說金剛經,佛經第一,是大般若經的精華,在經文裡,是佛陀與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的對話,內容談的是心的問題,看似只是為了解釋修行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其實其用處在現實中可以讓人有一顆超脫的清淨之心,擺脫任何煩惱,解決現實的所有心理問題,很多有精神疾病或者抑鬱的人如果提前誦了此經根本不會得病,即使已經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的,誦持這部經典也必然緩解,可以輔助治療甚至痊癒,這個醫學都做不到,而且如果一生堅持受持一旦開悟就可以修行有成超越輪迴。所以個人更加喜歡推崇金剛經。

    道德經是道家第一經典,個人信佛不修道,但是確實有其實用之處,不過一般人看不出來理解不了,道家講究道法自然,道德經也看似理論避世消極,其實不然,道家的理論智慧適合處事,道德經的處事精華就六個字,弱勝強,柔勝剛。一般人會很困惑,我講個把這精華髮揮到極致的真實故事吧,在清朝時有個漢族的地方官員姓胡,胡老爺非常的會做官,但是因為當時朝廷對漢族官員的不信任,一般都會派八旗的滿人過來監督,沒想到這個派下來的滿人上司處處於他為難,令他非常苦惱無奈,沒多久他的上司因為好色要娶一個青樓女子做自己的姨太太,因為上司非常寵這個十姨太,便邀請大小官員過來參加他的婚禮,可是當時的風氣對於出身青樓的女子做妾官場是很避諱的,有風骨的官員都以各種託詞不來參加,以免影響自己的清譽,滿人上司婚禮即將開始了都沒幾個人過來,非常的尷尬,這個時候胡老爺帶著一幫自己手下的官員同僚來了,而且還帶上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他的母親妻子一來就親切的拉著十姨太不斷的套近乎,並且他的母親還認了十姨太為

    乾女兒,至此之後,一有公務上的事情,滿人上司再也沒有為難過胡老爺,因為十姨太經常說那是我乾哥哥,你有事給他做還有啥不放心的?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怎麼用兩部經典了吧,金剛經是大智慧,偏重修心,道德經也是大智慧,偏重處事,看你怎麼想了。

  • 3 # 佛醫工作坊

    《金剛經》和《道德經》哪個更實用?

    也好,我是九成佛文化。學佛十多年啦,兩本兒經都讀過。《金剛經》讀了500多遍,最近讀了50多遍。

    還是在剛剛結婚的時候,太太生完孩子就得了憂鬱症。無處可治,到了中日聯合醫院也說太太沒有健康問題。

    有病亂投醫,在網上就搜憂鬱症怎麼治。結果竟然搜到了《金剛經》可以治憂鬱症。

    於是就列印了兩篇兒《金剛經》。一個給太太朗讀,一個我自己讀。讀了一週之後,太太的心情好多了。

    之後又對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沒事就朗讀《道德經》50多遍。

    《道德經》有點像地基。《金剛經》有點像空中樓閣。我們必須打完地基,再建空中的樓閣。

    《道德經》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他更容易受到我們大家都喜歡。《金剛經》是從印度來的佛教文化,也是在中國最出名的佛經,不管學不學佛的都知道《金剛經》。

    兩本書都說的是道理,《金剛經》說的更加的深度一些,完美一些,更加的究竟一些。

  • 4 # 茶入真知

    世間法是道德經,出世間法是金剛經。

    但是出世間法也涵攝世間法,也可以用出世間的法來解決世間問題。就是常聽說的用出世間的心入世間。

    道德經對於我們為人處世,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界的奧祕揭示描述的非常詳細具體。對世間現象的說明非常詳盡,而且有高度又有深度。

    金剛經呢,不具體說那個事去怎麼解決,而是告訴我們對事情如何觀察,如何認知,做事如何用心。

    金剛經的智慧告訴我們要跳出事情看事情,用第三者之心,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第三者那顆心不夾雜利益和所求,就會看的更清楚明白,這就是智慧。而究竟的智慧之心是超脫不染之心。

    道德經和金剛經的共同之處都是講智慧,都是無為而為,不是消極,而是自然而然的順應。即道家講的道法自然,佛家講的隨順因緣。

    不共的地方是佛家有個究竟解脫之說,就是沒有二元對立的不二之心。而道德經還是有一個善惡是非君子小人的對待。

    本人拙見,僅供參考!

  • 5 # 郭三滿

    你好。你這樣問問題,是回答不了的。我打個比方,你就知道了。比如有人問:“菜刀和剃刀哪個更實用?”那得先反問他:“你要做什麼事!”

    所以,我把它改成:“我在現實裡碰到了這樣具體的問題(然後說出來),請問《金剛經》和《道德經》哪個對我更有啟示作用?”

    這樣問,就好回答了。否則,泛泛而問,是沒有意義的;還有,泛泛而答,同樣是不明就理的。

    雖然,你沒有說出具體的情況,我現在假設一下某人有下面的情形,談談我的相關看法。

    1、他說:“我種的豆苗,長得太慢了,我想拔苗助長一下,行不行?”

    我會回答說:“你看一下《道德經》吧。種豆得豆,有其“自己然”的機制在裡面,“無為”就可以了,你操什麼心?”

    2、他說:“我辛辛苦苦在種的豆株,被暴雨毀了,損失幾十萬元。我太心痛了,我想死!”

    我會傾聽他的表達,陪伴他,等他情緒平復之後,我會說:“回家看看《金剛經》吧。它會告訴你,你心痛的豆是因緣生因緣滅,其性空,掛礙豆子的你也是空,五蘊皆空,你痛苦什麼呢?”

    當然,人們更關乎的是自身的事,他更有可能有下面情形發生:

    A、他說:“大家都攻擊我,我在村子裡呆不下去了,怎麼辦?”

    我說:“回去讀《道德經》吧。書里老子跟侯王說,要無身,才能無大患,才能保全自己於天下。人都想為自己好,做事總從自身出發,總是計較個人得失,基於這樣的想法做出的行為,是有反作用力回來的!其結果必然自招眾辱,自取大禍!怎麼能在相應的人際系統裡保全下去呢?”

    B、他說:“我一直想要當村子的領導,但是,好幾屆了,就是得不到。我都為這事愁出病來了。怎麼辦?”

    我說:“你回去讀《金剛經》吧。它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愁什麼?”

    要知道,佛道是針對不同的問題而產生的,其理論依據及解決方法是在不同的面向、層面上,各說各話。對於各圓其理的學說,不可比其好壞、優劣。而是要清楚提問者的狀態及目標想法,才取相應的學說來用。這就叫“實用”,是針對了實際才有了作用的。

  • 6 # 澡雪堂主談國學

    “實用”其實也就是“適用”,中國文化各類經典雖可謂汗牛充棟,但每部經典就象是一把鑰匙,每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沒有所謂的萬能鑰匙,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鎖,每個人具體情況不同,鎖也有區別,並不是任何一把鑰匙都可以開啟的。

    所以鑰匙對於鎖來講,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不參雜其它任何的元素,能開啟鎖就是適用,能適用就是實用,否則鑰匙加工的再精美,打不開我們的鎖,沒有任何意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有了評判的標準,《金剛經》和《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這要看是對誰,沒有標準答案,具體到個人而言,哪個能真正的幫到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開啟我們的困惑,那這個就是最實用的。

    這一點,千萬不能聽別人的,別人說A經典最實用,那隻能說明A經典更適合他,並不能因此就說A經典比B經典強,因為A經典雖然適合他,但並不一定適合你,也許最適合你的,恰恰是B經典呢,這真的說不準,所以不能這樣主觀斷定經典的優劣。

    怎麼辦呢?我們只需要從別人那裡瞭解到某經典是一本什麼樣的經典,主要在講哪些道理,是通過什麼方式來闡述這些道理的,他闡述的道理與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是否有針對性,我覺得了解到這些以後,這本經典是否適合我們,已經足夠我們做判斷了。

  • 7 # 道門守衛者

    這個問題特別好

    《金剛經》與《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

    大道相通。宗教的意義是什麼?導人向善,熱愛生命,珍貴惜福。

    來看兩部影響世界的著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舶來品,傳自印度。

    無相,無我,利他,認知,佛法,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以通俗的話來表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看是水。”

    金剛經前篇講般若,什麼是般若?終極智慧,超脫了一切世界眼中的智慧,剖析靈魂和本源,後半部都在論無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有一切皆虛幻,如夢無影,生死無常,心明清寂。

    兩部經文講述都是行善積德,闡述道理基本相通。

    《金剛經》

    明心靜氣,一切變化都已無常。

    明心,知道自己最終的目的,靜氣,不被任何外界的繁雜打擾。

    修善棄惡,卻不著相。

    不殺生,卻有殺生普度眾生,不動怒,卻有怒目金剛怒立佛門。

    佛經如往生,佛性非本身,

    世間皆虛妄,著相悟本心。

    眾生平等!

    《道德經》萬經之王。

    道者,無形無相,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內有外,

    無形無象,故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

    通俗點說,無是道的根源,這一切無法用言語來表述,只能勉強用道來形容。

    全篇81章

    前37章講道,《道經》

    後38章講德,《德經》

    合81章,稱《道德經》。

    德是道的體現,道是德的昇華。

    什麼是道?萬物皆可為道,萬物皆可成道。

    道,始於無,成於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主張貴柔,處弱。

    剛者,物極必反,強者,盛極必衰。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水,至善至柔,雖無聲,卻洶湧。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愛,節儉,低調。

    兩部經文哪一部更實用?

    舉個例子:九陽神功-九陰真經

    一部修性,一部修命。

    當你讀完,理解,運用到生活中,你就會知道哪一個更加實用。

  • 8 # 洪範書齋

    道德經為道教與道家的母經,金剛經為大乘佛教母經。本來比較有點難,然而題主所問是實用,哪麼反而是很好的迴應此問題了。因為作為老子警醒世人的作品,其實道德經很多地方是實實在在的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老子其實是借天道來講進而教化人道,這也是與純粹宗教作品的不同之處,當然箇中玄深的天道闡述也可以是宗教的,所以其是道家又是道教的母經。然金剛經則純粹的宗教經典,宗教十之八九是世外的東西,佛教的金剛經也不例外,所以佛教徒也是出家人了。因此從用處而言:能俗世又能世外的道德經肯定比出家之人的金剛經更普用。這是由兩者的定位差異而決定的。

    金剛經的核心理念:空相。很有趣的是,在最早期的金剛經譯本,也就是最接近原著的譯本,空相是叫作“無相”的,為何後來譯為“空相”,這個當然與佛道之爭有關,由於在東漢末有道教一經書叫《老子化胡經》,是寫當年老子西出涵谷關化胡為佛,渡化釋達多為釋伽牟利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專者的故事,大名鼎鼎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就寫到這個故事。這樣,佛教徒當然攻擊此為虛妄…為攻擊化胡為佛之說,使佛教更純粹是源本西方天竺的學與教,後期佛教徒譯金剛經時將“無相”說為空相,因為相信很多中中國人都知道:道德經的核心理念是“道”,然在經中道又叫作“無”,那無本身就是道家與道教的一個核心理念。

    當然鬥爭有時是沒什麼真相可言的,有些佛教徒為要凌架道教,將其母經之一的金剛經的成書時間由公元前4世紀說成是公元前9世紀,這種當然是一派胡言:因為稍有歷史常識也知道,佛祖釋達多是公元前5世紀生於現尼泊爾的,距前9世紀還有幾百年之遙,但可以見從小把佛教徒用盡全力要將“無”擺脫,就可見其重大意義,則否“化胡為佛”之說就順理成章,這是佛教徒不願看到的了。

  • 9 # 本陽子

    首先這兩本書都是無上的經典,其義甚深,非有緣者不得遇,非有慧者不得解,非有心者不得悟。

    金剛經乃佛家最上乘佛法,與心經楞嚴經一脈相承,前後呼應,同一義理。書中言,樂小法者即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此經是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書中大慈如來反覆用各種言辭比喻,告知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及修行的心法,然而這個真相卻不是言語所能描述的,聽者一念偏差即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楞嚴經裡,阿難這樣的智慧都是反覆解反覆問也未得此甚深義趣。也難怪佛說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功德,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此正與德道經上所言相合,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謂之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道經,我是以熊春錦老師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版本所校勘為藍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故稱德道經。竊以為,德篇乃以世間處世之道為主,道篇乃以修行出世間之道為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至,是以能為百浴王。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著有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以上乃本人受持讀誦此兩本經書所感所悟所愛之摘錄。至於哪個更實用,首先要弄明何為實用?相信針對不同的人,乃至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都是不一樣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人只要用心去讀去誦這兩本無上經典,都必將從中有所收穫。就像一個人走進一個寶庫,不同的人收穫不同罷了。各取所取,各為其用。

  • 10 # 岐黃道心

    辯證思維都是要跳出文字。不管是《金剛經》和《道德經》。

    如果能跳出文字,才能真正的領悟。因此不在於哪個有用,而在於你是否真的理解內在的意義。

    “教外別傳、不列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列文字就是不可執著於文字語言之象,必須先要破執,破去心中的執念,對“有名”的執念、對“文字”、對“外在的表象”的執念,才能透過外在表象的執念看到內在的規律,這種執念是個人的思維意識,破除了它才能成聖成佛。

    《道德經》第一段,是道與名的關係,是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無名”與“有名”的關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金剛經》最有名的一句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他們講述的都是一樣的道理,就是要破開外在的表象,深入明白內在的規律與道理。當我們認為誰更有用的時候,就執著了外在的象了。

    到底什麼是外在的象。

    如面前一張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狀、位置、色澤等等構成完整的客觀存在,它的本身是“無名”,而“桌子”(名詞)則是客觀存在的人腦中的反應,“桌子”(名詞)與桌子的客觀存在形成相互聯絡的整體桌子,即使作為物體的桌子本身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們說桌子時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體”。那麼客觀存在的桌子物體是“無名”,“桌子的名字及物體”則是“有名”。桌子就是有名與無名的聯合體,物質與意識的聯合體。

    有意識的就是外在的象,是人的意識去追求的,內在的物質是就是無名的,不是個人所能改變的。人能改變的是自己的意識。

    所以中國傳統的很多是相似的哲學理念,我們去領會他們相似的,是客觀存在的理念。而只有自己產生的亂象才是意識的,有名的,是過眼的雲煙,如霧如電而飛逝。

    下圖為《一團和氣圖》正是古人明白的,儒釋道三家的和諧統一。

  • 11 # 劉禹錫遊玄都觀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教派經典,《道德經》是道教的最高典籍,兩者都是上乘之作。

    《金剛經》主要是講色與空,講佛陀與須菩提之間的對話,須菩提是佛陀的弟子,是解空第一的高手,所以金剛經裡佛陀與須菩提的一問一答之間向世人開示佛法,告誡世人凡事不可執著,不可偏離正道!

    《道德經》主要是講陰與陽,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訴世人依道而行,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 12 # 檀木玉石

    《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以自性為題,佛道。《道德經》是講“道法自然”,“順昌逆亡”,研究的是自然規律,天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銀河系中間有個超質量黑洞?沒有它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