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分享經典文化
-
2 # 使用者wgq1212
當然存在,諸葛亮出師表敘述的,三顧茅廬,實際應叫草廬對,諸葛亮從山東老家到荊州首府襄陽投奔叔父,叔父死後沒了依靠才領著弟弟到南陽躬耕的,也是自食其力在苦讀等待時機,劉備經徐庶推薦才去請諸葛亮的,前兩次沒見到,第三次才見到,很普通一件事,以後把諸葛亮神話了,把三顧茅廬這事看的也複雜了。
當然存在,諸葛亮出師表敘述的,三顧茅廬,實際應叫草廬對,諸葛亮從山東老家到荊州首府襄陽投奔叔父,叔父死後沒了依靠才領著弟弟到南陽躬耕的,也是自食其力在苦讀等待時機,劉備經徐庶推薦才去請諸葛亮的,前兩次沒見到,第三次才見到,很普通一件事,以後把諸葛亮神話了,把三顧茅廬這事看的也複雜了。
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已在歷史長河中綿延千年,已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典故,也是至今引經據典的素材。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很佩服劉備三顧茅廬的那種氣魄,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前往襄陽拜訪,這種不卑不亢的精神令人著實敬佩,小說裡描述的過程也細緻的很,就連氣候、時令、人物描摹的特別出彩。這麼久了很多人堅信這個美好故事,因為這種精神表達出統治者求賢如渴、禮賢下士的美德和知識分子的清高,這正適合華人的審美需求,所以流傳至今。那麼三顧茅廬真的有這麼回事嗎?請看以下分析:
一、三顧茅廬最早出自《出師表》,是諸葛亮自己說的,是自己說的能有幾分真,咱們一起回顧一下事件概要:劉備投奔劉表後,駐紮新野,此時的他求賢若渴,手下徐庶看到此景便給他推薦了臥龍諸葛亮,還強烈建議必須親自前往求之,劉備前兩次去,老諸都回避不見,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老諸,老諸還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也叫草廬對,劉備聽了後大喜,表示相見恨晚,逐成雨水之歡。
二、三顧茅廬這段故事出自一本比較嚴謹的史書《三國志》,主要依據也是諸葛亮自己所作的《出師表》,不經仔細推斷和翻閱歷史很難發現這只是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
①諸葛亮當時只有26歲,並無建樹,當叔父帶他去投靠劉表,未得到重用,但諸葛亮胸有大志,知道在劉表那沒只指望了,他就琢磨著找下家,曹操孫權手下能人眾多去了也和劉表這邊下場一樣,此時擁有“皇叔”身份的劉備是很多人眼中的潛力股,諸葛亮心知肚明劉備才是最佳選擇當時那種情況,諸葛亮需要劉備的程度遠遠大於劉備需要諸葛亮的程度。說是三顧才見,那對於小心謹慎的諸葛亮來說豈不是拿自己一生在開玩笑,萬一劉備不來那不就玩大了嗎,故冒風險的事,諸葛亮不可能做。
②在看看當時劉備,已到了46歲年齡,手下人才也不少,但是一直沒有地盤,整天劉備鬱郁不得志,求賢若渴是沒錯,但對於名氣不小、皇室身份的劉備怎麼可能去三次拜訪毫無建樹的諸葛亮呢?
③除了《三國志》說了三顧茅廬,別的史書都沒有提及,而且說的正好和這相反。前段時間我寫的窮困潦倒、靠賣花生餬口的孫茂才和今天的主角諸葛孔明十分相似,都是毫無業績的人,憑什麼一個老闆上門三番五次去請,這是不可能的事。孫茂才聽話喬老闆家大業大,正是用人之際才主動上門投靠,諸葛亮也是一樣的,談古論今,一個人即使再有本事沒有施展平臺到頭來什麼都不是。是平臺、機遇成就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