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DG的老船塢
-
2 # Y圓子同學Y
戰爭在繼續進行下去,就不是蘇聯人力先枯竭,而是德華人力先枯竭。
德國在1940年時期人口大約在6000萬左右,而蘇聯是一個擁有15個加盟共和國的國家,還包括像蒙古這樣附屬小國。在1939-1940期間蘇聯又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東部之後。人口由原來的1.6億增加至1.8億(這還不包括不在籍人數)因此蘇聯人口在2億左右一點不為過。
德國卻恰恰相反,德國雖然佔領了不少國家,但歐洲國家人口本來就不太多,而戰爭動員能力基本上只限於德國本土。比如法國,二戰前法軍有50多個常備師,但是迫於統治需要,德軍不可能,也不能保留那麼多法軍存在,他們大部分都被遣散,只組織了少數幾個師志願兵團至前線作戰。基本上也是杯水車薪,而且士氣低落,對戰爭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蘇德戰爭爆發,德軍糾結軸心國與佔領國之間軍隊600多萬大軍全線進攻蘇聯,其中德軍參戰兵力400多萬也是主力。而蘇聯在戰爭爆發前就有1200萬正規軍,其中75%在歐洲,25%在亞洲。而蘇德戰爭一爆發,斯大林及時下達了全國戰爭動員令,蘇軍兵力像滾雪球似的爆發出來。時任德國參謀總長哈德爾上將被蘇軍戰爭潛力搞得焦頭爛額,他日記中無奈記載:蘇聯人就像打不完似的,我們處心積慮的消滅了他們100個師(烏克蘭戰役),然而在其他地方又冒出來100個師。
德國在這方面就做得不夠,德軍在佔領區實行統治不得人心,無法進行動員招募太多當地誌願兵。就是有也只不過少數幾個師,而且為了保障德華人民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德國在1943年才下達《保衛第三帝國》的戰爭動員令。此時已經太晚了,莫斯科會戰與斯大林格勒會戰已結束,德軍在消耗戰中早已經失去了東線戰役的主動權。
蘇軍還有一個新增兵力高招,他們打這消滅法西斯,解放主權國家的口號。一路西進,釋放被納粹關押的犯人,並吸收當地人作為兵員。因此蘇軍越往西進(除德國本土外),兵力反而會得到填補。而德軍卻恰恰相反,每退卻一步就少一點。
何況,當時德軍還面對兩線作戰的尷尬處境。因此,戰爭在打下去,是德華人口先枯萎不是蘇聯。
回覆列表
不用再持續數年,到戰爭後期蘇聯已經面臨嚴重的人力資源枯竭了,尤其是步兵部隊普遍嚴重缺編,往往一個步兵師只有四五千人,很多輕刑事犯被直接補入部隊,被解放的戰俘和勞工,只要身體狀況允許,往往在進行了走過場式的甄別之後,就直接被拉進部隊。
然而,蘇軍固然已經到了掃地為兵的地步,德軍也同樣面臨人力資源枯竭,國內生產已經在大量使用外籍奴隸勞工,前線部隊也大批使用蘇奸來彌補人力不足(西線的東方營和東線的希維人hiwis),到戰爭後期更是把老頭和未成年人都徵入“人民衝鋒隊”。
國民衝鋒隊了大批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所以,在戰爭末期,蘇德其實都面臨著人力資源枯竭的境地,即使是美國和英國,也都面臨著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不過美國純粹是因為大量後方勤務在揮霍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