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男女之情是無法迴避的。對於一個嫁與音樂終身未婚的絕世才女來說,美雪的愛情觀很可能極度純粹又自我(這推測從她的一些歌詞中可窺見,同時符合她的性格)。到了30歲的年齡即便沒有受過大的傷害,恐怕也深感心中那個理想主義的愛情伴侶在現實中實屬難求。
在歌詞中那個即將遠去的人,那個善於說謊的高手或許有具體的原型(有人考證過曾有一次失敗的戀愛?不知是否靠譜。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是《この世に二人だけ 》發表於1983年3月,和《歌姬》的創作時間跨度只有不到1年,而04年美雪在洛杉磯重唱本曲的時候伴隨著看似慵懶的旋律竟唱出了淚花,或許這個時期真的發生過令她刻骨銘心的一些故事);但也有可能是一種代表吾所愛之人漸行漸遠的抽象化了的模糊形象,如果是這樣,我就深深為她難過,因為這種對愛情觀的懷疑很可能痛徹心肺。總之,美雪女神是外表柔弱內心倔強的,相信她輕易不會為某個男人“一生懸命”吧,那麼“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她就真的終身未嫁。
第二層,考慮到大的時代背景,再考慮女神的成長經歷,我無比深切地認同這首作品中包含著宏大的“詠物言志”之意。事實上這也是這首神曲最終封神的最重要原因,須知小女人“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的姿勢好拿,但是一個女孩子挺著瘦弱肩膀氣宇軒昂地大步向前才cool!美雪女神之所以成為女神,是因為她經常性地以俯視之姿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審視人類世界,並用自己的歌聲撫慰了多少受傷的心靈。
相信曾經在世界範圍內轟轟烈烈開展的左翼運動一定深刻影響了美雪的少年和青年時期。一個情感豐富心懷大愛的絕世才女,在那個最容易熱血沸騰的年紀,一定是懷著無比激動而又崇高的理想投入進去的。即便因為年齡太小又是個弱女子無法直接投身其中,也必定會作為一個支援著和吶喊者被時代的氣氛感染。這不用猜,《世情》、《時代》等名曲都鮮明地表達了她的政治思想和人文情懷;而她對左翼音樂人吉村拓郎的仰慕也是一個直接證據。在這種價值觀下一路成長的美雪眼看著曾燃遍世界的左翼運動在70年代逐漸熄滅,到了80年列儂被槍殺巨大地打擊了全球範圍內的一代左派青年,而這正是《歌姬》創作前2年(對於很多評論中所提及的歌詞中“2年前”和“10年前”到底所指為何的問題,我不確定是否真指向中國。我只能說我自己在研讀了世界左翼運動的興衰過程後,感到列儂之死意味著一代人意識形態的毀滅,但是我想不出1972年哪件事的重要性比得上尼克松與周公的握手)。相信此時的美雪內心一定是幻滅大於希望的。此時歌詞中那個即將遠去的人,那個善於說謊的高手甚至都已不再是人類,可能代表她終生追求的純粹的理想,一代人付出了熱血與青春的理想,都隨著海風飄逝了。
至此,一首絕世佳作誕生。04年52歲的美雪女神在演繹這首歌時已沒有了20年前的痛苦,只剩下淡然。這既是人生修為的提升,恐怕也代表著她的一種認知:屬於我們的時代已經遠去了。
首先,男女之情是無法迴避的。對於一個嫁與音樂終身未婚的絕世才女來說,美雪的愛情觀很可能極度純粹又自我(這推測從她的一些歌詞中可窺見,同時符合她的性格)。到了30歲的年齡即便沒有受過大的傷害,恐怕也深感心中那個理想主義的愛情伴侶在現實中實屬難求。
在歌詞中那個即將遠去的人,那個善於說謊的高手或許有具體的原型(有人考證過曾有一次失敗的戀愛?不知是否靠譜。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是《この世に二人だけ 》發表於1983年3月,和《歌姬》的創作時間跨度只有不到1年,而04年美雪在洛杉磯重唱本曲的時候伴隨著看似慵懶的旋律竟唱出了淚花,或許這個時期真的發生過令她刻骨銘心的一些故事);但也有可能是一種代表吾所愛之人漸行漸遠的抽象化了的模糊形象,如果是這樣,我就深深為她難過,因為這種對愛情觀的懷疑很可能痛徹心肺。總之,美雪女神是外表柔弱內心倔強的,相信她輕易不會為某個男人“一生懸命”吧,那麼“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她就真的終身未嫁。
第二層,考慮到大的時代背景,再考慮女神的成長經歷,我無比深切地認同這首作品中包含著宏大的“詠物言志”之意。事實上這也是這首神曲最終封神的最重要原因,須知小女人“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的姿勢好拿,但是一個女孩子挺著瘦弱肩膀氣宇軒昂地大步向前才cool!美雪女神之所以成為女神,是因為她經常性地以俯視之姿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審視人類世界,並用自己的歌聲撫慰了多少受傷的心靈。
相信曾經在世界範圍內轟轟烈烈開展的左翼運動一定深刻影響了美雪的少年和青年時期。一個情感豐富心懷大愛的絕世才女,在那個最容易熱血沸騰的年紀,一定是懷著無比激動而又崇高的理想投入進去的。即便因為年齡太小又是個弱女子無法直接投身其中,也必定會作為一個支援著和吶喊者被時代的氣氛感染。這不用猜,《世情》、《時代》等名曲都鮮明地表達了她的政治思想和人文情懷;而她對左翼音樂人吉村拓郎的仰慕也是一個直接證據。在這種價值觀下一路成長的美雪眼看著曾燃遍世界的左翼運動在70年代逐漸熄滅,到了80年列儂被槍殺巨大地打擊了全球範圍內的一代左派青年,而這正是《歌姬》創作前2年(對於很多評論中所提及的歌詞中“2年前”和“10年前”到底所指為何的問題,我不確定是否真指向中國。我只能說我自己在研讀了世界左翼運動的興衰過程後,感到列儂之死意味著一代人意識形態的毀滅,但是我想不出1972年哪件事的重要性比得上尼克松與周公的握手)。相信此時的美雪內心一定是幻滅大於希望的。此時歌詞中那個即將遠去的人,那個善於說謊的高手甚至都已不再是人類,可能代表她終生追求的純粹的理想,一代人付出了熱血與青春的理想,都隨著海風飄逝了。
至此,一首絕世佳作誕生。04年52歲的美雪女神在演繹這首歌時已沒有了20年前的痛苦,只剩下淡然。這既是人生修為的提升,恐怕也代表著她的一種認知:屬於我們的時代已經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