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我認知難於認知別人,自我認知應該是很高的智慧。

回覆列表
  • 1 # 水清樸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是老子說的,意思很明白,一個人認識自己確實很難,所以人們會在難以望其項背的過程中視其為高階智慧,希臘德爾菲的太陽神廟上就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蘇格拉底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無知,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這種啟示當成是自己一輩子的修行,因為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更好的看待客觀世界。如何做到呢?解決手段還是出在日常生活中。

    明確自身環境和交際人群

    所謂知彼知己,知彼是明確自身定位的可靠標向,做到知彼就是搞清楚自己所在的階層、環境、家庭、身份、工作、人群等等諸多能夠接觸到得到因素,因為這些限定了當前的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認識自己就得先從這個基礎出發。比如結了婚就是有老婆或者有妻子的人,那就應該做好婚姻承諾的工作,所以在面臨誘惑時的一個自我認知必然會從此出發。

    戒除自戀,多去反思自我

    日常生活中,認不清自己的一大表現就是自戀、自傲,致使很多人從自己僅有的容貌、才華、能力上去找存在感,從未反思過自己,也從不知道什麼是謙卑。老子說的自知者明,但是孔子是踐行者,怎樣做呢?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做反思自我的工作,孔子反思什麼我們且不論,總之是促使自己認識自我,精進修身的方式,我們要學的就是這種反思的行為。而反思也非在每天的固定時刻,而是隨時隨地,比如商場看見一件衣服,第一感覺很喜歡,但是理性的思考應該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第三者”的視角上,想象和審視自己穿上這件衣服以後是否真的得體,衣服的款式是否搭配自己的膚色,身高和胖瘦,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我這種身材的人是不是順眼等等,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思考才能說人是理性的,是知道自己長短的。

  • 2 # 木木讀書筆記

    這不是孔子說的,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說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意思是說: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我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就是自知麼?

    我覺得遠遠不夠!

    知己知彼才算自知,知己不知彼不叫自知,知彼不知己也不叫自知,權且聽我一一道來。

    再來看看袁紹,這孩子比袁術好多了,所以挺的時間就比較久。他是屬於知彼不知己的型別,剛愎自用不納忠言。他知道曹操的強大,但他意識不到自己的弱點,很膨脹啊。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他老覺得地廣人多,兵強馬壯就是實力,實力是綜合評價不是單項指標。官渡一戰,就敗亡了。

    不過我覺得三國裡最知己知彼的應該是賈詡。這貨歸順曹魏之後非常低調,是為數不多壽終正寢的謀士。觀其一生,用一句來說就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審時度勢韜光養晦。

    智亂天下,武動乾坤!厲害厲害!

  • 3 # 心靈的憂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簡單理解是,能夠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分析問題,這叫知識。能夠反思自己,分析自己,深挖自己,這叫智慧。

    人都向往好的一面,負面都不願意提起,不提起並不代表不存在,自知是自己本身好的一面,還是負的一面都要接受,並承認自己的缺點,也要敢於認錯,接受自己的性格。

    知人簡單,自知很難,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這個世界上最難面對的,一是太陽,二是內心

  • 4 # 朱家堂

    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瞭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瞭解自己,這是高明。同志們想,知道別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來就是明智,你這個人很明智。多高階啊!同志們想想看,我們現在在座有很多年輕朋友,我們還有很多有一定社會經歷,有豐富社會經歷的人,我們的人到老了,有時候想想我這個一生吃虧在什麼地方呢?吃虧的就是沒有這兩句話的智慧,不識人,一輩子就不識人,不知道這個人是好人,不知道哪個人是壞人,也不瞭解自己,上當受騙。所以好多人到老年回想,我這個一生為什麼不順?我這一生為什麼事業不成功?我為什麼在那裡跌了一跤?那面掉入了人家的陷阱?就是少這兩句話:第一,對人家不瞭解;第二,對自己不瞭解,所以上了人家的當,受了人家的騙。所以,我們現在年輕的朋友聽這個講座就記住這兩句話,已經一輩子夠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智。

    要做到明智,是多麼不容易啊!好,同志們想想看,如果你的愛情、你的婚姻當中能夠做到明智,能夠了解他人,也能夠了解自己,那你的愛情,你的婚姻、你的家庭肯定是幸福美滿的。同志們想想看,我們知道,舊社會不行的呀,你再瞭解沒用,因為舊社會不是你自己做主的,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猴子滿山轉。”沒有辦法,你看,多苦惱。今天不同了,今天讓你找物件,我們在座的都是找物件的,我們在座的年紀最大的也是找物件的,不是那這種挑方巾式的。你看,叫你找,給你自由,那你就得睜開眼睛去找。

    孔子講了,一是“視”,二是“觀”,三是“察”,合起來就是“視”、“觀”、“察”,那麼“視”什麼呢?“視其所以”,什麼叫“視其所以”呢?第一條,很要緊,你要了解這個人,你就看這個人老是和哪一幫人在一起,厲害啊!第一條;第二條呢?“觀其所由”,第二條就是觀察那個人他為了達到某個目的,他採用了什麼手段,什麼方式,厲害啊!第三條,叫“察其所安”。什麼叫“察其所安”呢?你就去考察這個人他的心安什麼地方,他的心裡在想什麼,他安的什麼心。這三條大家掌握了,你要考察一個人,全部考察出來了。

  • 5 # 書生3000

    先更正一下題主,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裡的,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什麼意思呢,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才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使每個人都有差異,能夠了解別人的個性熟悉群體共性的人是有智慧的,瞭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

    智慧≠聰明

    智慧是天賦,聰明是後天習得,智慧會被埋沒如“傷仲永”,而聰明會越磨越亮。

    智慧與聰明的區別在於主動性

    所以想要了解自己做到自知,要先讓自己做到主動。

    為什麼人很多能做到智慧卻無法達到聰明?那是因為人的自利性,利益是可見的,研究別人會直接或間接的給自己帶來利益,人追逐利益就會破除中間的阻礙——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瞭解別人是出於生存的本能,是先天具有的。

    人無法達到聰明,是因為看不到自利的效果,人往往會忽略個人努力而將一切歸於順其自然所得,認識不到自己的厲害。

    自知

    想要做到自知就要去主動認識自己,想要主動就先要讓自己認識自己對自己的用處。自己如何做才能讓自己的用處發揮最大——這個過程就做到了自知(即反思)

  • 6 # 顛強時代

    首先呢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儒學家,更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著名有《論語》一書,他的的“儒家思想”更是在不斷的普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儒家思想”更是統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一直是封建社會中的主流思想,而筆者所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更是出自《論語》一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能看到別人的長處或者短處是非常有智慧的,而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或者短處的人是非常明朗的人,以此來告誡我們做人不能驕傲自大,要學會謙虛,取他人之長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的做法。

    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呢,怎麼做才會做到像孔聖人所說的這樣呢,首先呢第一點我們要學會謙虛做人,不能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強,做人呢寧可有“傲骨”,但決不能有“傲心”,不能因為自己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就覺得自己比別人強百倍,這樣是行不通,更是不利於自己成長的,“驕兵必敗”的道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懂的吧,這樣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疏遠你,如果你自己的親朋好友都疏遠你了,你又怎麼能做到自知呢,自己把自己困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就好比“井中蛙”了吧。

    第二點呢要學會善於學習,學習使人進步,一個只有不斷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的有所進步,如果你平時多抽出點時間來學習,自己止步不前的話,那怎麼會不斷的超越自己,讓自己有更大的提高呢,我們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不斷的學習新的技能,這樣才不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求的生存,才能讓自己的頭腦更加的充實,“讀史使人明智”,在不斷的學習之中,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彌補自己的短處,只有看到自己的短處之後我們才會有一個新的進步,“對症下藥”我們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完美,才能做到像筆者所說的自知。

    第三點呢我認為就是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別人對自己的勸告,有利於自己的合理化聯絡我們要虛心認真的聽取,有時候我們很難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自己跳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更清楚的看清自己,才能更加的認識自己,從別人的建議中和評價中我們才能更加清晰的瞭解自己,認知自己。所以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多交一些諍友,能讓自己有提高的朋友,不能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如果只願意聽別人的阿諛奉承,聽不進別人的忠言勸告,那樣只會讓自己更加的麻痺,又怎麼會讓自己自知呢,這樣就會讓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一個深淵,讓自己更加的迷失和彷徨,又怎麼會取他人之長,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呢,如果這樣能做到自知的話恐怕會難上加難。

    綜合以上三點,我認為一個人就能做到有自知之明,才會讓自己不斷的改變,不斷的完美。

  • 7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8 # 佛知呼

    如何做到自知呢?

    首先,要明白自知什麼?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經驗;品格,思維,思想和信仰,一共七個方面。

    首先是知識。自己的知識處於那個層次,那些方面。比如,一般現在自己的專業專長。人不可能樣樣精通。周恩來講“寧精勿雜”。所以,每個人總要專一門,也好安身立命。至少可以養活自己。

    技能也是同樣道理。自己有什麼技能。比如,工廠開車床的老師傅,以及廚師的老大爺,或者是什麼手藝等,這些都是技能的範疇。

    第三,就是知識和技能應用的經驗。經驗越多越豐富,那麼,價值就越高。個人成就就越高,為他人為社會的貢獻就可能越大。

    第四,是品格。這個按古人講,要比前三個要重要,也就是修身。但是,今天已經不是說過去封建時代。品格和上面,都是需要的。

    第五,是思維。也就是系統思維。

    這個於我們國家普遍來說,是比較欠缺的。即便是有知識有學歷,也是十分欠缺的。這個和我們的教育體制有關係。特別是我們的哲學教育有關係。本來哲學是很訓練人的思維的,但是,哲學課成了背誦課文考試。好端端的學生的思維,多數都成了背答案的不求甚解,不願意思考。

    第六,是思想。思想就是價值觀。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性。問題是,很多人搞不清楚此點。學生受自由化思潮影響比較多,造成價值觀的庸俗和混亂。這一點是最容易引起混亂和爭論的。究其本質,就是價值引導不夠,以及引導的方式不行。

    第七,就是信仰。也就是是否有真正的信仰。即,對生命意義和歸宿的信仰。即,解脫生死的信仰。這個更難。況且,又需要福報和機緣。

    以上,就是七自知。知道了七自知,真才是“自知者明”。並且,特別是不能少了信仰這個自知。沒有信仰,不能算是真正的“明”。想一想,生死大事都沒有解決,怎麼能是“明”呢。

    能自知七個自知,那麼,知人根本不是問題。

  • 9 # 三萬天閱讀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反觀自己難全是,細論人家未盡非。

    當官常念民之苦,凡事求其心所安。著書豈在求名利,提筆總為益世人。

    充海闊天高之量,養先憂後樂之心。世本無先覺之驗,人貴有自知之明。

    山靜日常仁者壽,荷香風善聖之潔。讀有益書精力壯,行無愧事夢自安。

    鐵骨英姿甘負重,高山步履不知難。人間歲月閒難得,天下知交老更親。

    借《老子》傳遞的人生哲理,來表達“自知”一詞的重要性及可借鑑的寶貴觀點。

    自知是一種覺悟,思考自己與周圍,乃至這個世界的關係。如何自知,需要時刻自我反省,比如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應該站著第三者的角度去多思考。

    多學習,多出去見見這個世界,都可以提升自己,那麼就會更清楚自己的定位,更清楚自己擁有什麼,又該往何處去,積極地不荒度自己的人生。

    也可以多與智者交流,或借鑑智者的話,比如李嘉誠先生說過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無論自己擁有什麼(包括名氣,物質,成就),都應該保持謙虛,只有謙虛,才清楚明白,自己還有很多目標需要去追逐,過好自己理想的一生。而如果不自知,就容易陷入混沌,輕則止步不前,重則誤入歧途。

  • 10 # 種花喝茶

    階段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知是比較難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擅長於找別人的錯,而總認為自己沒錯。所以我們常常才會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一定會經歷第1個階段,那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當一件事情發生了,不會去深入的進行思考嘗試找出真正的原因,而是指責他人或是歸咎於客觀條件,所謂的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舉個例子,在A公司新入職的員工小明,領導交代了一件事情讓他去做,因為是新手所以把事情辦砸了,小明把這個問題歸結於領導不應該安排他一個新手去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典型的第一階段的認知,大家稍微關注一下身邊的人和事,會發現抱有這樣想法的人還是挺多的,更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停留在這一階段!

    階段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習進入到這個階段的人,其實就是有自知之明瞭,碰到事情開始深入的去進行思考,然後迅速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時候往往因為自己知道的知識比較多,和同領域的高手交流的也多,從而更深刻的明白外面的世界更大,於是始終保持謙遜的心態,但是在旁人看來他已經是某個方面的專家了。這就是自知者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向一個女孩表白,她問我為什麼喜歡她,怎麼回覆,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