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百里之才
-
2 # 君山話史
大禹治水,首先是吸取父親鯀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
鯀治水不成功,問題出在哪呢?
首先,他的方法是不完善的。對於洪水,他採用“堵”的辦法。所謂的“堵”,按我的理解,應該是修築堤壩,把洪水限制在河道之內。古代有一句話,叫“水來土掩”,這個辦法,從理論上說,是符合當時治水的思維。問題在於用“堵”的辦法,對付一般的洪水可以,堯、舜時期的洪水乃是人類面臨過的最大洪災,那麼洪水的衝擊力,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人工土堤摧毀。
這裡我還是要說,鯀仍然是有功績的。因為他的治水實踐,至少積累了失敗的經驗教訓,沒有失敗的嘗試,就不可能有後來大禹治水的成功。
禹認真地研究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經驗,認定用堵的辦法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工具太有限了,沒有鋼筋混凝土,堤壩建成後,還是鬆鬆垮垮的,根本無法抵禦洪水的衝擊。要怎麼辦呢?既然用堵的辦法不行,就用疏導的辦法,把洪水分流,分流到水少的區域。這個辦法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在工具那麼簡陋的年代,要人工疏通河道,談何容易!
要怎麼開始呢?首先要測量地形高低。因為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要是新開挖的河道比原河道還要高,洪水是無法流出去的。疏導洪水後,會不會殃及疏導區的居民呢?這也要有測量的資料才行。因此禹帶著一批人,翻山越嶺,拿著簡單的測量工具,在山川地帶測地形的高低,立起一根根標竿,計算從哪裡開挖水道最合適。這個工程量極其巨大,不要說古代,就是到今天,也算得上是巨大的工程。
由於責任重大,禹都是親歷親為,他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在平地他乘馬車,遇河流則搭船,在沼澤地帶用橇拉,在陡峭的山地則穿上特製的鞋,這種鞋上山時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則前齒長後齒短。勘測完畢後,便是大規模的治水,整個治水過程共耗費了十三年,範圍遍及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當然,當時還沒這些地名。其間開挖了許多水道與陸路,長年以來為患百姓的洪水災害終於得到了抑制。
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能做出如此偉大的事業,大禹不愧是“偉大的禹”。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治水功績不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且對中國的政治版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大禹治水之前,中國的版圖其實很模糊,當時也沒有什麼國界的概念。大禹治水,開水道陸路,凡此開拓過之地,實際上都成為帝國版圖之地,國家的概念更加明確了,難怪乎到了大禹的兒子時,一個嶄新的國家形成了。
回覆列表
傳說大禹的父親鯀,採取的方法是堵。加高圍堰和堤壩,但是失敗了,被舜斬首。禹接班後,採取疏的辦法。開通河道,清理淤塞,使水流平緩或束水衝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