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在下認為,靜安先生所說的“隔”,不是指讀者與詩的“隔”,而是詩與所描寫的事物的“隔”。

    同樣一首詞,你有古文修養,可以看得懂。我就是一個識幾個字的菜販子,我當然看不懂,你認為這首詞不隔,我偏偏認為隔。

    那麼,這首詞到底是隔,還是不隔呢?

    莫非真的要因人而異?

    白石,美成的詞,現代人估計看不出多少美來。但在當時,卻是大家氣象。稼軒的部分詞作典故盎然,可是不懂典故的人就像是進了迷宮一般。杜詩之美鬼神莫測,千百年來壓得詩人抬不起來,可是讓一個小學生如何理解《石壕吏》的返璞歸真和家國情懷?

    這個隔又如何計算?

    如果說情,景,辭三個標準,可是這個三標準是和讀者的修養和學識掛鉤的,總不能真的把一千個哈姆雷特給叫來比一比,不是麼?

    所以,這個隔,我不認為是人與作品之間的距離,而是作品與事物之間的距離!

    距離越近,越不隔。反之亦然。

    按照現代人的話說,描寫景物,可以說是生動,形象,貼切,自然,栩栩如生。描寫心理,可以是讀之悵然,喟然,幽然,悽然,絕然。

    你看懂了,並喜歡上了,甚至陷了進去,自然就不隔了。

    按照這個關係來說,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所謂的隔

    就是讀者,作者,作品,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四者之間的距離

    個人管見,博方家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碰到不講理的人不給房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