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四劍
-
2 # 一曲煙雨
首先我認為“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個命題其實是有誤的。
不知道為什麼,知平仄竟然會成了詩壇怪相?這讓一眾格律精巧的唐代詩人們如何自處?
也許你會說我指的是“只知平仄,不懂詩意”。
誠然,確實是有一些人在看到一首詩以後會去檢視平仄,然後指出一些錯誤的地方,但我寧願相信他們是首先認可了你的詩意以後,再好奇的想去看看平仄是否也合律,畢竟一首詩如果連詩意或能讓自己感動的地方都沒有,那恐怕也沒誰會閒得去看這樣一首詩的平仄,關掉頁面直接走人才是正常操作。
如果平仄也合,那大概率就會感嘆一聲,隨手點一個贊,如果平仄有誤,那指出來也無可厚非,那種感覺說是好心也罷、強迫症也罷,其實都代表著一份認可,想要詩更加的完美。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平仄的運用相對於詩意的表現更難,因為詩意靠的是感覺,不管表現的好不好,都是很容易辦到的,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平仄需要經過大量的學習和“煉字”,考驗的是一個人對文字的綜合掌控能力,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情。
因此寫一首詩或者說一個人學習寫詩的過程其實是先“詩意”再到“平仄”的。當他開始注重平仄的時候,說明他已經對詩意有了一定的自信,想要再有所提高,所以“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個命題其實是有誤的。
因為只有在一個人懂得了詩意以後,才會想要知平仄,畢竟我們學習一項事物,都是先從簡單再到困難,如果連詩意這個簡單的東西都還搞不定,會想著就去學平仄嗎?正如連數學中的加減乘除都沒有弄明白,會想著去學解方程嗎?
所以當看見一首詩的平仄合律,首先它的詩意肯定也是到位的,至少對寫出這首詩的人自己來說是到位的,沒有人會先跳過詩意去談平仄。
一句略顯粗俗的話:你連詩意都沒有,那還跟你談個毛線的平仄啊?那不是對牛談琴嗎?
-
3 # 酌詞習格律
詩答題主問
七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緣何意境輕平仄,
未見《登高》冠古流?
替對兼粘工用韻,
詩情萬丈照千秋!
嚴格遵守平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是名副其實的格律詩。自覺遵守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在詩詞網站檢測中,每試不爽,事實明擺著,無可辯駁。要不,失替、失對、失粘、出韻的詩,即使“意境”再好,還能是格律詩嗎?
平仄“替對粘韻”是格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是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是客觀標準,不受三觀左右。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些難道不足以說明所謂“詩意”是主觀標準,受三觀左右嗎?
體裁形式與思想內容的完美統一,是任何藝術體裁都追求的最高境界。詩意與格律詩平仄不是對立關係,二者相輔相成,不可人為割裂!
小孩玩象棋都知道遵守遊戲規則之一,兵不能往後退,難道成人蔘與格律詩文字遊戲能例外,而無視格律詩基本規則的存在嗎?
不懂、不能或不願遵守格律詩平仄基本規則,嫌平仄“妨礙”所謂“詩意”的發揮,也可靈活選用格律詩以外的其他體裁形式去發揮“詩意”,犯不上否定格律詩平仄吧!
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列舉,無須嚴格遵守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可供自由選用,為何放著船嘆息不能過河呢?
輕格律詩平仄,又想將失替、失對、失粘、出韻的詩張冠李戴標榜為“X絕”、“X律”,爭奪一個“格律詩”頭銜,恐怕才是醉翁之意吧!
-
4 # 景陽鍾
你問得是: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要讀詩經一、什麼是詩《漢書·藝文志》指出“書曰:‘詩言志,歌詠言’, 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詩歌創作的目的是抒發作者的感情,作者抒發感情的目標是讀者,詩歌的功利性是她具備美感,使人賞心樂目,怡然自得,陶冶情操。
因此,詩歌首先必須具有形象性,沒有豐滿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固然不成其為詩歌;但是如果缺乏和諧的韻律與精煉的語言,同樣也不成其為詩歌。
詩歌,從萌芽時起,就起著抒發感情、狀物詠懷的作用。即使是最原始的只有單調的呼號聲,還沒有表意文字的簡單的歌謠,也表達著人們一定的願望。
二、目前詩壇存在詩歌的幾種體裁詩有詩格,詞有詞譜,曲有曲調,中華傳統文化淵遠流長,萬變不離其宗。詩歌無論古今變化萬千,其體裁架構骨格是無法改變的。
目前詩壇存在詩歌的幾種體裁可歸納為:古體詩、近體詩、新詩三種形式。
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是指唐代律詩(近體詩) 形成以前所有的詩歌,包括古詩和樂府兩種。古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可歸納為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詩,都是古體詩。
1)古風詩。古風的特點歸結起來大致如下:
(1)用韻比較自由,既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既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間換韻;既可四句一換韻,也可以兩句一換韻;而且一篇之中可以重韻。
(2) 一般不講究平仄,不要求粘對。
(3)不要求對仗。有的古風出現對仗,那也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
(4)句式不限:通篇可以是五言,也可以是七言;可以五言為主,雜以七言,也可以七言為主,雜以五言。至於雜言詩,更是可以短到兩個字一句,長到十一字一句。
(5)篇幅不限:可以少到五句一首,也可以長到十韻(每句為一韻) 五十韻乃至上百韻一首。
古風不拘平仄。大致說來,漢魏六朝古詩,以五言為主,既有押平韻的,也有押仄韻的。到了唐代,詩人仿古,用韻也因襲前人,平韻仄韻互見。後來為了追求古奧,或者為了有意區別於近體,專用仄韻的古風就多起來了。但是平韻古風仍然相輔而行。這種情況一直影響到現在。但是,古風押韻的位置卻是多種多樣。在南北朝以前, 是四言句用韻的,到南朝鮑照才有了隔句用韻的七言體。因此,古風押韻的情況就有:(1)隔句押韻的;(2)每句押韻的;(3)中間換韻的三類。
古風不用對仗。但是由於受古代駢體文的影響,唐代以前的古風有不少是出現對仗的, 主要是修辭作用, 追求的是美感。儘管如此,古風用對仗仍然是自由的, 它具有兩個特點: 一是上下句不講究平仄相對。二是本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很多是間隔相重的。就五古而言,往往第二字和第四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就七古而言,則是第四字和第六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
2)雜言詩。雜言詩也是古風的一種,具有古風的一切特點,跟“五古”“七古”唯一不同之處就是一個“雜”字。說它“雜”,主要表現在句式上,其次表現在用韻上。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形式。雜言詩的最大的優點是可以隨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無所拘束地縱情放歌, 如李白詩歌《蜀道難》、《將進酒》。雜言詩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隨意換韻;它的句式可以毫無限制,可以時而三言,時而五言、七言,句子長的可達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長的可以長到數十句乃至百句以上, 跳躍式的歌詠。正因其“雜”,所以有時還允許夾用少數散文式的句子。雜言詩不論其表現形式多雜(但多數還是以七言句為主)在古代詩歌分類上都把它歸入“七言古風”一類;即使全篇沒有一個七言句,也一律歸入“七古”。由於雜言古風形式比較自由,我們的新詩創作當然可以從中有更多的借鑑,汲取養料,增強典雅。
3)樂府詩。古體詩的一種。它本來是由官府採集的民歌,後來文人仿製這類詩歌多了起來,所以就把它通稱為“樂府詩”。“樂府”從來源上看,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官府採集的樂府詩,一類是文人制作的樂府詩。西漢的樂府繼承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其優秀作品真實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民歌思想性較強,藝術成就也較高,形式自由,儲存了較多的民間口語,敘事性是其基本藝術特色,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樂府詩早期的形式比較自由, 其句式長短不一,錯落有致, 是一種具有口語化的新體詩,後來逐漸發展為五、七言體,或三、五、七言交替使用, 其中特別是五言,為漢代民間首創,後來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主要形式。文人制作的樂府詩,特別是受到唐代以後詩風的影響, 所做“樂府”詩跟一般古體詩就沒有顯著的差別了。不過有的詩為了區別於一般古風,往往沿用樂府舊題,並標上一些特定的如“歌”、“行”、“辭””、“吟”、“曲”等。
近體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格律儘管對人的思想表達有較大的束縛,但因其句式的整齊和音律的和諧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而為歷代詩人所樂意遵守。
近體詩有以下四個特點: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七律第一二句稱首聯,第三四句稱頜聯,第五六句稱頸聯,第七八句稱尾聯;2)押平聲韻;3)每句中詞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對、孤平;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頜、頸二聯必須對仗。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或排律, 是按照“粘、對”規則任意延伸的作品。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較少見。
絕句。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
五言絕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律絕可以看作是擷取律詩任何相鄰的兩聯而成,跟律詩一樣,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詩的平仄,講究粘對,要避免孤平,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
古絕是古體詩的一種, 早於律詩與律絕而存在,古絕是和律絕相對而言的一種體裁,古絕可以用仄韻,它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凡合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稱為古絕:一是用仄韻;二是不用律詩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的,因此,律絕也是用平聲韻的。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是可以認為古絕。
新詩起源於清末“詩界革命”。黃遵憲主張用俗話寫詩,以“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入詩,以“我手寫我口”。“五四”運動以後的新詩,大體上分自由詩派、格律詩派、象徵詩派三種, 新歌謠、民歌體也歸屬新詩體裁。
自由詩派: 在自由詩派詩人中胡適之、劉半農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人。胡適之是第一個嘗試寫新詩的人,《新青年》雜誌四月一號刊,刊出胡適之第一首新詩“鴿子”, 開創新詩先河。自由詩,詩如其名,沒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有旋律,讀起來流暢,朗誦昂揚頓挫,象一條小河流水,有時聲音高,有時聲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變化。
這種詩體,有一句佔一行的,有一句佔幾行的,每行沒有一定音節,每段沒有一定行數,也有整首不分段的,有押韻的,有不押韻的。自由詩派主張“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複雜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詩裡去。”,“消極的不作無病之呻吟,積極的以樂觀主義入詩。”, 他們認為詩的平仄是不重要的,詩的音節全靠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諧。詩的用韻, 有三種自由,一是用現代的韻; 二是平仄互押; 三是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無妨。詩的方法形式, 需要有“具體”的方法規則, 即有“詩”體。這種主張, 在當時差不多成為新詩的創造與批評的金科玉律。
不過自由詩派也注意到,他們試驗新詩的最大的影響是受到外國詩的影響, 採取新式標點和詩的分段分行,也是模仿外國(美、英) 詩,自然音節和詩可無韻的說法,也是受外國“自由詩”的影響, 自由詩章法上太過歐化了, 缺少了中國詩歌的餘香與回味,流行長達六、七年之久。自由詩派的首創元老胡適之後來卻提倡“詩的經驗主義”, 復古詩的創作,那便是以描寫現實生活為主題,而不重想象。這已是近於中國詩的傳統創作,有著古典詩歌的脈絡。
格律詩派: 在格律詩派詩人中,聞一多與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傑出詩人。他們要創格,要發現新格式與新音節。這種詩體大體上是一句佔一行,或一句佔兩行,每一行有一定音節,每一段有一定行數,也有整首詩不分段的。
格律詩的押韻,有的行行壓,有的隔行押,有的交錯著壓,也有換韻的,也有整首押一個韻的。格律詩的建行是每行的頓數節點和諧律動,而且每行的收尾基本上應該是兩個字的詞。無論分行、分段、音節和押韻,都必須統一,有規律。
格律詩講究節的勻稱,句的勻稱, 行的勻稱,段落分明,主張音尺張度,重音昂揚,回味韻腳,如果有變化,也必須在一定的“格”裡進行。
聞一多主張新詩應該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 音樂的美是指音節,繪畫的美是指詞藻,建築的美是指章句。朱自清認為徐志摩“他的詩的音調多近羯鼓鐃鈸,很少提琴洞簫等抑揚纏綿的風趣”。
格律詩派是中國新詩史上活動時間長並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成就的詩派。
格律詩派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格律詩,主張詩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講究文辭修飾,追求煉字煉意,其鮮明的藝術綱領和系統理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程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象徵詩派: 在象徵詩派詩人中李金髮、戴望舒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人。象徵詩派對象徵詩沒有從理論上加以全面系統闡述,創造感傷頹廢的情調是象徵主義詩派的主要特點。
他們主張:1)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人們內心的“另一個世界”才是美的。崇尚主觀唯心主義;2)詩歌應表現自我的“內心夢幻”而不是再現現實;3)用象徵來溝通兩個世界: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是互相感應契合的,可以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微妙的內心世界;4)崇尚朦朧晦澀:“詩是必須有謎。”“詩寫出來原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這就是暗示,即夢幻”。
象徵詩裡的形象既是它們本身,又不僅是它們本身,具有內涵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他們以個人的內心世界為美的最高追求,運用象徵的方法描寫主觀世界,追求“朦朧之美”。
朱自清評論象徵詩派時說: 他們“句法過分歐化”。他們“(李金髮)講究用比喻,但不將那些比喻放在明白的間架裡。他們的詩沒有尋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來卻沒有意思。許多人抱怨看不懂。這就是法國象徵詩人的手法”。“歌詠的是頹廢、陰影、夢幻、仙鄉”。“詩的色彩感是豐富的”。“戴望舒注重整齊的音樂,但不是鏗鏘的而是清輕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感覺,但可以讓人看得懂,也有顏色。”
要多讀書三、詩歌的平仄平仄。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講究並遵守平仄規則是近體詩中最主要的特點。
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
平仄是漢字不同聲調應用於詩詞格律中的名稱。
聲調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平仄的形成和四聲關係極為密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入聲。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自從聲律之學興起,詩人逐漸總結詩歌創作的經驗,於是形成了固定的詩詞格律。
自此以後,聲律越來越嚴,運用平仄的形式也逐漸趨於一致,於是格律詩便形成了。
再以後,詞、曲也都規定了嚴格的平仄格式,平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平仄應用於詩詞,便形成了詩、詞的不同平仄格式。這些格式一經固定下來,便構成了詩律和詞律。
舊體詩詞之所以十分注重平仄,正是因為適當地運用平聲字和仄聲字,可以使詩(詞)句音韻靈活多變,增強詩詞韻律的美感, 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要學習平仄韻律和對仗回到問題解決。由上述可以瞭解:有詩意可以去創作詩歌,選擇好題材,就可以去表達詩意。
創作詩歌就必須選擇體裁,詩歌體裁分類有古體詩、近體詩、新詩三種形式。
愛好古典詩歌的作者可選擇創作古體詩、近體詩;愛好新詩歌的作者可選擇創作自由詩派、格律詩派、象徵詩派現代詩歌。精通平仄、韻律、對仗的作者可以創作近體詩;略通韻律的作者可以創作古體詩和格律詩派詩歌。不通聲律韻律的作者可以創作自由詩派詩歌和象徵詩派詩歌。
-
5 # 聽海風吹過
記得我初學寫詩時,一些前輩希望我寫些格律詩,有一段時間,我很努力去寫格律詩,但得不到同行的欣賞。
不是同一個圈子的人,不會互相欣賞,所以我近幾年很少寫格律詩了。
清朝學者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說》:“律詩只論平仄,終身不得入門。”清順治丙戌科狀元傅以浙七律《早朝詠爐煙次同院韻:“旭日乍融光似篆,曉風欲定霞成絲。”
道光癸未科狀元林召棠七律《早晴》:“客夢無端墜煙水,禽聲正好如笙簫。”
按照現在的觀點“霞成絲”和“如笙簫”都是三平尾,是出律的,但傅以浙和林召棠都是科舉狀元,他們對平仄格律的理解高於一般人的,在沒有格律字的情況下,允許出律的。
杜甫名詩“一覽眾山小”孤平,不合律,“草木歲月晚”全仄,不合律。
一首格律詩,必須要句式,對仗,平仄三者合一才算工整。
我初學格律詩的時候,為了合律,把句子寫得曲折,但同行也不欣賞。
現在,偏向於古風和半律半古,偶爾也寫些現代詩。
寫格律詩不講究曲折美,而是搞小山頭,拿傳統來貶損現代人,這個時候,已經走偏了。
我明白,我不是格律圈裡的人,又迴歸到半自由半古風那條路了,古人提倡“不以詞害意”,寫得曲折的是格律詩,寫得直率的有古風和現代詩,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很重要。
-
6 # 石湖老土
(一)為什麼叫偽命題?把體裁與內容矛盾化,把格律,平仄與詩意,意境對立起來講,難道,格律詩,講平仄的詩比不講平仄的現代詩難道杜甫,王維的格律詩,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比梨花體,烏青體,餘大詩人的睡你詩差嗎?
(二)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難道不知平仄的人才懂詩意嗎?對於一個詩人,連平仄都不知道,那麼對中國古詩詞應該是陌生,無知,敵視。那麼對:詩以言志,無韻不成詩。此詩之法則都不知道,寫出來的是散文,日記,說明文……冠以詩名,能有詩意,韻味嗎?
(三)從詩的發展來看,古體詩不講平仄,唐宋後發展講平仄的格律詩,格律詞,民國後出現白話詩,現代詩。但就當今詩壇來看:古體詩,格律詩,格律詞,現代詩,可以說是百花齊放。難道當今寫格律詩的都是不懂詩意嗎?就如有人說,寫平仄格律詩的都是老幹體一樣可笑。難道,不講平仄的都有詩意嗎?如下身體詩,摸奶詩才叫有詩意嗎?
在詩壇上,我們所見,能寫出合格律的格律詩,雖然不全都是佳品,但與不懂平仄者寫的所謂詩,其中詩意,韻味,兩者比較優劣,輸贏,有目共睹。隨著人民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格律詩詞,這中華民族寶貴文學遺產,必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老樹開新花,是詩壇上燦爛鮮花!
-
7 # 國風1974
大家好,我是國風!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最後的一句是:孔乙己大概的確已經死了!其實孔乙己一直未死,只要道學存在,孔乙己就一直活在這個世間,絕對不會死去!
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林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想最後這一句當真是寫詩作賦之精要。人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寫詩沒有自我,完全不如不寫!詩不是鬆塔,可以靠文字堆成。詩是流雲,可望而不可及,重在其意!有那能耐寫點,沒那能耐,咱就別寫或者少寫,省的寫出來貽笑大方!
-
8 # 茶韻書齋
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從提問的角度來分釋:“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是針對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來提問的,因為古體詩和現代詩對平仄不受限制,就另當別論了。
那麼從格律詩來說,創作中平仄和詩意都一樣重要,如果只有平仄沒有詩意不是好詩。而只有詩意不講究平仄不是格律詩。
所以我們學習創作格律詩首先學會辨別聲調。不弄通聲調就不懂平仄,不懂平仄就不能創作格律詩。古人給我們留下舜的詩話:“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這十二個字。就說明格律詩必須配合聲律才是格律詩。那麼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吋能止?不懂詩意就不單說格律詩了。古詩,近體詩,現代詩,散文詩等等都要講究詩意。詩意就是詩的靈魂,使人留連,耐人咀嚼,使人一唱三嘆,意境清麗就要深入學習,深入生活。這種詩壇怪相就是指格律詩嗎?那就要認真學習才能改變這種怪相。
-
9 # 悅華海音
這個話題容易引爆情緒,我就想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不能心平氣和地思考一下“平仄”與“詩意”的關係呢?
其實,平仄和詩意是綁在一起的,並非衝突與對立的。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才是兩者最和諧完美的存在狀態。
粗略地說,從詩歌理論角度看,詩歌(包括其他文學樣式)由語言層、形象層和情思層構成。
語言層又含韻律、節奏,語義,修辭等層面。平仄屬於韻律層面。
平仄相諧是讓詩歌產生音樂美的一個策略,當然重要。
而與此同時,詩人已經選擇的這些字詞同樣要對形象塑造,對情感發抒起作用才行。
這也就是說,詩歌語言同時要具有雙重作用,既要產生音樂性,又要產生形象性。
如果單單聲韻和諧,而無形象,是徒有其表;
如果只追求形象性,而不在音樂性上下功夫,詩歌也行之不遠。
就象西昆體,音樂性很強,但文學史地位並不高;新樂府詩一味強調寫現實,但在藝術性上挖掘不足,也未能流傳廣泛。
而李白杜甫詩之所以流傳久遠,就是得益於內容與形式高度契合。
所以我認為,任何片面強調一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
10 # 老頭一百歲
詩歌講究的是合仄壓韻。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誰在傳承?在解放前勞動人民根本沒有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幾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不要說讓他們寫詩歌。他們連續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詩歌的傳承當然要靠那些有文化的民族精英。唐詩宋詞之所以有燦爛的l 詩詞文化也是他們力求完美。在吟詩唱詞時必須講究平仄。
我們在看一下現在,建國.已後我們的政府為了復興民族大業。在建國初期就開始了掃盲運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讓每個人都有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今天建國七十週年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是文化強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碩士生博士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已大幅增加。工農大眾都能隨口說出詩歌。
咱們先看看詩歌中的歌.流行歌曲早就衝破了平仄的韻律。不是也很受歡迎?現在我們的工農大眾文化水平提高了。能夠吟詩作詞了。這是社會進步了文化普及了..人們習慣用沒有平仄韻律.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我們應該給於鼓勵。而不應該過分的苛求.如果再爭下去是不是要把滿清的八股文也抬出來?
-
11 # 暢想看盤
只知平仄,不知詩意,這種現象很正常,就如同一個小孩子剛開始拿筆寫漢子,雖然他寫出來的漢字可能不方不正,歪歪扭扭不漂亮,孩子更不知道字的意思,但只要他一筆一劃完整寫出來,不少不多就是一個正確的漢子,反過來一個人龍飛鳳舞,亂寫一通,自以為字寫得很漂亮,結果要不多了胳膊,要不少了大腿,不管你怎麼看都是錯別字!考試的時候是零分,是沒有分數的!詩詞的格律就如同漢字的筆畫,你的詩意境再好,不符合格律就不是詩,這就是有的人為什麼不理解格律詩的原因,你要是寫絕句和律詩,如果你稍稍查閱或者百度一下相關知識就知道,寫這樣的詩是有規則的,而不是隨意的字數相等和對齊,格律其實就是韻律,詩歌之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被無數人喜歡的原因就是它的格律,然後才是詩情畫意。提這樣問題的人,建議你靜下心來,花一點點時間找書看看什麼是替粘,或者找度娘聊聊。
-
12 # 蘊含流火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提法有問題,格律和詩意並不是對立的。我個人認為,詩意包含了幾種美:
境界美。好的詩一定有境界,這裡我不展開說,有興趣的可以看人間詞話。
技巧美。從詩經開始,祖先就賦予了中國詩詞的三種重要表現手法:賦比興。楚辭也用香草美人的方法賦予了象徵技巧,隨著詩詞不斷髮展,對這幾種技巧又不斷延伸,很多好詩妙句就著重於技巧,這裡也不展開。我重點說下下面兩種和格律關係密切的美:
形式美。從詩經的四言開始,發展到漢代五言,七言,絕大多數詩是以對句的形式出現的,即兩句為一對,字數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漢語和漢字的單音節,最適合這樣的表達形式。從漢魏六朝的駢文開始,詩逐漸開始流行對句對仗,對仗本身體現了一種漢字的對稱之美。這在表音文字裡是不可能表達的。現在很多不懂格律的人喜歡寫各種打油詩,隨不和律,起碼能做到字數相同,節奏準確,在此基礎上儘可能去對仗,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認同形式之美,這也是漢字的特點。當然,我寫到這裡還是沒關平仄什麼事,關鍵是最後這一個。
音律美。從小學學習拼音起,我們就知道漢語幾乎每種聲母與韻母的結合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是普通話,有的方言不止四種)。漢語具有聲調,意味著我們僅僅憑藉聲調的轉換,可以直接把話唱成歌,比如把平聲字(陰平,陽平)拉長,仄聲短(上聲,去聲,當然在古代還有入聲,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學習平水韻的理由,這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再用唱的方法把聲音讀出來,我們說話就可以變成唱歌了。漢語這個奇妙的特點很早就被發現了,早在詩經楚辭時代,我們就是用唱歌的方式來表達詩的。詩發展到六朝後,平仄的規律逐漸被詩人發現,因為通過平仄的規律變化,能讓唱出來的詩變成更美妙的歌聲。這就是平仄的來歷。
最後再來說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平仄,一是因為漢語在發展的過程中丟掉了入聲字(讀音短促重音,在吟唱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是因為五四運動後西學東漸,西方朗誦的方式進入中國後,迅速取代傳統吟誦方式(即唱詩,以前沒有這個說法,現在為了區別朗誦才有了這個稱謂,過去就叫讀詩),所以現在大家都不會吟誦,自然不懂平仄的妙處。
結論:平仄與詩意並不是對立的,更是相互關聯。有了平仄,可以更好的表達詩詞,特別是詞,必須嚴格和律。建議大家可以好好學習吟誦的方法,把詩詞唱出來,會唱詩詞的人一定會真正的理解平仄的意義。
-
13 # 阿福228451998
任何詩,都會有詩意,只是立意有高遠與淺俗之分。這與作者水平和創作階段有關。當今社會,讀詩者寥寥,作詩者寂寂,能愛詩作詩就應當鼓勵,千萬別譏諷和打機!如果出題者是高手,你作幾首好詩,詩幾篇詩論,引導引導詩壇吧。
-
14 # 勝似春光722
我推崇漢魏樂府,三曹,陶淵明。這才是中國詩歌的本色。近體律詩出來後,本真的流露被嚴格的格律平仄限制住了,其實是文化人壟斷話語權,漸漸成了一種文字遊戲。只有白居易一直堅持古代的本色傳統。到了宋詞,自由的抒發找到了一個比格律詩更自由的形式,相對近體詩也更具變化,宋詞在古典審美上勝於近體。明清以降,近體和詞都流於形式,陳詞濫調,用典成癖。真正挽救並賦予詩詞以生命力的是主席,開闢了詩詞發展的全新路徑!
-
15 # ysz385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我是一個不懂平仄的人,每每遇到好詩就對不公整,更難有平仄格律。只是對詩意的理解還能說得過去,只好拿自己的水平去對對聯了。因此,肯定出不了精品,玩個興趣而已!
-
16 # 山人李守中
得乎規則,忘乎規則。格律是工具,不是為工具而工具,而是用工具表達情感,用最簡最美最好聽最好讀的語言來表達,使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就達到溝通的效果了。
-
17 # 水的另一岸
古人的平仄是骨頭裡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一寫就容易出溜成順口溜,我們不懂詩詞的音樂屬性,漢語的節奏有特定的規矩,進化到詩詞是把這個特色發揮到了極致,試著從古詩詞裡面去傾聽鐵馬冰河,花開月落吧,紙短言長,我們只能不斷學習體會。
-
18 # 郭永旺
詩意,即詩中的意境。詩的平仄,即詩的表現形式。合律的詩,如果沒有詩意,也就是一首很順口的順口溜,有意境的詩,如果不合律,可稱為古風或現代詩
-
19 # 山而436
平仄是什麼?就是律。韻是什麼?就是腔調。古人寫出詩來不是看,是要念唱。這就有了韻律,這就是拼音的聲母和韻母嘛。很自然的事。自然去雕飾。大家都沒爭議。
爭議出自宋明清三朝。科考興盛,考官為了規範考生文章,定了八股。起式,收尾,平仄,韻角都有明文規定。考生為了考中,必須按律韻寫詩。考題定七言八句的,七律。五言八句的,五律。七言四句的,七絕,五言四句的,五絕。
八股文和平仄,韻角害了三代文人。束得太緊,思想僵化,難有好詩出現。
現代人寫詩,以樂為主。想當詩人掙飯吃的廖廖無幾。有也是一些遺老遺少,餓不死肚皮也奄奄已息。想自娛和與朋友交流的,沒那麼多講究,儘量合體就是了。偏要在自己詩下再貼出平平仄仄來,讓人黨得酸不拉唧的。
意境。有好的意境才起意寫詩。沒有,就不勉強寫一些假愛假愁的東西。愁愛滿紙,沒一句實屁。
-
20 # 老張1800
詩詞是表達自己真實思想的平臺。如果你寫出來的文字不符合上述精神,即使詞藻華麗,也只能說明空洞無物。寫出一些東西,不知道表達什麼,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想要幹什麼,豈不哀哉。平仄格式再出色也是無用。 詩意讓人看出作者的本色,那些無病呻吟的詩詞,就等於廢話連篇,一點價值都沒有。
回覆列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形式,比如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這些都是各個領域的巔峰,後人可以欣賞就夠了。要寫,還是寫適合自己時代的文學形式。當然做為雅興也可以模仿古代詩詞湊趣玩玩。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正宗的還寫現代詩為好。
至於不懂平仄,只重詩意並不是大毛病,詩經不美嗎?但詩三百卻寫的很隨意,只有韻,平仄不講究。還有古樂府詩,古詩十九首等,都很美,都不講究平仄。即使到唐朝,很多詩人用民歌體寫詩,也不講究平仄格律。就是大詩人李白也經常寫古體詩,他的很多著名傳世佳作,也不是近體格律詩。格律詩除非寫的妙手天成,不然為了平仄合轍押韻,強湊詞句,反而會傷害詩意,損害情感抒發,顯得造作。
詩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是為了把情感更好的表達和抒發,而不能為形式而形式,那樣就誤入歧途了。這種重形式而造成的弊端,在文學史上有很多例子,以致讓一種文學衰落,比如漢賦,比如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