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喜歡笑呵呵
-
2 # 李蘭頌
先說前一問問得怪,答題也彆扭。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經典照片的攝影機位;壞人看壞人,只能問壞人一一好人怎麼答?!
周揚長子周艾若尋父抗日誤當國軍,輾轉到解放區;再後很多年父子看電視劇見國軍鏡頭,父親笑話兒子誤當國軍的尷尬。
再說後一問問得好,答題也寬泛。歷史人物大多由文字記載而成,人物傳記不比回憶錄,而當時當地的日記信札又更可靠。
歷史人物均入方誌。讀童銀舫編著《慈溪歷代名人影象集》,公元前39年至1837年曆史人物皆畫像,之後才有照相留影。
自幼遠離父母難得一見,心目中家嚴像田方、家慈像黃宗英,在電影故事片《英雄兒女》、印照片的《大眾電影》中找。
將文字或文學的歷史人物轉換攝製成為影視作品中人,紀錄片幾乎不可能,劇情片只能依賴編導演服化道,反差大屬正常。
讀美籍華裔作家於梨華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就知道第一人稱的重要;而小仲馬的《茶花女》全是“我”字使日記發酵。
去臺灣高雄夜訪誠品書店選購幾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書,他反對作者萬能,說之所以獲獎,只在於你我他全主語。
曹聚仁《李又燃先生的文體》:“脫開中國古代散文的羈絆,純然用歐洲大陸作風來寫作,李又燃先生可算是最成功的一個。”
曹聚仁首肯和力薦的寫作方法就是,像搭建房子一樣地寫散文,強調多元化、多視角、多人稱、多維度,作者不宜多寫我。
圖書出版平泛不真表現在著作人的選擇性記憶與失憶一一全集不全者眾,選集複選集者惰,以這樣的歷史人物拍片則戲說。
這個都是那些編劇不尊重歷史造成的,因為一部電視劇或者小說必須要將編的符合觀眾的心理,要劇情演繹的精彩,根據劇情需要進行歷史人物更改,不過個人覺得這不可取,因為這樣會讓觀眾對歷史進行誤解,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常勝將軍趙雲,明明歷史上是一位文臣,小說愣是給改成一生沒有打過敗仗的常勝將軍趙雲,現在很多人一提到趙雲腦海中都浮現出百戰百勝的白袍將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