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人文通史
-
2 # 西府趙王爺
關於南朝地盤的縮小,關鍵點在於侯景之亂。
而在那個時代,南方的開發程度有限,無論人口數量還是社會發展程度,都無法和擁有中原的北方相提並論。雖然當時北方經歷了五胡亂華,胡人肆虐之後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漢人十不存一。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亂世之後的中原,其體量仍然不是南方可以相比的,這從東晉時期、桓溫、劉裕等人的數次北伐失敗就能看得出來。
總而言之,北朝有著中原的先天優勢,這是其能夠壓制南朝的基礎。
但是話說回來,畢竟是兩朝對立,南朝多少還是有些家底。在南北朝前期,南朝和北朝的差距並不大。
而在蕭齊和蕭樑時期,雖然其軍事上不如當年劉宋那麼強。但是由於北魏分裂,東西兩魏互相攻伐,南北朝開始進入到了一個三足鼎立時代。所以其疆域比之劉宋,相差並不大。甚至於在蕭樑國力強盛時,還能趁著北方大亂,河北起義,攻下洛陽。
但是到了陳朝,南朝的統治範圍大幅度縮小,從淮河關中一線,突然收縮到了長江。較之前朝,領土幾乎是丟了一半。
公元六世紀中葉,南北朝進入到一個比較穩定的時期,此時北方的北魏在權臣宇文泰和高歡的內鬥下,已經發生了分裂,分別是東魏和西魏。高家把持的東魏佔據中原,實力強大。而宇文氏領銜的西魏集團,雖土地貧瘠,但卻民風彪悍,遺留著當初北魏和柔然對戰時的尚武之風。而南方的蕭樑,乘著北方內鬥的契機,在梁武帝的治下,國力強大。
像這種三足鼎立之勢,其實是比較難以打破的。相比於三國時代,吳蜀聯合抗魏的局面,此時的東魏、西魏以及蕭樑三國,則是互相忌憚,實力更加平均,局面也更加穩固。要想打破這個局面,就需要一個攪局者。
而侯景便是這個攪局者。
但是,此人是一個不安分的主,當初高歡在世時,他懾於其威望,尚且還算安分。但是高歡去世之後,侯景便再無顧忌。他想要割據河南,自立為王。
“王(高歡)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
但是侯景此舉早就在高歡的意料之中,其在臨終前就囑咐過長子高澄,留心侯景。再加上侯景在東魏朝中威望並不高,想要憑藉其一己之力,對抗東魏實在有些吃力。
於是侯景聯合西魏的宇文泰,想要藉助宇文泰的力量來顛覆東魏。但當時的西魏國力有限,而且宇文泰正在忙著整頓內部,打造所謂的關隴集團,無暇他顧。同時,對於這種反覆無常的人,實在提不起太多興趣,所以並沒有第一時間出兵幫忙,只是名義上授予了侯景一些官職,給予了精神上的支援。
於是乎,走頭無路的侯景選擇了歸順當時的蕭樑。眾所周知,南朝本就是中原移民所建,歷朝歷代都想著北伐中原,收復故國。尤其是像梁武帝這樣早年長期坐鎮北方,和鮮卑人有著血海深仇的雄主。
“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豈宜膠柱!”
於是乎,梁武帝欣然接納了侯景,並派兵相助。但當時的東魏,實力冠絕三國,再加上高歡有遺策,高澄也不平庸,對於侯景的叛亂早有準備。所以,侯景在河南並沒有抵擋住東魏大軍。最終丟掉了所有土地,帶著殘兵,灰溜溜的逃到了蕭樑境內。
而這對於梁武帝來說,無疑是引狼入室,噩夢的開始。
由於河南地失,侯景失去了對於梁武帝的最大價值。彼時,東魏為了剷除侯景這個叛徒,主動和梁武帝交好,欲用南樑宗室子弟蕭淵明作為人質,交換侯景。蕭淵明是梁武帝親侄,早年身陷東魏,梁武帝一直都想救他回來,這一次無疑是個機會。所以,用侯景換蕭淵明,已經開始在計劃中。
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侯景本身就是一個猜疑心極重的人,再加上他投靠梁武帝,也僅僅只是為了藉助樑國的力量來對抗東魏而已。他所作的一切,無非利益兩個字。而此時的形勢顯然不利於他,侯景不想坐以待斃,於是選擇了先下手為強,準備再度造反。
公元548年,侯景於壽陽起兵,拉開了侯景之亂的序幕。誰能想到,侯景起兵時僅僅8000人的兵力,卻能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就幾乎橫掃了整個南樑。侯景於八月起兵,十月便成功渡江,並攻破都城建康。雖然梁武帝依然拒守著建康宮城,但已經時甕中之鱉,在個諸侯爾虞我詐,救援不力的情況下。建康宮城也被攻破,梁武帝北活活餓死在了皇宮,為自己曾經的錯誤選擇付出了代價。
不過,侯景之亂雖平,但留下的傷疤卻無法癒合。侯景此人性格暴戾,再加上其叛亂根基不穩,需要快速的擴充軍力。所以其一直以來都是在通過掠奪的方式來增強實力,並通過高壓和苛政來實現對佔領地區的統治。曾經富庶的江左吳地,在經過侯景叛軍的踐踏之後,已經時一片狼藉。
侯景之亂期間,南樑忙於平定內亂,進而忽視了邊防。北方的兩個鮮卑王朝便趁機開始大快朵頤。尤其是西魏的宇文泰,乘機攻下巴蜀和隴右。並且在蕭繹稱帝后,又派於謹、楊忠、宇文護於江陵攻滅南樑,大殺江陵百姓,扶植後梁傀儡政權,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充套件了一倍。
由此,曾經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西魏,實力反超南朝,坐擁關中、巴蜀之地的關隴集團,有了和河北高氏集團對抗的資本。
南樑滅亡後,蕭繹手下大將陳霸先,堪稱內亂,收拾殘局,建立了陳朝。而此時的陳朝已經失去長江上游的巴蜀,江漢地區。而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也被東魏乘機蠶食殆盡。陳國僅僅靠著江東一隅之地苟延殘喘,成為了三國中國力最為弱小的一方勢力。
事實上,原本梁武帝是有機會阻止這場叛亂的,因為侯景當時是寄人籬下,一切的錢糧補給都得仰仗梁武帝。可是,就在侯景大肆擴軍屯糧的時候,梁武帝卻視若無睹,甚至於為了安撫侯景,還不停的加大量的供給侯景物資,進一步幫敵人擴張了實力。有人勸阻時,他還非常自信的說道:
“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以此事勢,安能反乎?”
-
3 # 李厚何
劉宋武帝劉裕在東晉末年通過北伐,消滅了位於山東一帶的鮮卑族政權南燕,和位於關中的羌族政權後秦,加上淝水之戰後謝玄等收復的河南等地,南朝版圖達到全盛。
但劉裕北伐的目的是為自己稱帝積攢人氣,攻破長安後立即匆匆南下去做皇帝,導致關中被匈奴赫連氏很快佔領,河南、山東黃河以北的地盤也大多喪失給北魏。劉裕死後,繼位的宋文帝輕率發動“元嘉北伐”,結果慘敗,雖然最終擊退了北魏的南侵,但又丟失了原屬於青州、兗州、徐州、豫州等,黃淮之間的許多地方。
但太建九年(公元577年),陳想趁北周進攻北齊之際收復北齊佔領的淮北,結果北周滅北齊後趁機南下,擊敗陳軍,又奪去了陳的淮南,自此陳和北周-隋隔江對峙的局面,一直維持到公元589年隋軍渡江,南朝滅亡。
由此可見,南朝地盤的縮小是一個緩慢演變的過程,最大的地盤損失,來自劉宋和南樑的幾次重大失誤和內訌,而陳如果從建國算起,它的地盤實際上是擴大了的。
-
4 # Mer86
公元547年初,東魏權臣高歡去世。高歡臨終之時,囑咐兒子高澄,務必要盯住居心叵測的侯景,說這個人有用,但不好用。如果鎮不住他了,不要猶豫,直接殺掉!
事後不出高歡所料,他屍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亂,並打算聯合西魏的宇文泰,一起滅了東魏。
不過東、西魏原本就是一家,大家之前同屬北魏,都是熟人,宇文泰很清楚侯景是個什麼貨色。所以他就沒搭理侯景。
另一方面,高澄有高歡的臨終叮囑,對侯景早有防備。因而侯景剛一叛亂,高澄便調集大軍圍剿。所以侯景的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高澄鎮壓了下去。侯景兵敗之下,只好倉皇南逃,投奔了南樑。(宇文泰不要他)
之後沒多久,高澄欲趕盡殺絕,便派人找梁武帝談判,表示只要梁武帝交出侯景,他就休兵和解。侯景聽說了這件事,害怕被引渡回國受死,便小人本性再次發作,於公元548年發動叛亂,囚禁了梁武帝,並將其活活餓死。
其後,侯景又先後扶持了三個傀儡皇帝,把江南狠狠禍害了一把。
侯景叛亂時,南樑蕭氏一族在江南統治了近五十年,藩王遍地,根基穩固。按理說,侯景這種外來戶叛亂,很快就能壓下去。
但此時的南樑,卻一塌糊塗。
一方面,南軍常年不打仗,戰鬥力退化,根本打不過侯景叛軍。以致區區幾萬叛軍只用一年時間,便佔領了江東吳地。
另一方面,南樑諸王此時也是勾心鬥角,他們都不想勤王,不但不攻出兵收復江東,反而自相殘殺。比如梁武帝的第七子蕭繹就殺了他的侄子蕭譽,逼的另一個侄子蕭詧流亡西魏。這為後來北周蠶食南樑的領土,埋下了禍根。
此外,蕭綸、蕭範等諸侯王也相互攻擊,使得本來就偏弱的南樑軍隊,內耗愈發嚴重。
這種內耗整整持續了一年多時間,一直到侯景主動攻打蕭繹才結束。
公元550年,侯景見蕭氏內訌不止,便令人逆江西進,攻打荊州,擴大地盤。此前一直在內訌的蕭繹見侯景主動殺來,便指揮部將迎戰。
結果這一戰下來,蕭繹的部隊被侯景打得全軍覆沒,樑軍戰鬥力之虛弱,再次顯現的一覽無遺。
當時北齊(侯景之亂時,高氏篡位,東魏滅亡,北齊建立)皇帝高洋(高澄弟弟)在見到樑軍的戰鬥力虛弱後,蠢蠢欲動,他覺得南軍如果只是這麼個水平,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蕭繹見情況不妙,調整部署,以王僧辯為大都督,統率諸軍征討侯景,進至岳陽。同時令胡僧祐、陸法等人出兵,協助王僧辯。
王僧辯這個人有點本事,他抵達前線後,審時度勢,意識到侯景兵峰太盛,自己不能與其硬拼,於是他就採取了守勢。後又轉守為攻,一舉擊敗了侯景。
蕭繹見王僧辯大勝,便下令反擊,此時嶺南的陳霸先也加入戰局。王、陳二人聯手,打得侯景節節敗退,陸續收復了很多失地。
不過就在蕭繹的軍隊旗開得勝之時,他的後方出了問題。
當時被他打跑的侄子蕭詧歸降西魏,屢勸宇文泰攻打南樑,宇文泰考慮再三後,讓蕭詧屯兵襄陽以北,趁機而動。蕭繹聽說後,勃然大怒。他為了回擊蕭詧,便派人去罵宇文泰,罵他不該管樑朝的家事。結果就因為這件事,蕭繹和宇文泰的關係鬧得更僵。
同時,蕭繹的八弟蕭紀在益州自立,他見到蕭繹儼然一副做大之勢,就也想東進,趁機分一杯羹。蕭繹當然不想跟他平分天下,就果斷拒絕了。結果兩兄弟自此鬧掰。
不久後,侯景兵敗被殺,蕭繹讓王僧辯殺了侯景立的傀儡皇帝,並同時於江陵稱帝,是為樑世祖。
蕭紀見自己七哥稱帝,他也不含糊,立即也在益州稱帝。然後,兄弟兩人就關於誰才是正統皇帝的問題,大打出手。
當時蕭繹的兵都在揚州,打不過蕭紀,所以他就遣使求和,請蕭紀退兵。但蕭紀此時贏面很大,當然是不準了,他堅持了要滅了蕭繹。於是蕭繹就也當了可恥的帶路黨,求宇文泰出兵協助自己。
西魏軍攻陷益州後,蕭繹突然覺醒,意識到自己引魏軍入蜀是引狼入室。但是他又沒有好辦法讓宇文泰吐出侵佔的樑土。然後,他就是如白痴一般的寫信給宇文泰,把宇文泰又罵了一頓,勒令他按照舊圖,歸還益州。
宇文泰前番已經被蕭繹罵了一次,這次又被罵了一頓,脾氣瞬間就暴躁了。於是,他遂即便命令自己侄子宇文護、常山公於謹以及大將軍楊忠(楊堅的父親),領兵五萬進攻江陵,把蕭繹打得全軍覆沒,並將他活捉。
聽說蕭繹兵敗被俘,南樑頭號帶路黨蕭詧高興壞了,他以“樑奸”的身份入魏營,並親手用土袋悶死了自己的七叔蕭繹。
其後,宇文泰封蕭詧為帝,年號大定。打算以他為傀儡扼守荊州。進則可吞併江南,退亦可替自己擋住揚州之兵。
當時南樑內部還是有明白人的,比如蕭詧的部將尹德毅就看穿了宇文泰的心思,偷偷的跟蕭詧說:西魏狼子野心,我們現在可以趁魏軍精銳盡在,設下鴻門宴,埋伏武士殺死於謹、楊忠等人,再分頭命令果決勇敢的人奇襲魏軍營壘,全殲魏軍。然後我們再撫慰江陵百姓,任命文武百官,以救命之恩獲得百姓支援,不讓祖宗的基業被魏軍奪了去。
然而當時蕭詧卻莫名其妙的昏了頭,他對尹德毅說:你的這條計策很好,可是魏人待我十分寬厚,我不能違背道德。並且倉促之間依計而行,我覺得也不會成功。
說完,蕭詧就拒絕了尹德毅。
結果西魏軍在事後果然如尹德毅所言,把除了江陵附近八百里之地以外,大半個益州和荊州在長江以北的地盤,全部併入西魏。並且西魏軍把留給蕭詧的地盤也劫掠一空,最終只給蕭詧留了一個殘破不堪的國土。
事後,蕭詧追悔莫及,他見屋宇殘破,戰亂不息,為自己威略不振而感到羞恥,心中常懷憂憤。但此時他再怎麼後悔,也無法挽救了。因為他已經沒有能力反擊了。
就在荊、益兩州淪陷的同時,滅了侯景的陳霸先和王僧辯也在內鬥。
當時北齊大軍南下,一度渡過長江,王僧辯認為舊主蕭繹已死,北齊軍又勢大,於是他就想投降。但陳霸先不想投降,陳霸先苦勸王僧辯無果後,便起兵誅殺了王僧辯,輔佐蕭繹的兒子蕭方智為帝,死守南樑基業。
此時的陳霸先很想有一番作為,但經過侯景之亂後的江南,已是殘破不堪,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承受不起收復失地的巨大開銷。
再加上陳霸先當時年紀也大了,自己也對收復失地喪失了信心。於是之後不久,陳霸先在部將的勸說下,於公元557年逼蕭方智禪位,他代樑稱帝,建立了陳朝。
陳霸先稱帝后,蕭詧建立的傀儡小王朝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什麼價值呢?一是前面提到的扼守荊州的戰略價值,二就是標示“正統”的價值。
在蕭詧看來,他是梁武帝之孫,是南朝的正統皇帝之後。而陳霸先只是個亂臣賊子,陳朝是個篡樑自立的偽政權。他和陳霸先雖然實力不對等,但名分是對等的。(相互都可以罵對方是偽政權)
北周(當時西魏已被北周取代)正是看到了蕭詧的這一存在價值。因而北周明帝宇文毓就出面給蕭詧站臺,替他撐腰,揚言如果陳朝敢打後梁,他就出兵打南陳。
面對北周干涉自己的“內政問題”,陳霸先肯定是不鳥他們的。以他的脾氣,滅掉蕭詧的後梁偽政權,統一江南,這是他必須要完成的善後工作。否則僅憑江東一隅之地,自己無法與北朝對抗。
眼見陳霸先已死,蕭氏帶路黨集體歡呼。這幫人聯合北齊與北周,水陸並進,一起殺向南陳。西線的陳軍頂不住,便主動陸續放棄了雲貴等地,東線是南陳立國之本,不能放棄,剛繼位的陳文帝陳蒨便集中全力,兩線出擊,先封鎖了長江險隘,阻止北周軍順江東進,後又擊退帶路黨和北齊聯軍,成功地捍衛了疆界,也終於使南陳的國勢得以落定。
此後的幾年,陳蒨勵精圖治,安撫民生,南陳的綜合國力嗖嗖上揚。但是北齊和北周的基礎比南陳強太多了,無論南陳如何休養生息,南陳與北周和北齊的國力差距也沒有縮小,反而是越來越大。
但轉眼之間,北周軍消滅北齊後,北周武帝宇文邕連戰馬都沒有下,就馬不停蹄地揮師南下,猛攻淮南的南陳軍。縱然南陳軍奮起抵抗,但最終還是全軍覆沒,連主帥都做了俘虜,剛剛收復的淮南,就又淪陷了。
這次慘敗後,南陳內部對自身實力與北周的差距有了清醒認識,對收復失地也徹底喪失了資訊。再加上不久後登基的陳後主陳叔寶又是個混不吝皇帝,對收復失地沒有任何興趣。因而自此之後,南陳不僅沒有了任何收復失地的幾乎,其滅亡也就進入了倒計時。
-
5 # 青風徐來
南齊和南樑也以淮河與北朝拉鋸 南樑末年,自覺南朝第一帝的梁武帝納東魏叛將侯景入朝,企圖藉助侯景問鼎中原。的侯景之亂造成的。但侯景狼子野心,由於不滿南方士族的排擠以及梁武帝親近東魏的外交方略竟然在起兵叛亂併成功攻入南樑都城建康,活活餓死了梁武帝。
雖然在南樑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後梁宗室後出兵平息了侯景之亂,但是北方的東魏和西魏趁著南方大亂,火中取粟,趁火打劫,大肆揩油侵吞了大量南朝的國土。尤其是西魏在老奸巨猾的宇文泰的策劃下一舉奪得南朝巴蜀及荊襄之地,極大的削弱了南朝的國力。 宇文泰先是利用被蕭繹排擠的梁武帝之孫蕭詧稱臣西魏將勢力挺進漢水流域,後來蕭繹當上皇帝后,他的弟弟武陵王蕭紀也在巴蜀稱帝。糊塗的蕭繹引狼入室盡然請求宇文泰出兵伐蜀,於是巴蜀之地盡歸敵手。後來西魏一鼓作氣攻破江陵滅掉了蕭繹,將疆域擴充了一倍。
雖南朝陳霸先成功擊退北朝進攻,但重新掃平江東建立陳朝時,南陳的疆域已經是大不如前,天下一統的趨勢變得不可避免。後宋滅陳,天下一統。
-
6 # 地圖帝
南北朝南朝有四個朝代,分別是劉裕建立的宋(420-479年)、蕭道成建立的齊(479-502年)、蕭衍建立的樑(502-557年)、陳霸先建立的陳(557-589年)。
如果以地盤論,劉宋的面積是最大的。公元410年,劉裕北伐滅掉南燕,拿下今山東省黃河以東地區。公元417年,劉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滅掉了後秦,拿下今河南省、今陝西省關中等地。雖然不久後,赫連勃勃利用劉裕撤軍的混亂時機,攻下關中,劉宋依然是南四朝中面積最大的。
宋明帝劉彧在位時,因國內動盪,北魏趁機佔領劉宋在淮河以北的絕大多數地盤。接下來,劉宋與北魏基本上是以淮河、秦嶺為界。
蕭道成代宋時,南齊與北魏的邊界沒有出現大的波動。由於北魏孝文帝元巨集遷都洛陽,需要拿下南陽來充當洛陽門戶,南陽遂為魏所得。齊末樑初,南朝形勢大亂時,北魏又趁機奪得東線的淮南部分地區,包括壽春、合肥等軍事重鎮,西線拿下漢中。
等到北魏分裂成東魏(由高歡實際控制)與西魏(由宇文泰實際控制)時,梁武帝蕭衍又開始進行戰略反攻。樑大同元年(公元546年),樑朝早就收復淮南地區,在東線,樑朝的疆域北過淮河,已殺到重鎮徐州城下。樑與東魏、西魏的邊界,基本上就以徐州南這條邊界向西延伸,漢中也被樑朝收復。西魏國都長安,就是樑人的眼皮子底子,讓一代梟雄宇文泰成天提心吊膽。宇文泰曾獻好馬兩千匹,結好收復漢中的樑朝名將蘭欽。無他,只求蘭將軍別學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就謝天謝地了。
二十多年後,也就是陳宣帝太建四年(公元572年),陳朝的地圖與樑朝相比,簡直就是換了人間。樑朝的疆域到了陳朝手上,丟掉了一半還多。陳朝的地盤,和三國東吳的地盤差不多,甚至還不如東吳。至少東吳還控制著長江北岸的的狹長地區,而陳朝呢,長江北岸就已是北齊的地界了。陳朝國都南京,距離北齊僅一江之隔。
是誰讓南朝疆域在二十多年間有如此翻天覆地變化的呢?這口鍋,甩不到陳武帝陳霸先頭上。恰相反,如果沒有陳霸先力挽狂瀾,南朝早就被北朝滅掉了,江東半壁也沒了。
這口鍋,非要由在位長達48年的梁武帝蕭衍來背不可。
蕭衍是個半吊子明主,前半輩子英明神武,後半輩子稀裡糊塗。這位同泰寺的冠達法師(蕭衍信佛,經常去同泰寺舍身為奴),在他84歲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老和尚夢到了北方的官員都奉表來降,大梁朝統一天下。老和尚剛做完夢,北方東魏的大將侯景就過江來降,蕭衍大喜,以為侯景是他的“應夢賢臣”。實際上,侯景就是個災星,過江南下給老和尚送終的。
隨後爆發的侯景之亂,其破壞力不遜於二百年多年後的安史之亂。自東晉南渡以來,南朝(含東晉)二百多年的錦繡繁華,被可怕的侯景之亂燒成一堆亂灰。一陣陰風過後,繁華被吹得無影無蹤,老皇帝也餓死臺城,死前長嘆: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何恨!
老郭說過:船沉了,對船上的人來說災難,但對船上水箱裡的魚蝦來說,不是生命的奇蹟嗎?南朝爆發罕見的大亂,北方的兩雄——西魏宇文泰、北齊(公元550年取代東魏)高洋笑得合不攏嘴,他們發財的機會來了。
先說北齊。其實都不用北齊出兵,南朝將領就開始陸續向北齊投降。樑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正月,樑朝宗室、北徐州刺史蕭正表就把自己的守地獻給了北齊(當時還稱東魏,下同)。北徐州(治鍾離郡)在哪呢?就是現在的安徽省鳳陽縣,朱元璋的家鄉。隨後,守壽陽(安徽壽縣)的樑將王顯貴獻壽陽給北齊。
位於淮河南岸的重鎮壽陽與鍾離入北齊,北齊打開了南下的大門,淮河已無險可守。然後,樑朝在北方的守將紛紛降北齊,沒用幾年,樑朝在長江北岸的大部分地盤都入北齊。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553年),北齊在合肥操練水軍,準備過江進攻南朝國都,一舉拿下江南。如果不是陳霸先以死相拼,南朝不會撐到589年,也就沒有風流陳後主那首亂七八糟的《後庭花》了。
再說西魏。樑朝內亂,蕭氏兄弟反目成仇,梁元帝蕭繹滅侯景後,定都於江陵。他有兩個仇人:割據雍州(襄陽附近)侄子蕭譽、蕭詧兄弟(昭明太子蕭統之子),割據四川的九弟蕭紀。蕭詧和七叔蕭繹有不共戴天之仇,為了報仇,蕭詧引狼入室,求西魏宇文泰出兵,甚至還以世子為人質。宇文泰當然願意,派大將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南下支援蕭詧。
公元553年,宇文泰接受外甥尉遲迥的建議,趁蕭紀東下找蕭繹打架之際,南下伐蜀。尉遲迥率西魏兵入蜀,幾乎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拿下成都。蜀地被西魏吞併,讓西魏從原來的三國最弱,變成了三國最強。
這還沒有結束。樑承聖三年(公元554年)十月,宇文泰派於謹等人,率軍大舉進攻樑朝的國都江陵。至於地理不熟?沒關係,有蕭詧這個帶路boy。只要能殺掉七叔蕭繹,蕭詧是不在乎認“賊”作父的。不久後,江陵城破,蕭繹被蕭詧殺死。宇文泰也確實“對得起”蕭詧,只是把江陵城附近三百地給了蕭詧,讓他當個傀儡小樑主,蕭詧以前的根據地襄陽,被宇文泰無情奪去。
到了此時,三國的疆域基本上已經成形,只是北周取代西魏,南陳取代殘樑。南陳,也就成了南四朝疆域最小的一個。
-
7 # 大白白野
南北朝時宋齊樑地域大,陳朝變少是有原因的。從歷史發展來看,古代中國北方戰鬥力強於南方,一般來說北方士兵強壯,騎兵多,尤其西北軍隊能打仗,燕趙之士也善戰,東北完全加入中原王朝是清代,東北人號稱東北虎,也是能打仗的。長江以南民風缺少強悍之氣,相對來說不善戰,從中國統一戰爭來看,基本是北方進攻南方,統一全國,僅明朝出外,是由南往北,朱元璋北伐是元朝,元朝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族人少,分四等人政策不得人心,因此徐達常遇春等帶兵趕走北元。1926年至1928年,國民黨在共產黨幫助下進行北伐,白崇禧帶兵打到山海關,張學良易旗,全國形式上統一,但是古代戰爭和近現代戰爭情況不同。宋齊樑陳都定都現在南京,南京曾叫建康等,六朝古都,之前東晉打敗前秦符堅後擴大了地盤,謝玄劉牢之帶領北府兵以淮河流域為主,這一帶被北方少數侵佔破壞過,當地人痛恨北方胡人,因此淮河流域組織軍隊戰鬥力較強,劉裕也曾是北府軍將領,東晉和宋的桓溫劉裕都組織過北伐,取得一定戰果,辛棄疾在詩詞裡曾讚揚劉裕氣吞萬里如虎,劉裕死後,他兒子宋文帝劉義隆組織北伐但失敗了,南朝王鎮惡死了,檀道濟被殺,當時缺少良將,蕭氏建立的齊樑兩朝出現過韋睿和陳慶之傑出軍事人材,和北朝對陣取得過耀眼成績,但總體軍事力量來看還是北強南弱,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相對南朝宋齊樑陳軍事方面還是有優勢的,北方區域一國分成兩國,但也沒有出現南朝北伐現象,蕭衍建立樑朝,蕭衍在古代帝王壽命較長,85歲去世,最長壽的乾隆帝活89歲,蕭衍半生英明,半生糊塗,歲數大了,昄依佛門,最要命是接受東魏叛將侯景,侯景是羯族人,稱號宇宙大將軍,早期曾在懷柔鎮做事,北魏邊鎮六鎮出人材,宇文泰家族,李淵家族,高歡家族等許多顯赫家族都出自六鎮,侯景強悍,桀傲不訓,連能人高歡都有些忌憚他,蕭衍卻收留侯景,結果引狼入室,發生了侯景之亂,也叫太清之亂,後果是江南門閥世家被屠戮,蕭衍也被活活餓死,,江南經濟遭到巨大破壞,侯景叛亂被鎮壓,侯景被殺,但樑朝經此劫難,元氣大傷,國土面積喪失不少,連天府之國蜀地也被北周尉遲炯攻佔。消滅侯景的兩大主力陳霸先和王憎辯後來不合,陳殺了王還奪了權,建立陳朝,經歷四帝,三十二年,陳朝被北方隋朝所滅。陳朝是在動亂廢墟基礎上建立的,而同時北周在不斷強大,北周消滅了北齊,但北周皇帝去世,新繼位皇帝年齡小,北周外戚權臣楊堅奪權建立隋朝,隋朝消滅了陳朝,統一了全國。隨著北周和隋朝強大,對陳朝的蠶食,造成陳朝面積不斷縮小,直致被隋朝消滅。
-
8 # 卷舒風雲潤天地
既然南朝四朝疆域都是以東晉為基礎,為什麼宋齊樑比陳大不少呢?
歷史何其相似,又是皇帝猜忌權臣,蕭齊的東昏侯蕭寶卷廢六輔臣登基,忌憚蕭衍,為除掉他,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成,而蕭衍早就伐竹沉木做好準備,攻入建康,在蕭寶融禪讓下建立了蕭樑。這次更替和北朝關係也不大。
接下來的樑陳交替依然是禪讓,但有很大不同。梁武帝蕭衍前期因政治原因開始崇尚佛教,後期因子孫不肖愈發的信佛,四次捨身同泰寺,都由群臣重金贖回。在接受了東魏大將侯景的投誠後,又因侄兒蕭淵明被俘,蕭衍想用侯景換回蕭淵明,侯景之亂爆發,蕭衍餓死臺城,南朝一片混亂,北朝北齊趁機進兵,立蕭淵明為傀儡。
宋齊更替、齊樑更替和北朝關係不大,樑陳更替就和北朝有巨大關係了,這也是陳的疆域遠小於宋齊樑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宗教的間接介入起了一定作用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人民生活困苦,佛教成了最好的寄託,大量平民成了僧侶,這就使國家減少了很多勞動力和兵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舉世聞名,也沒能止住人民對佛教的信仰。
承接自東晉的南朝,因為世家大族大量南渡,不斷開發江南,本是富庶的國家,再加上幾代開國皇帝都是名將,國富兵不弱,北朝討不到太多便宜。因過度崇佛,國力軍力大量耗損,南朝再不似劉裕、蕭道成、蕭衍早期那樣了,以侯景之亂為開端的南朝變亂讓北齊、西魏輕易的得到了樑的大片國土。當然,這不怪佛教,要怪只能怪梁武帝自己。
再次,名將早逝也是陳疆土小的一個間接原因侯景之亂前十年,樑朝名將陳慶之逝世。這位不善弓馬的文弱名將戰績非凡,侯景都是他的手下敗將。試想,如果他還在,侯景恐怕亂不起來,南朝蕭樑可能延續的年頭更長些,疆土也沒那麼容易落入敵手,急劇縮小。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只有事後的惋惜。
綜上所述,我認為南朝宋齊樑地盤大,到了陳朝變得很小的原因是梁武帝過度崇佛耗損國力軍力,讓北朝有可趁之機,深度介入了樑陳更替,陳霸先不像劉裕、蕭道成、蕭衍那樣是主動篡位,有很大程度的時勢所逼,國破之時接手,只能保住多少是多少,所以國土遠小於之前的宋齊樑。
-
9 # 傅斯鴻
陳朝的疆域之所以變得很小,這個鍋其實應該是樑朝來背才對。因為導致北周敢於大舉入侵南朝的事件,正是發生在梁武帝後期的侯景之亂。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混亂的時代。先是五胡亂華建立了十六國,而晉朝衣冠南渡後在建康成立了東晉政權。北方的十六國打來打去最終為北魏一統黃河流域。而南方的東晉政權則被權臣劉裕所取代,建立了劉宋王朝。當然,劉裕是一員猛將,滅南燕,滅後秦,收復了山東河南以及陝西大片領土。
可是好景不長,劉裕在位的時間僅一年半,陝西就被赫連勃勃佔領,河南山東也被北魏佔據。劉宋的國境線迅速退回到秦嶺淮河一線。蕭道成取代劉宋時,國境線並未發生大的改變。等到蕭衍取代齊朝建立樑朝時,正趕上北魏政權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蕭衍趁機進佔了徐州一帶。
然而,梁武帝蕭衍這個人前期還算勵精圖治,到了後期則一心向佛,三次捨身同泰寺,耗盡了樑朝國庫不說,人也越看越昏聵,還真當起了菩薩,接受了北朝叛將侯景的投降,最終導致了侯景作亂,將83歲的梁武帝餓死建康臺城,南朝大亂。後來,梁武帝的兒子蕭繹平定叛亂,於江陵登基,是為梁元帝。
此時,西魏權臣宇文泰去世,其侄子宇文護逼迫魏帝禪讓,立宇文泰三子宇文覺為帝,改國號為北周。宇文護又趁樑朝大亂之際率兵佔領巴蜀,接著又攻陷江陵城殺了梁元帝,樑朝再次大亂。後來,樑朝權臣王僧辯和陳霸先收復建康,在此重建樑朝,南朝自此失去了巴蜀及荊州一帶。
隨後,陳霸先與王僧辯之間出現內訌,勝利者陳霸先則取代了樑朝建立陳朝。而蕭樑的後裔蕭巋則在北周的扶持下於江陵建立了後梁政權。這就導致陳朝的疆域既沒有巴蜀以及雲貴也沒有江漢地區,僅剩下江浙湘贛兩廣及福建。
-
10 # 歷史淘沙
南朝的宋、齊和樑面積相對很大,是因為三朝之間都是通過和平禪讓得來的,而且每一個開國皇帝都很有能力,所以南朝的土地面積大體相差無幾,但是到了陳朝建立就不一樣了。
梁武帝時期,南朝接二連三犯下錯誤,導致危機加重。先是梁武帝不聽群臣勸解,收下了北朝的侯景;接著又因為後悔想拿侯景跟北朝交換戰俘,侯景得知後造反;侯景造反之後,不聽將領進言加強建康防守。結果建康被圍,南樑的一班武將都作壁上觀,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南樑亂成一鍋粥。
痛失四川好不容易梁元帝滅了侯景,但是梁元帝非要在江陵稱帝,而不去建康。這個梁元帝真是目光短淺,放著建康城的天險不要,非要在江陵。結果在收復益州的時候,引狼入室邀請西魏一起出兵益州,益州被西魏佔領,南朝丟失四川。
後來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南朝的疆土只剩下長江以南和江陵以東的地區了。
回覆列表
這不怪陳朝,而應該怪一個改變了歷史的人,那就是侯景。經歷過侯景之亂後,南朝由盛轉衰,所以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朝版圖狹小,國力衰微。
劉宋、蕭樑、蕭齊、南陳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南朝,這四個朝代曾先後統治中國南方地區,時間長達169年之久。因為四個王朝的首都均在建康城(南京),而且統治區域在南方,所以史稱為南朝時代(宋齊樑陳)。
南朝的開創者就是宋武帝劉裕。劉裕原本是東晉的大將,曾在東晉後期兩次北伐,從胡人手中收復了關中和河南,一度與北魏隔著黃河對峙。劉裕在公元420年廢掉東晉,建立了劉宋,也稱南朝宋,這是南朝第一個朝代。
此後,由於北魏(鮮卑人)與胡夏國(鐵弗匈奴)短暫的南侵,新興的劉宋王朝接連丟掉了關中與河南的豫州。不過,即便如此,劉宋的版圖依然非常遼闊,北至潼關、黃河,西至四川大雪山,南至越南中部,是南朝的四個王朝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軍力最強的王朝。
在劉宋、蕭齊、蕭樑三個王朝時代,南朝依然能與北朝保持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北魏的鮮卑人由於無法突破險要的淮河與長江天塹,一時之間難以消滅漢人的南朝,而漢人的南朝也因為自身的內鬥等原因無法北上,只能割據自守。
這種勢均力敵的狀態在南朝的第三個王朝樑朝時期被打破,因為樑朝發生了侯景之亂。在梁武帝蕭衍統治後期,沉溺佛教,大興土木,國家腐敗,諸王爭權。梁武帝想接納北朝的叛將侯景,結果反被侯景活活餓死,時年85歲。
梁武帝死後,國家群龍無首,樑朝的宗室諸王相互爭奪皇位,並援引北朝的軍隊作為外援,結果反被北朝軍隊消滅。此舉無異於是引狼入室,導致了原本屬於樑朝的巴蜀、淮北等地全部被北朝軍隊佔領。
侯景之亂直接導致南朝的貴族門閥被屠戮一空,自東晉以來形成的謝氏、王氏等士族被侯景殺得乾乾淨淨,而北朝軍隊南侵則奪走了樑朝的大片土地,使得樑朝的版圖直接收縮到了長江沿線。要知道,在南朝的第一個王朝劉宋時代,南朝與北朝是以黃河為界的。
在蕭齊、蕭樑時代,南朝版圖比起劉宋時代雖然有所收縮,但是依然還控制著漢中、淮北等地。可是經歷過侯景之亂後,南朝的版圖已經完全退到了長江,不僅失去了“守江必守淮”的淮河流域,還喪失了大量的人口和軍隊。
等到樑朝的大將陳霸先平定各地叛亂,鎮壓樑朝宗室殘餘力量,建立了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朝之時,北強南弱的局面已經非常明顯了。陳朝的版圖西至湖北宜昌,北至長江,首都建康直接暴露在北朝的兵鋒之下,時刻都有亡國的危險。因此,南朝由盛轉衰的折點就是一場侯景之亂,但這也為後來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