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糾結體12
-
2 # 姐聊歷史
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廉潔奉公,體恤民情,能為百姓伸張正義。這樣的清官在官場卻會遭到政敵排擠。清官為人正直不與腐敗分子同流合汙,見不公事,便會直言進諫;有不法之臣,便會上奏彈劾。這樣一來,必然會遭到政敵們的忌恨和設計,從而影響到仕途和命運,導致悲慘的人生結局。一、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之爭,官員之間的黨派鬥爭。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權利,皇族宗室之間爾虞我詐,互相殘殺。
官員們都依附於位高權重的朝臣,選擇組織站隊,黨派之間的鬥爭很嚴重,甚至是血雨腥風,清官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生存。
明朝官員于謙,在大明朝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為挽救大明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民族英雄,更是一位正直廉潔的清官。于謙為人胸襟坦蕩,剛正不阿,因此在朝廷之上樹敵眾多。
為了讓明英宗重歸皇位,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一派密謀發動了“奪門之變”。
行事光明磊落的于謙,在政變發生之前,並沒有對明英宗及其黨羽進行防範和控制,至使自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因此而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用金錢財物疏通關係,以名利和地位為目的結黨營私,腐敗的行為非但未遭懲處,反而被重用,官職步步高昇,一生榮華富貴。而為官清廉的官員,兩袖清風,一身傲骨,不屑於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更不會貪汙,也無財賄賂,必然是與貪官們格格不入,清官拒絕與貪官為伍和同流合汙,使得貪官們時刻擔心不恥的行為會被清官檢舉,影響到他們的利益和前途,清官便成為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想盡辦法加以陷害,清官勢單力薄,會被排擠、淘汰,甚至是迫害致死。
三、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剝削壓迫百姓,上行下效,朝堂中風氣不正。宋朝大文豪蘇東坡,二十歲便考中了進士,他才華橫溢,卻仕途坎坷,在朝為官其間因黨派之爭三次被貶。但他依然矢志不移,懷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不懼權貴,初心不改,一直為百姓請願,甚至不惜犧牲自已的前途。
清官們的理想抱負是,報國濟世,盡職盡責的服務於百姓。貪官做官的理念就不斷的晉升,謀取更多的名利。
封建社會裡,皇權集中,明君很少,民眾便將希望寄予清官,得罪人的差事也就落到了清官身上。清官會為民請願,提出一些集團領導者不願接受的現實問題,引起領導者的反感,結果便是被貶官或罷官。
為百姓著想的官員永遠留在了百姓中間,欺壓百姓的官員卻平步青雲了。
結束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官場文化,官場文化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為官理念是清正廉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君、愛民、保民”。
另一種則是腐敗。官員們為了獲取名利地位,結黨營私,盤剝百姓。
官場文化,決定著國家的命運,清廉則世盛,腐敗則國亡。
-
3 # 天霸動罷tua
回答問題之前,需要搞清楚,清官的定義是什麼?僅僅靠貪和不貪來區別?那對於貪卻很有作為,不貪卻毫無建樹的官員怎麼定義呢?所以簡單以清官和貪官來斷言本身就是武斷的,以海瑞為例,海瑞是著名的大清官,其不僅嚴於律己,還嚴於律人,對下屬的貪汙標準是洪武年間的《大明律》,完全不顧時代的發展和物價的上漲,且斷案基本是傾向於弱勢群體,而不是基於事實。這裡不是要反駁什麼,只是想說人無完人,過於苛求某個定義反而會束縛我們自己。
至於歷史上的清官結局也並不見得都很慘,舉個例子,明朝洪武年間有位官員叫羅復仁,他秉性耿直、能言敢諫、為政清廉,朱元璋微服私訪時發現他在給自家破房子親自刷石灰,可這個人估計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因為他根本都沒在課本出現過。所以說清官結局都很慘這個論據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至於我們印象中會覺得清官結局很慘,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1、悲情文化使我們更傾向於同情結局不好的一方。不可否認,我們的文化自古都是悲情文化,我們所能記住的大多如李廣、岳飛、于謙等人,因為這些人身上都透露著自身的無奈和悲傷,這種感覺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和同情心,而對於善始善終的人,如郭子儀、韓世忠等人卻很少在意。對壞事做盡,結局很慘的人(如和珅、魏忠賢)抱著惡有惡報的觀念,也沒有過於苛責。對做了壞事卻沒能得到懲罰的人員卻記憶猶新,如秦檜等。這其中強烈的對比感,會讓我們更加傾向於悲傷無奈的一方,鄙視小人得志的一方,而能造成這種對比感的又都是清官結局不好,貪官善終的例子,於是乎便會產生清官結局都不好的錯覺;
2、聚光效應使我們更加關注結局悲慘的清官。以新聞媒體為例,如果新聞天天報道日常瑣事,估計也沒幾個人看。而只有引起人強烈關注的事件,才會讓人記憶猶新,如新聞媒體天天報道美國疫情多嚴重,遊行示威多蔓延,給人的感覺就是,哇那還是人呆的地方嗎?但事實又是否真的如此呢?歷史人物也是同樣的特點,如果歷史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關注。而對於強烈衝突的對比,恰恰是聚光效應將相關事件放大化,這才會有了清官結局悲慘的感覺。還是以上文的羅復仁為例,與之對應的是沈煉,二者皆是耿直諫言,結局卻不同,我們記住的基本只有沈煉,卻忘了羅復仁的存在;
3、團隊的凝聚力不同使得清官更容易成為結局較為悲慘的一方。如果簡單的將官員定義為貪官和清官,那貪官相對而言更容易結成幫派,而清官卻總是一副曲高和寡的感覺,難以凝聚在一起,因為有結黨營私的嫌疑。而這種單打獨鬥相較於因共同利益而結成的團隊而言,結局也容易產生悲慘的結局,但這只是相對而言,而且這還與歷史所處時期及大環境等因素有關,所以簡單的說清官結局悲慘是比較片面的。
整體而言,真實的歷史有時會存在不公,有時也很公平,但這就是歷史,無可更改,但以少部分人來衡量全部人,這本身就是片面和不公平的,而以這種片面所產生的結論很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如果想要真的瞭解歷史,更多的還需要我們自身對歷史進行進一步研究,以偏概全是要不得的。
-
4 # 路邊路頭社
在古代的官場上,有很多講究。為官太貪很容易受到朝廷的懲罰,為官太清又容易受到同行的排擠,怎麼樣能做到升官發財,才是為官的王道。從儒林外史到官場現形記,我們從歷史上能讀到很多這樣的案例。被民間稱為神的海瑞海青天,和其他清官一樣,結局都很讓人惋惜。當然,海瑞是個例外。他的戀母情結和道德潔癖註定了他的結局。如果他做了皇帝,那不僅僅是官員的災難,也是整個帝國的災難。他喜歡把他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而忽略了人性裡最原始的東西。今天我們講講康熙年間的第一清官,他的結局更讓人無限惆悵。
讀得千萬書賣於帝王家,學而成則士。在古代,人們的最大願望不是成為胡雪巖、沈萬三那樣的全國首富,而是做官。很多人理解不了,做官有什麼好的?跪上跪下,巴結討好,站隊排擠,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真的好累好討厭啊。做個大富豪多好,金錢美女,山珍海味,想幹嘛幹嘛。但說這話的人難免有些幼稚。因為在古代商人是不被重視的,他們再有錢,也屬於下九流。當官的一句話,就能讓他事業破產,身體消滅。而做官則不一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且會受到所有人的羨慕和尊重。所以在古代,即使再窮,作為一個大家族也很重視教育。他們甚至湊錢培養家族裡那些有潛力的孩子,一旦這些孩子將來考試成功,整個家族都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隨之而來的就是金錢和名譽,這就是當官的好處。所以說范進先生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會激動得發瘋,當時這種情況再正常不過了。
清朝的官員,貪汙是個普遍現象。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這個傳說不是毫無根據的。朝廷對此雖然痛恨,但有時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朝廷很明白,那些人為什麼要來做官。作為一個外族的統治者,怎麼才能讓這些讀書人不惹事不鬧事,心甘情願地受自己驅使,為奴為僕,一起維持帝國的正常執行呢?唯有給他們好處。當時朝廷又不會像新加坡一樣搞什麼高薪養廉,他們於是就縱容這些官員在私底下自己撈吧,只要不過分就好。在這群人裡面,也有例外,他就是趙申喬同志。
趙申喬出身世家,他的爸爸就做過明朝的市委書記。在明朝滅亡後,他沒有受到處分,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先生。趙老爺子學富五車,又有過做官的經歷,從小就對兒子教育有方。在趙申喬成長的過程中,老爹最常告訴他的一句話就是:長大之後你一定要做官,做一個清官好官,但不要做一個傲官,太傲容易惹事。在這種教育下,小趙同志很是努力,後來果然考上了進士,被分配到今天的河南商丘去從事他爸爸以前擔任的工作,做了知縣。商丘在古代叫又叫歸德府,地處平原,人口眾多,即是一個肥差又是一個苦差。人多的地方自然好弄錢,但當時的商丘挨著黃河古道,經常出現黃河氾濫這種事情,所以在這裡做官,確實不容易。
趙申喬在商丘乾的還不錯,不但為官清廉,而且做事幹練。後來被康熙的紅臣李光地看中,推薦到了中央任職。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後,他被派往到了浙江擔任布政使。這升遷速度不是坐直升機,而是坐火箭。而且浙江布政使這個位置有多重要,不懂古代官場的人根本無法想象。曹雪芹的家族就在這個位置上呆了幾年,他們家有多少錢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他家裡。她家有多豪華,你能想象得到嗎?這是一個錢窩窩裡的職位,很多人做夢都想得到它,卻被這個大清官給弄到手了。在擔任這一要職期間,小趙同志不但沒有貪汙一分錢,還為朝廷節省了2000多兩銀子。這不是人民幣,這是銀子,它值多少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僅僅靠節約就能省出這些錢來,你現在知道這個職位有多重要了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趙申喬能夠成功靠的是就是一個“清”,他的沒落和悲劇也是因為一個“清”。他爸爸一再強調讓他做一個清官,他做到了。但他忘記了他爸爸強調的後半句,不要做一個傲官,他卻全部忘卻了。人能力越大,越容易自負,特別是老趙這樣的人。我不貪不拿,我怕什麼呢?朝廷也好,大臣也罷。我想鳥你就鳥你,不想鳥你,你什麼也不是。不服氣嗎?不服你整我啊,你有理由嗎?就是這種心理,讓老趙在官場上越混越差,官越來越大,得罪的人是越來越多。你想想,本來嘴邊一大塊肉,作為同事,你吃點我吃點,歡歡喜喜,多美的事啊!現在倒好,你老趙來了,你不吃不要緊,我們吃點拿點,你就到皇上那裡到處告狀。你說你這人怎麼這樣呢?
而康熙就真的喜歡他這樣不斷的舉報嗎?他是真的討厭。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比誰都清楚官場的那些貓膩,但是他更清楚徹查貪官背後的可怕結局。你老趙是個好官,是個清官,卻不懂的政治,你這樣搞,很容易造成連鎖反應的。於是康熙就對這個倔老頭子越來越討厭和疏遠。他討厭他不是因為他太清,而是因為他這樣的人太貪權,太不好對付。一個沒有缺點的人,是多麼的可怕呀!下面的人一看這種情況,機會來了,一定要搬走這個瘟神。你身上沒毛病,難道你兒子身上還沒毛病嗎?其實老趙的兒子也確實貪了一點,但和當時的其他官員比,他也並不算太過分。作為一個父親的老趙,確實也有責任。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這是中國人的天性。老趙的兒子趙鳳詔終於被人告倒了,康熙還給了他一個響亮的名字“大清第一貪官”。如果和珅知道這事兒,肯定會笑得從棺材裡蹦出來的。本來這事是有挽回餘地的,趙申喬不管不問也許會好一點。他一參與這事兒,康熙更生氣了。直接定了一個欺君之罪,這下神仙也救不了了。兒子被殺,自己被人清退。老趙就這樣徹底在朝廷裡玩完了。
從趙申喬這件事兒我們就能看出清朝的腐朽。什麼千古一帝,也不過如此。
-
5 # 韋佬1817
歷史上如果清官遇著平庸甚至昏庸的皇帝結局都是死於奸臣手下。
第一,文官多數是經過貧窮的曰子考中了功名與奸臣同朝為官,清官總是為民著想為民辦事,當個父母好官與奸官志不同道不合,奸官還有皇帝身邊的大奸臣撐腰。
第二,武官喜歡舞刀提槍保家衛國,忠心耿耿為朝庭出生入死,與奸臣處處作對,唐朝的薛家將被張武兩家所害,宗朝楊家將被潘仁美為報一箭之仇所害,精忠報國岳飛也被秦檜假傳聖旨害死,總之清官忠臣都難頭過奸臣一劫。
第三,清官能戰勝奸臣只有包拯包青天一個,包青天只要有身邊大刀護衛展昭,黃朝、馬漢、張龍、趙虎大班人馬保護協助,才能戰勝皇親國戚和姦臣。
-
6 # 葉飄刀
不慘的你記不住啊
就好比有人說,不死的,就不算英雄。
不慘的清官,你記不住啊。
舉個例子,一些不慘的,很多都被歸為名臣,而不是清官了。
比如類似諸葛亮一類的,誰把他當清官來看。
-
7 # 湘西超風行者
領導希望下屬有把柄掌握自己手中,而清官是相反的路線,在皇權時代,清官的生存環境只能看皇帝的眼色行事,得罪的人也多,俗話講的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清官與奸臣是互相派生的時代產物,這兩個群體下場大部分不好
-
8 # 李七秀
腐敗這個問題,是貫穿整個人類文明史的毒瘤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會有腐敗。而這種情況往往都是結伴出現,當人夥團在一起時,一人心術不正,那很有可能影響其他人,俗話說得好,學好千日不足,學歹一日有餘。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有利可圖的時候,能有幾人經受得住誘惑呢?人性最經不起考驗,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極少部分不與苟同,清官,就是這極少極少的一部分人。而這極少極少的一部分人去對抗那個大部分人,在權勢相當的情況下,可能誰也奈何不了誰;權勢不對等,失敗的那方下場極慘,清官,多是孤軍奮戰,敗多勝少,下場也是極慘的,因為,你壞不過壞人。
-
9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大多數清官因他們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秉公執法、不畏強權、也敢觸怒龍顏,所以得罪了奸臣、又被君王嫉恨,所以歷史上大多數清官結局都很悲慘。
-
10 # 大院二零
看到我回答的人,我想和你打個賭,賭你和清官在一起,你也想讓清官死得很慘!
當你看看海瑞和孫嘉淦,瞭解了清官都有什麼特點,你就會發現,換誰都不喜歡這樣的人,都想把這樣的"清官"搞死。
清官做事認認真真,一絲不苟。關鍵是,他們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會這樣要求別人。就比如,大家許多都是參加工作的人,大都會經歷報銷費用這麼一個環節。報銷費用有多麻煩我就不多說了,只說一項,如果你碰見稽核你報銷單據的人是個"清官",那麼少則你多跑跑腿,多則直接無法報銷了,你說氣人不氣人?你恨不恨他?
清官兩袖清風,自己不賺"外快",嫌銀子"燙手",也更見不得別人賺"外快"。當今社會,生活成本高,壓力大,許多職場人士都有自己的副業,有的甚至有五六個副業甚至更多,但是許多公司是不允許員工兼職做其他工作的。那麼,這個時候,有個"清官"跳出來,指出你的違規,最後你被公司辭退捲鋪蓋走人了,想起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垂垂老矣的父母,你會不會想回頭弄死那個"清官"?其他人見了,會不會對這個"清官"心生忌憚呢?
再說最後一點,清官只拿俸祿掙朝廷的死工資,但是這些錢都是有限的,那麼跟隨這些清官的下屬和僕人們,怎麼辦?清官吃菜,他們吃糠嗎?只靠輸出理想,輸出光輝的榜樣,這樣的方式能養出幾個忠心的下屬和僕人?
當搞明白了以上幾點,我相信歷史上清官們的悲慘遭遇就很好理解了。
-
11 # 靈魂使者
在古代的官場上,有很多講究。為官太貪很容易受到朝廷的懲罰,為官太清又容易受到同行的排擠,怎麼樣能做到升官發財,才是為官的王道。從儒林外史到官場現形記,我們從歷史上能讀到很多這樣的案例。被民間稱為神的海瑞海青天,和其他清官一樣,結局都很讓人惋惜。當然,海瑞是個例外。他的戀母情結和道德潔癖註定了他的結局。如果他做了皇帝,那不僅僅是官員的災難,也是整個帝國的災難。他喜歡把他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而忽略了人性裡最原始的東西。今天我們講講康熙年間的第一清官,他的結局更讓人無限惆悵。
讀得千萬書賣於帝王家,學而成則士。在古代,人們的最大願望不是成為胡雪巖、沈萬三那樣的全國首富,而是做官。很多人理解不了,做官有什麼好的?跪上跪下,巴結討好,站隊排擠,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真的好累好討厭啊。做個大富豪多好,金錢美女,山珍海味,想幹嘛幹嘛。但說這話的人難免有些幼稚。因為在古代商人是不被重視的,他們再有錢,也屬於下九流。當官的一句話,就能讓他事業破產,身體消滅。而做官則不一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且會受到所有人的羨慕和尊重。所以在古代,即使再窮,作為一個大家族也很重視教育。他們甚至湊錢培養家族裡那些有潛力的孩子,一旦這些孩子將來考試成功,整個家族都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隨之而來的就是金錢和名譽,這就是當官的好處。所以說范進先生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會激動得發瘋,當時這種情況再正常不過了。
清朝的官員,貪汙是個普遍現象。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這個傳說不是毫無根據的。朝廷對此雖然痛恨,但有時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朝廷很明白,那些人為什麼要來做官。作為一個外族的統治者,怎麼才能讓這些讀書人不惹事不鬧事,心甘情願地受自己驅使,為奴為僕,一起維持帝國的正常執行呢?唯有給他們好處。當時朝廷又不會像新加坡一樣搞什麼高薪養廉,他們於是就縱容這些官員在私底下自己撈吧,只要不過分就好。在這群人裡面,也有例外,他就是趙申喬同志。
趙申喬出身世家,他的爸爸就做過明朝的市委書記。在明朝滅亡後,他沒有受到處分,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先生。趙老爺子學富五車,又有過做官的經歷,從小就對兒子教育有方。在趙申喬成長的過程中,老爹最常告訴他的一句話就是:長大之後你一定要做官,做一個清官好官,但不要做一個傲官,太傲容易惹事。在這種教育下,小趙同志很是努力,後來果然考上了進士,被分配到今天的河南商丘去從事他爸爸以前擔任的工作,做了知縣。商丘在古代叫又叫歸德府,地處平原,人口眾多,即是一個肥差又是一個苦差。人多的地方自然好弄錢,但當時的商丘挨著黃河古道,經常出現黃河氾濫這種事情,所以在這裡做官,確實不容易。
趙申喬在商丘乾的還不錯,不但為官清廉,而且做事幹練。後來被康熙的紅臣李光地看中,推薦到了中央任職。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後,他被派往到了浙江擔任布政使。這升遷速度不是坐直升機,而是坐火箭。而且浙江布政使這個位置有多重要,不懂古代官場的人根本無法想象。曹雪芹的家族就在這個位置上呆了幾年,他們家有多少錢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他家裡。她家有多豪華,你能想象得到嗎?這是一個錢窩窩裡的職位,很多人做夢都想得到它,卻被這個大清官給弄到手了。在擔任這一要職期間,小趙同志不但沒有貪汙一分錢,還為朝廷節省了2000多兩銀子。這不是人民幣,這是銀子,它值多少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僅僅靠節約就能省出這些錢來,你現在知道這個職位有多重要了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趙申喬能夠成功靠的是就是一個“清”,他的沒落和悲劇也是因為一個“清”。他爸爸一再強調讓他做一個清官,他做到了。但他忘記了他爸爸強調的後半句,不要做一個傲官,他卻全部忘卻了。人能力越大,越容易自負,特別是老趙這樣的人。我不貪不拿,我怕什麼呢?朝廷也好,大臣也罷。我想鳥你就鳥你,不想鳥你,你什麼也不是。不服氣嗎?不服你整我啊,你有理由嗎?就是這種心理,讓老趙在官場上越混越差,官越來越大,得罪的人是越來越多。你想想,本來嘴邊一大塊肉,作為同事,你吃點我吃點,歡歡喜喜,多美的事啊!現在倒好,你老趙來了,你不吃不要緊,我們吃點拿點,你就到皇上那裡到處告狀。你說你這人怎麼這樣呢?
而康熙就真的喜歡他這樣不斷的舉報嗎?他是真的討厭。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比誰都清楚官場的那些貓膩,但是他更清楚徹查貪官背後的可怕結局。你老趙是個好官,是個清官,卻不懂的政治,你這樣搞,很容易造成連鎖反應的。於是康熙就對這個倔老頭子越來越討厭和疏遠。他討厭他不是因為他太清,而是因為他這樣的人太貪權,太不好對付。一個沒有缺點的人,是多麼的可怕呀!下面的人一看這種情況,機會來了,一定要搬走這個瘟神。你身上沒毛病,難道你兒子身上還沒毛病嗎?其實老趙的兒子也確實貪了一點,但和當時的其他官員比,他也並不算太過分。作為一個父親的老趙,確實也有責任。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這是中國人的天性。老趙的兒子趙鳳詔終於被人告倒了,康熙還給了他一個響亮的名字“大清第一貪官”。如果和珅知道這事兒,肯定會笑得從棺材裡蹦出來的。本來這事是有挽回餘地的,趙申喬不管不問也許會好一點。他一參與這事兒,康熙更生氣了。直接定了一個欺君之罪,這下神仙也救不了了。兒子被殺,自己被人清退。老趙就這樣徹底在朝廷裡玩完了。
從趙申喬這件事兒我們就能看出清朝的腐朽。什麼千古一帝,也不過如此。另外這件事也告訴我們,高處不勝寒。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還是安安分分地工作,老老實實地上班,別想太多,有些事情真的給你了,是福是禍還不一定呢。
-
12 # 玄坤文史
歷史上的清官結局都那麼慘,這明顯是以偏概全的說法。清官通常有這麼幾個表現,第一是為官清廉,第二是勤於政務,第三是敢於忠言直諫,第四是依律執法,第五能舉薦賢才,第六潔身自愛,第七能言傳身教,要做到這些才能稱為清官。
包拯在宋仁宗年間考中進士。之後十餘年都在縣一級崗位上任職,因為為官清廉而得到朝廷提拔,後來被調入京城任殿中丞,不久之後改任監察御史。包拯在任上彈劾貪官汙吏,忠言直諫。不畏權貴。不久後又先後調任為轉運使,工部員外郎等職務。
包拯為人稱頌,不只是他嚴打貪官汙吏,他也非常關心百姓民生,當包拯發現朝廷向百姓徵收造船木材,給百姓造成嚴重負擔後,他立刻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能夠減稅。包拯還上奏天子要多聽大臣們的意見,要珍惜人才,嚴明律法,勤政節儉。包拯曾經不畏權貴彈劾皇帝寵妃張貴妃的父親張堯佐,逼張堯佐辭官。
包拯很多建議能得到採納,其實都是有宋仁宗支援,後來包拯被升任為御史中丞,曾向皇帝進諫,請皇帝早立太子,穩定朝綱。宋仁宗非常欣賞包拯,不久後包拯被升為給事中,樞密副使,嘉佑七年,包拯在樞密院視察時,突發疾病,最後因病去世,宋仁宗親自前往弔唁包拯,還為輟朝一日,可見包拯在宋仁宗時期,是得到了宋仁宗重用的,結局也很好。
清朝時期也有一位清官叫做于成龍,于成龍生於明末清初,順治18年入國子監學習,之後順利入仕,最初于成龍在羅城縣任知縣,用了三年多時間將人煙稀少的羅城縣治理到百姓安居樂業。因為出色的政績,在康熙6年被升任為四川合州知州,兩年後再被升任為湖廣黃州府同知。
康熙十二年,于成龍被調往武昌擔任知府,此時正值三藩之亂,湖北民變四起,于成龍組織鄉勇平定叛亂。不久後於成龍被升任為道員。兩年後,朝廷將於成龍提拔為兩江總督。于成龍為官清廉,在他去世時,遺物竟然只有一套官服,百姓們為于成龍豎立了雕像來紀念他他。康熙皇帝親自為其寫碑文,表彰他清正廉潔的一生。
所以說清官都下場不好,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清官能遇到明君,通常也會有一番作為,所以清官能有如何的表現?會有怎樣的結局?也得看時辰。
-
13 # 真磚家
生逢濁世,卻追求極清,步步艱辛。朋友少,敵人多,獨清難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小失誤往往被判大罪過。物以稀為貴,清官少,百姓愛,傳播快,掩蓋了很多善終的好官。
一、壞了官場規則,樹敵太多
為政清廉,皇帝喜,百姓愛。但水至清則無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官場從來都是很複雜的,過於追求為政清廉,就壞了官場的規矩。文人入仕,大都為了升官發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而你非要與眾不同,兩袖清風,行政當中肯定會動別人的蛋糕。你與現實脫節不合群,必然會是樹敵過多朋友少,步步艱辛。
二、小錯誤容易被放大,輕罪重罰
人非聖賢,豈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清官也是人,也會犯錯,也會有失誤。本來就朋友少敵人多,一旦出現失誤,就會被別人抓住小辮子,無限放大。這個時候很少人為你說話,更多的是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希望你趕緊離開這個群體,免得影響大家發財。
有時候清官未必個人有錯、有失誤,但是由於你的上級在管理群官的過程中,要顧大局,照顧大多數官員的情感,於是就會排擠你,當然就不會有好果子吃。
三、付出與收穫不對等,心裡不平衡
做清官是很累的。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卻很少,不管是朋友還是你的家人都跟著受苦。而真正喜歡你的普通百姓,他們在生活上又幫不上什麼大忙。人畢竟還是要過日子的,只靠那點兒清廉的工資,時間久了也會心裡不平衡。久而久之,心裡的鬱結反過來影響身體健康。所謂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世界真是太不公平。
四、百姓愛戴但結局悲慘,容易傳播
千百年來清官的故事廣為傳播,並且寫成了很多小說、戲曲。但現實當中不可能都是貪官,總是有不少的官員總體是清廉的,錢也是能夠善終的。只是由於他們的故事平淡,就是一名普通的好官兒,沒有波瀾壯闊的故事,沒有廣泛傳播,大家知道得少而已。而歷史上傳唱的清官,往往故事性很強,有正面的事蹟,有壞人的惡毒攻擊和邪惡手段,並且還有大家都同情的悲慘結局。這樣的清官故事特別利於傳播傳唱,容易被文人墨客捕捉,得以流傳百世。
-
14 # 白山青松
在中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出現了不同型別心廉潔自律,秉公清明的清官,也推動歷史發展作出積極的社會頁獻,由於歷史條件限制,社會制度和權臣即得利益團體極力反對,加入壓制的阻力發展,導致正義缺失,歷來太多當時結局不理想,但是受到後世約推崇和上層建築,統治階層和民眾的肯定!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想從兩方面來回答。首先是皇帝與官吏的關係導致了清官不會有好下場。吳思在他的著作《潛規則》中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官吏都會是貪官汙吏?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惡政”淘汰了清官。在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態中,皇帝眼中的好官的標準,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收稅的能力,換言之,就是他每年能給國庫交上多少錢,而不是通常百姓所認為的清廉自守,為民做主之類的。因為只有稅收才是和皇帝自己息息相關的,這直接關係到他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是不是需要過緊日子。因此,皇帝的每一次“缺錢”,都將給官員帶來巨大的壓力。
作者在書中,以兩場大火舉例,一場是東漢中平二年,洛陽南宮失火;一場是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失火。兩場大火的善後工作,需要大量的金錢,兩個皇帝,一個選擇向官員伸手要錢,一個選擇向百姓伸手要錢。而錢數金額則遠超官員正常的工資和百姓正常生活的承受能力。結局就是東漢一個叫司馬直的清官,自己掏不出錢來,自殺了;明朝一個叫馮應京的清官,想替百姓說句話,上摺子卻被反誣,最後革職法辦。
這樣的“惡政”就是一面篩子,把好人晒出去,把歹人留下來。因為往往清正廉明的官員他腦子一根筋,自己沒法弄到灰色收入,或者也狠不下心來去盤剝百姓。
第二個方面是官員與官員的潛規則導致了清官不可能有好下場。清朝嘉慶年間,李毓昌任監察官員,被派到山陽縣查賑災款的去向問題。派往山陽查賑。山陽知縣王伸漢大肆貪汙,恐怕被查,便精心賄賂前來查賑的官員。先後排了10名官員,唯獨李毓昌不為所動。
王伸漢見此情景恐懼萬分,便設毒計買通李毓昌的三個僕人將投下毒茶水給李毓昌喝,致李腹痛吐血,又用絲帶勒死,隨後偽造自縊身亡現場。王伸漢與淮安知府密謀定案(可見這還是塌方式腐敗,窩案),使李毓昌受屈死蒙深冤。造成他是畏罪自殺的假象。雖然最後家屬發現異常,告了京狀,並最終破案,但破壞規矩的清官已經死了。
所以說,在歷史上人人都知道清官好,但真正的清官卻是鳳毛麟角。因為清官的結局一般都不太好。但縱使如此,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故事二的主人公是我的老鄉。我為曾經和他踏過同一片土地,喝過同一方河水感到與有榮焉。
這個世界上總要有那麼幾根硬骨頭,他們埋頭苦幹,他們捨身硬幹,他們為民請命,他們捨身求法,他們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脊樑。歷久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