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宋】 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32
回覆列表
  • 1 # 喔愛小咪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西施是戰國時代越國的美女,長得天生麗質、婀娜多姿。西施美到什麼程度了呢?連皺眉撫胸的病態的模樣,都有鄰居的女子來模仿。“東施效顰”這個成語由此而來。

    西施由於長得太美,越國的國王派人選美的時候被選中了。在送西施等美女去京城的路上,人們爭著來欣賞西施的美貌,以致造成了交通堵塞。負責運送美女的官員范蠡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西施安排進路邊的一家旅館裡,讓西施住在二樓。

    西施穿著長長的衣裙,站在二樓,飄飄欲仙。如果有人想一睹她的芳容,就要出一文錢。官員范蠡因此賺了很多錢,不過都上交給國庫了。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西施確實美得不同凡想。不管是哭還是笑,不管是動還是靜,西施都是美的。可以說西施是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美女。而西湖呢 ,不論是晴天還是雨天,不論是春夏秋冬那個季節,都美得奪人魂魄,美得令人流連忘返。所以蘇軾當然要把西湖比作西子了。

    現在請欣賞整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 2 # 一葉孤帆行萬舟

    每個男人都有過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棵硃砂痣。我們的男神蘇軾,心中有幾個女人呢?淡妝的?濃妝的?請欣賞把西湖比西子的空靈之美的詩: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Sunny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Sunny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Sunny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 3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蘇軾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這要從蘇軾的七絕詩《飲湖上初晴後雨》來加以說明: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曾在杭州任通判期間,寫了大量詠西湖景物的詩,這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

    詩的前兩句抓住由晴轉雨的瞬間變化,寫出了晴天與雨天的不同景色,從不同角度描繪了西湖奇妙多姿的迷人景色。後兩句詩,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用"西子"比西湖,絕代美人和湖光景緻類比,出奇入勝,想象豐富。結句用"淡妝濃抹總相宜"收住,更是再入佳境,別開天地。當時傾動吳越兩國的美女西施,不管她是淡雅的素妝,還是濃施粉黛,總是美麗動人的。西湖的風光姿色與之類似,不管是晴是雨,如何變化,同樣是千姿百態,十分宜人。美麗的西湖激發了詩人,寫下了這首不朽的名詩。從此,西湖更是遠近聞名,亦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 4 # 紅孩唉

    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Sunny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Sunny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

    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

    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

    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

    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 5 # 花開常富貴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文學家兼詩人,詩文畫具精,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與歐陽修並稱“唐宋八大家”。其為人性情率真、豪放,好交友喜美食,常寄情于山水,深具道家風範。

  • 6 # 艾中華

    把西湖比西子是神來之筆。西子即西施,也是江浙一帶人。把西湖比喻成美麗的西施後,後面的“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一句就非常自然。西湖以明豔柔美見長,這種美和美女之美有美感相通性。西子之喻既是妙手偶得渾然天成,也是苦心孤詣匠心獨運。

  • 7 # 素雅凝輝

    西湖、西施。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美不勝收讓人愛戀,她們這種天然的美,不用特意喬妝打扮人為修飾,如出水芙蓉一般,濃裝淡裝都是渾然天成,自然清新讓人喜歡不夠。

    另外,蘇軾對西湖美景情有獨衷,他在另一首詩《書林逋詩後》中,仰慕林逋的才華,其中有一句:"遺篇妙字處處有,步繞西湖看不足。"

    蘇軾非常欣賞林逋寫的兩首詩,《湖山小隱二首》和《湖上晚歸》林逋就是常駕小舟遍遊西湖和諸寺廟。

    欲把西湖比西子,真是西湖美景美人美山美水另人心曠神怡,養心悅目啊!

  • 8 # 千嶺之鬆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詩中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子,是說西湖實在是太美了,美得像古代絕色美女西子一樣美妙絕倫。

    晴天的西湖在豔陽照耀下,微波泛起一輪輪波光,十分豔麗,美得恰到好處;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煙霧籠罩下,周圍的群山朦朦朧朧,湖光山色時隱時現,也顯得非常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體適宜。

  • 9 # 麥穗日記

    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讚頌西湖美景的名篇,全詩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更是被後人評價為“千古一擬,萬世稱頌”的名句,直稱這句詩道出了西湖的魅力與神韻,境界十分高深。而詩人蘇軾為何將西湖比作“西子”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西施的美貌嗎?其實不然。本文將結合蘇軾本人的生命歷程,從蘇軾的曠達心境、詩的格律對仗和寄寓愛國之情三個方面分析。

    總覽全詩,除了題目以外,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參與飲酒的賓客,包括自己的好友陳襄,更未提及飲酒時的觥籌交錯、熱鬧非凡,通篇寫杭州西湖春雨過後的波光粼粼、晴空萬里、山色彌矇、若隱若現,一番絕美的西湖景色,尾句竟用“西施”來作比喻,不禁讓人想到那歷史長河中從未謀面的西施立於西湖湖畔,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瞭望西湖美景的情境,“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句更是將西施與西湖融為一體稱:

    西湖晴天的時候為“淡妝”,在萬里無雲的明朗天氣下明媚萬千;

    而在雨天的時候為“濃妝”,為她在煙雨朦朧的雨水中披上一層面紗,更顯動人。

    這種人格化的比喻更是隱含了蘇軾的心境,在他看來,朝堂的紛爭時,他自請外放,實際上是在“雨天”的時候躲避朝堂政事的危難,但卻寄予著希翼,希望天晴之後,自己還能回到朝堂上一展抱負。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是北宋兼具儒釋道精神的少數文人,而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隱隱表達了蘇東坡對人生的思考、對榮辱沉浮的冷靜與曠達態度。蘇軾寄情於景將西湖比作“西子”,實際上是在極其平常的客觀事物中,洞察到了人生規律,隱含著蘇東坡心境的變化。

    西子的稱呼由來已久,比作西子更講究押韻格律

    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其實就是春秋末期的西施,與貂蟬、王昭君、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更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蘇軾用“西施”形容西湖美景,必然與西施的美貌密不可分,但為何用“西子”作比,而不用“西施”呢?

    從歷史淵源上看,“西子”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如《管子》《墨子》《孟子》等著作,據《孟子》記載道:

    孟子曰: 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孟子》中的“西子”就是指春秋時越國的美女西施,在這裡用西施作比,其實是說如果西施這樣的美女身上沾染了不乾淨的東西,人們都會捂著鼻子逃走;如果一個醜陋的人,他雖然長得不好看,但如果能夠齋戒沐浴,沒有惡臭的味道,就可以祭祀上帝了。孟子以“西子”與“惡人”對比,來告誡美好的人應該潔身自好,醜惡的人應該自新自強。此外,蘇軾之所以用“西子”而不用“西施”,更與“子”本身的含義有關,“子”是對古代女子的尊稱,更是對古代女性的尊重,在北宋這樣一個渴望男女平等、文明開化的朝代,用“西子”作比,更顯得對西施的尊敬和熱愛。

    從詩詞的格律上看,本詩作為一首平起仄收的七言絕句,格律應該是: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平上去入的聲韻規律,“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格律,但卻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子”押上聲,這就導致了蘇軾的這首格律詩並未達到對仗工整,所以蘇軾針對這種平仄不依常格的現象進行了“拗救”,將第五個字“比”用了“仄”,卻在第六個字“西”補救成了“平”聲,這種情況就是“五拗六救”,而第七個字“子”若換為“施”,就又加劇了詩律的不工整,因為“子”為上聲的“仄”,可“施”卻是平聲的“平”,這樣才能將“欲把西湖比西子”整句節奏押韻,符合詩歌格律要求。

    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比喻中,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是對西湖美景的讚歎,更是對西施美貌的肯定,對西施名諱的尊稱,對古代女性的尊重,更是對詩詞格律的嚴謹探討。

    千金越甲夜圍城,戰罷君王醉不知。若論破吳功第一,黃金只合鑄西施。

    淨其思,厚其力,堅其響,以報越;深其心,潔其態,圓其用,以佞吳,女子中真忠臣也。

    這段話力贊西施在入吳國之前,受到越國的苛刻訓練,西施接受禮儀、歌舞、步履的嚴格培訓,最終使吳國破滅,是女子中的“忠臣”啊!而蘇軾在此引用“西子”來比喻西湖美景,實際上也是在借用歌頌西施的愛國情懷,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熱愛,渴望再次登上政治舞臺,實現壯志抱負。

    蘇軾對西湖是十分熱愛的,而且在他的詩集中不止一次將“西子”與“西湖”相連,不管是《次韻劉景文登介亭》中的“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還是《次前韻答馬忠玉》中的“只有西湖似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都彰顯了蘇軾在政治遇挫後,始終不忘自己為國為民的初心,依然渴望自己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和忠君愛國的赤誠之心。

  • 10 # 白海棠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後雨》,把西湖比西子,除了表達西湖的美麗動人外也飽含了蘇軾對西湖別樣的情懷。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和西施,一個是人間仙境,一個是人間仙女。同樣有不可名狀的美。自這首詩後,西湖也被稱為“西子湖”,西湖在人們心中便有了別樣的美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僅僅是美麗,更賦予了內在的精神和氣質。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蘇軾眼中,西湖無論晴天雨天無論冬春夏秋,都美不可言。晴天,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點小雨,西湖周圍的青山便迷濛蒼茫,隱隱約約,風景更佳。就如同美人西施無論是淡雅的妝飾,還是盛裝的打扮,都是一樣的美麗傾城。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西湖同樣美麗地讓人不能自已。簡直無時不美,令人陶醉。

    幾年後,蘇軾被派到外地為官,十幾年後再次回到杭州當了知府。回來後的蘇軾發現,西湖有一半都長滿了野草,湖水也幹了。於是他帶領百姓浚河通漕,把湖中的淤泥挖出來,把運河水引進西湖中,之後又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起來,建成了一道橫貫西湖南北兩側的長堤,西湖又恢復了之前的美麗。又沿西湖修了一條長堤,為老百姓解決了飲水饑荒問題,西湖地區的老百姓們為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大功勞,就將這條南北貫通的長堤起名“蘇堤”。

  • 11 # 國際連橫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詩句。這兩句詩被認為是對杭州西湖的恰當評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的西湖指的是杭州的西湖。

    在這兩句詩中,詩人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 12 # 水泊之聲

    其一:我們看下西湖和西子之間的傳說故事吧!

    著名的“三千越甲可吞吳”以及“臥薪嚐膽”的事情就是這個故事的發生背景。

    春秋時期越大臣范蠡受命在越國尋訪美女,好送去吳國,迷惑吳王,發現了一名美女,就是西施(西子),正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兩人相愛了。但為國家大計,范蠡送西施去吳國。

    多年過去,吳國滅,范蠡仍然眷戀著當年的白蓮花,於是在城破時,找到西施並且帶走了她,兩人攜手泛舟,相忘於江湖,而相傳西湖就是他們去過的一個地方。

    東坡先生是這段美好故事的信徒,因此才作詩將西湖比做西子。

    其二:蘇軾本人的經歷。

    蘇軾聲名早顯,順利走入仕途,而後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因言獲罪,被貶。

    在知杭州的時候,他幹了這麼些事:

    1、修造堤堰閘門,控制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洩,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

    2、用剩餘的人力修復了六井。

    3、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里,修築成長堤以來往行人。

    4、蘇軾又僱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

    5、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後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餘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

    6、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僱募民工。

    7、長堤築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看到沒,對西湖的誇讚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自誇。

    其三:言志。

    古代文人喜歡借景抒情,詠物言志,這麼一分析,結合詩句中的故事背景,可以感覺到東坡先生是想像范蠡一樣功成名就後和自己的紅顏知己泛舟湖上,過上瀟灑自在的生活的,至於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 13 # 月靜人憂

    蘇軾為什麼把西湖比作西子?在宋之後和蘇軾本人的文獻中都沒有明確的詮釋。後人將西施和西子對應,把西湖的美擬人話從創作的層面可以接受。但西施是否尊稱西子有待商榷,古代用子為名是很講究的非聖非智非德不可,區區一村姑雖魚見下沉,人見垂涎,何以有德享受子字之高貴。因此我認為蘇軾將西湖比作西子是形容它的高貴和美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到了高中男生普遍比女生成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