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鼎《八大山人傳》,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八大山人為明朝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所以說是寧藩宗室。
八大山人的奇聞逸事五彩紛紜,如何入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鼎不愧是寫人記事的高手,他緊緊抓住八大山人的性格和畫技鋪排展開,這就抓住了這一人物的最大特點。作者開篇簡介他的情況之後,高度概括指出他“性孤介”、“尤精繪事”。這不僅是對八大山人的準確評斷,而且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以後的內容就是循著這七字依次展開的。因此,它們是全文之綱,可視為理解這篇文章的鑰匙。
“孤介”表現之一是其“善詼諧,喜議論,娓娓不倦,常傾倒四座”。作者這裡是從行為和結果上勾畫他的性格,缺憾是未能從內容上加以說明。
表現之二是他裝啞。“左右承事者,皆語以目;合則頷之,否則搖頭。對賓客寒暄以手,聽人言古今事,心會處,則啞然笑。”作者準確傳神地描寫了他裝啞的動作和神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喑啞”和“孤介”似乎扯不到一塊兒,但是,它和“喜議論”殊途而歸,是孤介的反常表現形式。高談闊論、語驚四座固然是耿介方正,沉默不語同樣表現他的傲骨。這種非常之態是非常環境的產物,是八大山人遭國亡家變後為免遭殺身之禍不得已而為之的巧妙的韜晦之計,是他絕不和清政府合作的無聲的宣言,是忠於故國,抗議清廷的特殊手段。作者以“如是十餘年”句收煞了“暗啞不能言”的描寫。僅僅五字,卻造成悠長沉重的壓抑感,激起讀者對八大山人命運的深深同情,對其錚錚傲骨的讚賞。這五個字真有力拔千鈞之勢,作者筆力之簡賅可見一斑。
表現之三是他裝顛弄狂。朱耷以沉默喑啞對現實進行消極反抗,並不能絲毫減輕其內心的痛苦和鬱悶,相反,只會愈積愈深、愈演愈烈。為了求得心理平衡,就必須渲洩長期鬱積於心中的苦悶。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能痛快淋漓地一吐為快,那隻會招至殺身之禍,於時他巧妙地利用顛狂加以渲洩和反抗。這“顛狂”就成了“孤介”的發展形式。
陳鼎《八大山人傳》,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八大山人為明朝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所以說是寧藩宗室。
八大山人的奇聞逸事五彩紛紜,如何入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鼎不愧是寫人記事的高手,他緊緊抓住八大山人的性格和畫技鋪排展開,這就抓住了這一人物的最大特點。作者開篇簡介他的情況之後,高度概括指出他“性孤介”、“尤精繪事”。這不僅是對八大山人的準確評斷,而且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以後的內容就是循著這七字依次展開的。因此,它們是全文之綱,可視為理解這篇文章的鑰匙。
“孤介”表現之一是其“善詼諧,喜議論,娓娓不倦,常傾倒四座”。作者這裡是從行為和結果上勾畫他的性格,缺憾是未能從內容上加以說明。
表現之二是他裝啞。“左右承事者,皆語以目;合則頷之,否則搖頭。對賓客寒暄以手,聽人言古今事,心會處,則啞然笑。”作者準確傳神地描寫了他裝啞的動作和神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喑啞”和“孤介”似乎扯不到一塊兒,但是,它和“喜議論”殊途而歸,是孤介的反常表現形式。高談闊論、語驚四座固然是耿介方正,沉默不語同樣表現他的傲骨。這種非常之態是非常環境的產物,是八大山人遭國亡家變後為免遭殺身之禍不得已而為之的巧妙的韜晦之計,是他絕不和清政府合作的無聲的宣言,是忠於故國,抗議清廷的特殊手段。作者以“如是十餘年”句收煞了“暗啞不能言”的描寫。僅僅五字,卻造成悠長沉重的壓抑感,激起讀者對八大山人命運的深深同情,對其錚錚傲骨的讚賞。這五個字真有力拔千鈞之勢,作者筆力之簡賅可見一斑。
表現之三是他裝顛弄狂。朱耷以沉默喑啞對現實進行消極反抗,並不能絲毫減輕其內心的痛苦和鬱悶,相反,只會愈積愈深、愈演愈烈。為了求得心理平衡,就必須渲洩長期鬱積於心中的苦悶。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能痛快淋漓地一吐為快,那隻會招至殺身之禍,於時他巧妙地利用顛狂加以渲洩和反抗。這“顛狂”就成了“孤介”的發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