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藝術的真相
哈哈,這個問題有意思。書法是歷史長河裡慢慢形成的,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篆隸、隸書、章草、楷書、行書、草書發展經過千年以上。由於漢字的特殊結構,逐漸由文字發展為書法,是因為華人不斷將文化、情感、想象等融入其中。長期以來,大家目前公認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為中國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書法家,因為他規範了小篆,並具備端莊、典雅、大氣的藝術性。至於他臨了誰的帖,應該是一輩學一輩,不斷髮展,才造就了浩瀚的書法藝術。字如其人,華人的民族性格、個人情感都在裡面有最深刻的體現。
-
3 # 碧伶居士
不用找第一位,如果是抬槓,我說句不敬的話,第一位寫字的人興許毛兒還沒褪乾淨呢。而且我敢肯定的說,第一個寫字的人寫的那個字是真不怎麼樣。但這絲毫不影響漢字以及書法的發展。至於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這不是你我定的,也不是什麼“書協”評出來的,這是千百年來無數的書壇後輩經過長期的比較、鑑賞得出的結論,肯定的說,王羲之的字也是在積累了無數的前人經驗與自身的探索基礎上定型的。“臨帖”之說不是當代書壇定的規矩,古人就有臨帖的習慣,王羲之的《蘭亭序》迄今見到的都是臨本,未見到真跡。連乾隆皇帝題的詩中都言道:逸少蘭亭帖,學摹自幼齡,至今迷徑路,徒以嘆芳馨。。。另一首則說:鉤摹傳八柱,蓋欲永其齡,即此千秋寶,因他一序馨。。。足以證明前人臨摹的習慣。為什麼要臨摹呢?前人道:詩之宗唐,猶如字之宗晉,印之宗漢。。。沒想到吧,玩金石的治印也要臨摹漢印。我們臨摹前人的東西是為了少走彎路,一些不知深淺的人硬要另闢蹊徑,創自己的一種書體,殊不知,這些怪怪的東西前八百輩子就讓人玩兒剩下了。說句實話,那些自創新體的玩家,也不會相信自己的東西能夠流傳下去,只不過是圖眼前一樂罷了。我刻了半輩子的印章,就是因年輕時沒有臨過漢印,最後一事無成,所以勸誡後學,還是靜下心來,從頭開始吧。一己之言,或存謬誤,各位行家指正。先謝過了!
回覆列表
即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就涉及到了文字的起源。
中國文字為什麼叫文字?文是什麼?字是什麼?你把這些東西弄清楚了,就能大概的知道,文字的誕生,不是憑空想象。
文:錯綜交織的紋理,叫做文。
倉頡初始造字,是按照物類的形象依形畫圖,所以叫做文。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在文的基礎上造出了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的數量。這些擴充出來的部分,叫做字。它是文的孳生,使之前依賴結繩記事得以用文字記述。文為字根,字乃孳生於文。合稱文字。(右為倉頡造字,左為大禹書)
第一個造字的人,倉頡,他模仿的是物類。日月山川,鳥獸足跡的紋理。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之上,叫做書。書,意味著記事形物,傳之後世,使人明理,辨物識形。宣揚教令,倡導風範,使君王的政命教化於民。
文字的初始階段,不含絲毫的藝術成份 。它的創造,完全以實際運用而創立。文字的演變與傳承,都是在一個基礎點上發展擴充出來的 。五千年的傳承,經過無數人的沿襲與傳遞,使得中國文字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統。每個人的書寫,都是在模仿前人的痕跡。包括提出這個問題的你,也不能例外。
至於你模仿的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你不可能創造出新的文字。你沒這個能耐。即使如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造出來的字,也沒有人承認。她造的字你見過嗎?你能識嗎?你能比她有才嗎?你比她有權勢嗎?她不能,你何以能?
買一本中國書法發展史,讀一讀,你會知道的東西多一點。不要再在無識的路上抬著長矛,見到什麼都敢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