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田視野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親自領兵攻打東吳,他表面上是為關羽報仇,但實際上想吞併東吳,然後再北伐。

    劉備攻打東吳之所以沒有帶著諸葛亮,是因為他和諸葛亮在戰略方針上產生了分歧,諸葛亮認為蜀漢應該聯合東吳,共同抵禦曹魏。

    可是劉備認為荊州已經丟了,直接北伐的勝率非常低,所以先要吞併東吳,以東吳為根基,再繼續北伐。劉備的戰略方針很正確,僅憑益州和漢中,是無法和曹魏抗衡的,只有拿下東吳,坐擁南方,才有能力和曹魏抗衡。

    如果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把東吳滅了,說不定劉備真正統一天下,可是劉備敗了。

    劉備的戰略方針很明確,可是戰術卻不行,直接被陸遜秒殺了。劉備戰敗之後就死了,蜀漢政權交到了諸葛亮手裡,諸葛亮的戰略方針還是《隆中對》那套,他深刻的落實。

    眾所周知,諸葛亮五次北伐,但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諸葛亮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是打仗的基礎。我們比較劉備伐吳和諸葛亮伐魏,就能看出來一個問題,劉備沒有為糧食的問題而煩惱。

    公元221年7月,劉備出兵伐吳,到公元222年8月,劉備戰敗,劉備打了一年的仗,但是從來沒有缺糧。可是諸葛亮在北伐三月之後,就因為缺糧而撤兵,並且缺糧成為諸葛亮的心頭大患。

    同樣都是打仗,為啥劉備不缺糧,諸葛亮總是缺糧呢?

    其實原因就倆字——水路。

    劉備伐吳的時候,是水陸並進,運糧食是通過水路,運輸非常方便。可是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走的是山路,運糧非常困難。

    人走出成都就已經非常困難了,更何況還要推著糧車。諸葛亮缺糧不是因為成都沒有糧食,而是因為糧食都在半路上損耗了,因此糧食運到地方之後就大大的減少了。

    如果夷陵之戰的時候,諸葛亮能和劉備達成共識,他跟著劉備伐吳,說明歷史就能重寫了,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參考文獻:《三國志》、《漢書》等

  • 2 # 情懷歷史

    首先,在筆者看來,運輸方式的不同,是造成諸葛亮缺糧,而劉備不缺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曹魏要經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在運輸上只能藉助於馬車等工具,並且要走很多陸路,雖然有人說諸葛亮製造了“木牛流馬”,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木牛流馬”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就劉備來說,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要出兵伐吳,其進攻的是蜀漢東邊的東吳,在糧食運送上,可以藉助於長江等河流進行船運。

    簡而言之,劉備伐吳,是順江而下,糧草可以用船走水運。而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糧草全都是陸運,靠人推馬拉。由此,劉備攻打東吳時,糧食運送是非常輕鬆的。但是,就諸葛亮來說,糧食供應則是非常艱難的。其次,在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是諸葛亮來負責糧食運送等後勤事務。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看來,諸葛亮的可以類比蕭何、張良等人才,也即在後勤事務上,諸葛亮本來就非常具有優勢。在諸葛亮的排程下,劉備伐吳的糧草可以高效地運送。

    但是,在劉備去世後,也即諸葛亮進攻魏國的時候,則是李嚴負責糧草等後勤。眾所周知,在蜀漢內部,諸葛亮和李嚴分屬不同的派系。對於劉備來說,託孤李嚴和諸葛亮,也是希望達到平衡的效果。就諸葛亮和李嚴來說,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在北伐魏國等戰略上,李嚴和諸葛亮持有不同的意見。而這,很可能促使李嚴不會全心盡力的做好北伐糧草的籌集、運送工作。所以,在筆者看來,這也是劉備攻打東吳一年不缺糧,諸葛亮伐魏百日便缺糧的一個原因。

    最後,對於蜀漢來說,糧食主要來自於成都平原地區。就劉備伐吳來說,相對的靠近成都平原地區,尤其是水路船運的話,實際的糧食運送時間要明顯短於陸路運輸的。而就諸葛亮來說,北伐曹魏所至的祁山,已經到達今甘肅省一帶了。換而言之,諸葛亮和司馬懿作戰的地方,可謂遠離成都平原地區,也即遠離糧食的產地,加上陸路運輸的效率較低,最終導致劉備伐吳長期不缺少糧食,諸葛亮卻被糧食供給問題所累。

  • 3 # 波波

    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行軍路線不一樣。劉備攻打東吳,兩國的邊界在巫山附近,糧草只要順長江而下即可。而諸葛亮伐魏的道路是山路,路線既長還崎嶇不平。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路線因為地震被毀,縱然諸葛亮天縱英才,發明了木牛流馬,也不能徹底解決糧草問題。

    人和原因,劉備伐吳,有諸葛亮在後方運籌糧草,並負責運到前線,自可無虞。在加上劉備是皇帝,最高領袖,自然就更沒問題了。

    而諸葛亮伐魏時,東州勢力和益州本地的勢力,並不是和代表荊州勢力的諸葛亮一條心。諸葛亮第四次伐魏時,由李嚴督運糧草,李嚴因為連降大雨不能完成任務。就是事實。

  • 4 # 金多多賊蓋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劉備漢中稱王,立國號,蜀。封五虎大將,排名派吏,發展經濟,治理國家。蜀國有諸葛亮,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

    三國演義,關羽渡江單刀赴宴,至今傳為佳話。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打樊城,刮骨療傷,令人讚歎。可惜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殺害。

    劉備聞關羽遇害,悲痛欲絕。張飛那又傳噩耗,這一切都是東吳孫權造成的。所以劉備起大軍

    伐吳,為關羽報仇。

    劉備伐吳,蜀國安穩了多時。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已經蒸蒸日上了。國庫充實,五穀豐登。劉備伐吳,經濟基礎很好。又有諸葛亮這位蓋世奇才作為後盾。後勤供給是不會有問題的。

    等到了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候。國庫空虛,劉備伐吳一年之久,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最後是大敗而歸。消耗了蜀國大部分財力。

  • 5 # 秉燭讀春秋

    【劉備為何伐吳?】很簡單,為關羽報仇。關羽大意失荊州,夜走麥城,被東吳兵擒獲,他誓死不降,被斬於臨沮。後孫權欲嫁禍於曹操,把關羽的人頭獻於洛陽的曹操,目的是轉移劉備報復的目標。

    (劉備)

    曹操看出了孫權的陰謀,於是曹操:“明悉其計,乃以香木雕羽身軀”。因此關羽死後身首異處,其頭顱葬在河南洛陽,身子卻葬在湖北當陽,兩地各有一處關陵,這才留下即人們所謂的“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在山西”的說法。孫權如此惡毒的做法,劉備豈能不伐東吳!

    【劉備伐吳為何沒帶諸葛亮一起去?】劉備沒帶諸葛亮去伐吳,是讓他做後勤保障工作。這也是劉備為何伐吳一年不缺糧的原因所在。

    劉備伐吳考慮到後勤保障是關鍵,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備伐吳統領軍隊大約11萬(三國演義說是70萬,我覺的不靠譜)。十幾萬人吃飯穿衣,武器的消耗都是大問題,這才把諸葛亮留在了後方。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長於治軍,短於謀略”。這句話就是說,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面是長項,比如發展生產,軍需保障、兵員的補充等一些政務。

    劉備早就有識人之能,正好利用了諸葛亮的強項,所以說,劉備伐吳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就好比是漢朝的蕭何,二人都是後勤保障的佼佼者。

    (夷陵之戰)

    【諸葛亮為何伐魏百日缺糧?】其實說諸葛亮伐魏百日缺糧一點也不誇張。這其中又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蜀國地理位置不好,首先蜀漢經濟中心就是四川成都這一代,除了這裡其它地方都是盆地丘陵居多,從這裡運糧很難運出去。有道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帶兵六出祁山伐魏,因為缺糧就有三次。

    就在諸葛亮二出祁山時,司馬懿就斷定諸葛亮堅持不了多久,司馬懿堅守不出,消耗諸葛亮的糧食。

    (諸葛亮)

    第四次伐魏也是缺糧無功而返。這次退兵是司馬懿讓降將苟安到成都散佈流言,說諸葛亮擁兵自重,早晚要稱帝,劉禪信以為真,急令丞相領軍而回,加之此時糧草已斷,丞相無奈而返。

    第五次諸葛亮為了運輸軍糧,發明了木牛流馬,這次解決了運糧困難問題了,但是後勤部長李嚴沒籌集好軍糧,謊報說已經押運過去了。結果諸葛亮一追查,原來李嚴說謊,這次又因糧食不能及時供給,諸葛亮再次無功而返。綜上所述,蜀道運糧不方便,是造成北伐多次缺糧的主要原因。

  • 6 # 聽戲聽戲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二者行軍路線不同。也就是說,因為二者行軍路線的地勢不同,所以採取的運輸路徑不同,導致糧食的運輸效率也不同,從而使得劉備攻打東吳一年不缺糧,而諸葛亮伐魏百日便缺糧。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兩幅圖來分析。

    (劉備攻打吳國行軍路線圖)

    劉備攻打吳國,選擇了順江而下,這樣一來,糧草也是走水路。李白曾有詩云:“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不難看出,水路是何其的迅速。所以,水路運輸保證了糧食的供應,劉備得以不缺糧草。

    而反觀諸葛亮呢?

    從上圖不難看出,北伐曹魏,諸葛亮全是沿著崎嶇的山路向北進攻的。這樣一來,糧草的運輸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古代的交通技術本身就不發達,並且在崎嶇的山路上面,糧草數量又是巨大,所以運送的效率難以保證。即使諸葛亮造出了逆天般的“木牛流馬”,也難以保證大軍隊伍的糧草供應。

    這就是我認為的為何劉備伐吳時間長達一年,糧草未曾短缺;而諸葛亮北伐曹魏,百日便出現糧草告急情況的原因。

    一家之言,如有出錯之處,望請指正,不勝感激!

  • 7 # 指尖的力量

    劉備伐吳,源於關羽兵敗被殺,源於荊州的丟失。荊州天下之腹,四通八達,奪取天下的戰略要地,當劉備奪取益州,又得漢中之時,天下之中,蜀漢已然是最強大的一方霸主,荊州,益州,漢中,源源不斷的提供著兵力,糧食,軍力儲備目的就是為了奪取天下。當失去荊州之時,劉備陣營元氣尚存。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的這一年,與其說是為關羽報仇不如說是為了奪回進取天下的要地,發動了這次戰爭,舉國之力,用上了所有的儲備,只為一次勝利,這時候的糧草是充裕的。由益州,進入荊州之路,並不像出益州漢中的蜀道那麼難,而且可以水路並進,也就是說糧草運輸更加方便,也就很難出現糧食問題了。

    等到諸葛亮伐魏,益州雖然號稱沃野千里,物產豐盈,只能說是種類多,糧食產量少啊,丘陵之地,不利於產糧食。 諸葛亮出斜谷,出岐山,都要經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運糧之難可想而知。儲備不足,也就是出征帶的不會特別多,籌集糧食運送困難,也就是總是出現糧草問題了。

  • 8 # 南邊之城

    根本問題在於糧食的運輸方式不同!

    蜀漢最精銳的水軍隨著荊州丟失沒了,後來的水師雖是臨時組建的,戰力打不過東吳,但卻可以順流而下,發揮運輸糧草的作用。

    而諸葛亮北伐時,不論是走祁山還是陳倉,全是陸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陸路運糧消耗遠大於水路,可以說諸葛亮十分之九的糧草都消耗在了路上,只有十分之一運到了軍營。所以諸葛亮伐魏百日便缺糧。

    以上回答由互動百科提供,互動百科(www.baike.com)——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站

  • 9 # 笑嘗歷史百態

    劉備在221年7月出兵伐吳,到222年8月兵敗,前後時間長達一年,從沒有過缺糧的煩惱,而諸葛亮在伐魏中卻多次因糧盡退兵,最短時只堅持了20幾天,最長時也不過4個月。

    為什麼出現了這種差距?是蜀國糧食本身出現問題了麼?

    非也!

    其實諸葛亮北伐與劉備繼位僅三個月就伐吳的準備要更充分,沒看見出師表裡面都寫了麼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雖然沒提及糧食,但是卻也可以間接說明,諸葛亮確實準備充分了,關於物資這一塊!

    他們對於糧食造成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的原因:運輸途徑

    劉備伐吳之際,陸遜就擔心蜀國水陸並進出兵吳國

    “臣初嫌之,(蜀漢)水陸俱進”

    雖然蜀國水軍不是吳國的對手,但是用來運輸後方糧食還是夠了的,順流南下,在物資運輸成本與效率這一塊更是快捷。

    而諸葛亮北伐卻不一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以看見蜀地的道路有多麼崎嶇!當糧食梳理過大,在古代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基本很難按時完成糧食運送!

    劉備死後,原蜀國勢力與本地益州勢力的矛盾也開始升級!諸葛亮北伐時候,沒少被益州勢力下絆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野生斑鳩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