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孔子好學的句子非常的多。以下舉出幾個例子:
1、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要時常的溫習。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習的一種態度。不僅僅是要學習新的東西,而且要時常的複習。不難發現,這句話從側面表現出了孔子的好學。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這句話中體現孔子喜歡學習的特點。這句話常常被人理解為:我十五歲立志學習。我認為十五歲立志學習未免太晚了,可以理解為:我十五歲立志一生都要去追求學問。
3、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諸侯國,必然能聽到這個諸侯國的政治,是求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夫子是用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取得來的。夫子求取的方法與別人求取的方法不相同吧?”
由此可見,孔子是用“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來求學的。這句話也突出了孔子的好學。
4、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有一次孔子去周公廟,每件事都要發問,便有人說:“誰說叔粱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了這話,便說:“這正是禮啊”
按道理孔子知道的東西很多了,可是進入周公廟還要向人請教。結果還被人瞧不起。由此可見孔子的謙虛好學。
其實只要認真讀《論語》就不難發現出還有很多的章節提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
表明孔子好學的句子非常的多。以下舉出幾個例子:
1、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要時常的溫習。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習的一種態度。不僅僅是要學習新的東西,而且要時常的複習。不難發現,這句話從側面表現出了孔子的好學。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這句話中體現孔子喜歡學習的特點。這句話常常被人理解為:我十五歲立志學習。我認為十五歲立志學習未免太晚了,可以理解為:我十五歲立志一生都要去追求學問。
3、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諸侯國,必然能聽到這個諸侯國的政治,是求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夫子是用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取得來的。夫子求取的方法與別人求取的方法不相同吧?”
由此可見,孔子是用“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來求學的。這句話也突出了孔子的好學。
4、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有一次孔子去周公廟,每件事都要發問,便有人說:“誰說叔粱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了這話,便說:“這正是禮啊”
按道理孔子知道的東西很多了,可是進入周公廟還要向人請教。結果還被人瞧不起。由此可見孔子的謙虛好學。
其實只要認真讀《論語》就不難發現出還有很多的章節提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