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吳瓊燕: 大人會把孩子當做自己情緒的發洩包源於幾個可能: 錯誤的認知:“打您、罵您,就是愛您” 力量對比上:孩子弱勢,透過發洩滿足自己的強大感 心理體驗上:未切實認識到情緒是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負責 欠缺情緒管理能力:無法覺察、安撫、梳理、探索自己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 受心理創傷的影響:安全感缺乏,情緒不穩定,無可避免地爆發 對以上一一對症下藥,建議如下:

    對第一種情況,大人需要改變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不是打,不是罵,而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是良好家庭關係的滋養,孩子其實不懂父母說的做的,但孩子懂情緒,孩子從父母的情緒中感受到自己是否被愛,並且孩子從父母的映象中學習怎樣去愛。

    對第二種情況,相信您能知道:孩子比您愛他更愛您!相信每個愛孩子的父母都願意學習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她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儘管孩子弱小,被父母欺負了也會服從,但長期被當作裝情緒垃圾桶的孩子,心理和人格難以健康成長和發展。

    對第三種情況,您會有怎樣的情緒,只與您自己當時階段的心境有關,而與孩子無關。不幸的是,往往很多孩子在生活中被大人不經意間當成了導火索,無辜地承擔了情緒爆發的災難。你的情緒,不是孩子的錯,是自己的事兒。

    對第四種情況,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建議學習情緒管理的心理學方法。大家都知道“踢貓效應”,在與孩子相處前,建議先覺察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需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和修煉。透過運動(如拳擊)、找到適合的場所發洩(如大喊)、對朋友傾訴等都是讓情緒的能量流動起來的方法,包括給予自己48小時的緩衝地帶,再激烈的情緒也能減輕不少,暫時離開現場不傷害他人,也幫助自己。

    對第五種情況,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心理機構的專業幫助和療愈創傷。 搞定自己,情緒的流水就不會氾濫,就能更好地愛護家人和孩子。

  • 2 # 淺夏讀書成長

    想避免孩子成為大人的情緒包,大人要學會控制情緒,既是個人修養,也是孩子的福報,更是一個家庭的福報。

    情緒是會傳染的,家人快樂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家人心情愉悅就是對家庭最好的貢獻。

    那麼,每天面對鬧騰的孩子,怎樣才能保持好的情緒呢?

    一、讓自己靜下來

    只有一個安靜的家庭,才能讓人情緒穩定。孩子難免會犯錯誤,會把家裡弄的亂七八糟,家長不要馬上去糾正孩子:“你這個不要動,那個不要……”,總是糾正孩子的錯誤,家裡吵吵嚷嚷不說,容更易把孩子的脾氣點著。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家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

    二、家長要學會示弱

    家長比較強勢,孩子往往決斷力差,什麼事情都得家長來決定,缺乏獨立自主性,反倒成為了生活的弱者。

    只有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的家長,孩子才有機會去分擔家庭事務。有一句話說的好“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對孩子的託舉”。

    三、家長要有耐心,學會等

    家裡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雖然現在生活節奏比較快,不過在孩子的世界裡,總是會慢半拍。這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先讓自己平靜下來,讓頭腦能夠更清晰,再去處理事情。

    總結:

    只有家長擁有良好的情緒,才可以讓家成為溫暖的避風港,才能營造出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家長的情緒平和,才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辣椒粉醃製蘿蔔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