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歷史上要說王朝最危急的時刻,莫過於國都淪陷,社稷崩摧,一般這種時候也是王朝陌路,即將天下大亂亦或是永珍更新的時候,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的王朝如唐朝丟失長安六次未滅,北宋丟失開封一次就崩盤了呢?有三個原因:

    1. 經濟重心不同

    唐朝的經濟重心自安史之亂開始就一直在向江南轉移,所謂“天下稅賦,多出江淮”關總地區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雖然沒有動搖,但是作為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江淮和河南河北的中原地帶。所以唐朝雖然在中後期多次帝都淪陷,卻可以轉入四川再尋找機會捲土重來,反而是進入長安地區的那些勢力雖然得到了“千年帝都”的空殼卻無法割據關中,反而背上了沉重包袱,實際上落入了“長安陷阱”之中。

    反觀開封則完全不同,開封為北方經濟命脈中心,所謂“東京華夷臻湊,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天下糧秣所聚”可以說開封已經成為了北宋的核心。北宋如果失去開封就會立刻陷入徹底的經濟崩盤局面,實際上當金國攻破開封之後,北宋的北方所有兵馬幾乎同時潰散,包括其中最精銳有戰鬥力的西軍,正是因為這一點,開封沒了,哪來的軍糧呢?

    2.地理因素不同

    宋人章俊卿在《三都論》中說:

    故由古以來,洛京之禍常起於並汾,汁都之變常起於燕趙,長安之難雖不常所自,而河隴之寇尤為頻駭,良由失其外屏也。是以河湟未歸,則長安未易都;雲朔未賓,則洛陽未易卜。燕薊未服,則大梁未易宅,脣亡齒寒者此之謂矣。

    千載之後讀來這番古人議論仍舊覺得振聾發聵,精闢至極,長安作為天下帝都,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西面西域,南面秦川,東有天險,開封則是四戰之地。唐朝建都長安就必然要擴張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因此唐朝的開放博大也和定都長安不無關聯,因為如果不保證西域的安定,長安的西面就很危險。

    但是北宋由於開封不穩無力西進,因此龜縮在中原沒有唐朝的巨集大氣象也是必然。北宋定都開封不得不面對北方遼國隨時進犯的危險,也因此不得不專注於防禦,忽視騎兵進攻力量的培養,而且開封因為交通發達還成為北宋的交通中心,定都開封導致北宋不得不死守此地,但是因為地理劣勢還不得不處於守勢,越龜縮國力越弱,國力越弱就不得不更加龜縮,形成了惡性迴圈。

    所以北宋的先天不足沒有幽雲地區堪稱定都開封最大的隱患和敗筆了。

    3.王朝策略不同

    整個唐代都以開明擴張為先導,唐廷從無龜縮自保之意,即便到了後期還有張議潮恢復河湟的壯舉。唐廷雖然藩鎮割據,但是大部分藩鎮都聽從中央號令,也因為藩鎮割據,所以即便國都被破各地還能自行抵禦敵人,不會變成一盤散沙。

    但是反觀宋朝則不然,宋朝以唐廷的藩鎮割據為鑑,認為要收割地方之權,所以宋廷定都開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開封四通八達能夠對天下“吸血”這樣就無人有能力割據,但是換來的是強幹弱枝,一旦開封淪陷,整個天下就被人家輕鬆的各個擊破,比如金國破了開封之後就如入無人之境。可以說重文輕武,龜縮自保一直是宋代的主旋律,所以國都淪陷之後北宋難以為繼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 2 # 日月之行加一

    唐一朝,前一百五十年謂之盛唐,後一百五十年謂之亂唐,太亂了,而且亂的時間太長了。

    宋兩朝差不多也是三百年,相對唐來說,宋亂世大約十年。

  • 3 # 蕭子北唱衰西方

    煌煌大唐,前期的時候武功強盛,李世民被周邊小國稱為“天可汗”。而唐朝疆域在唐高宗時期也達到了鼎峰,中間的武周亂唐也是中央政權的更迭,對國力並無多少損傷,反而在英明神武唐玄宗時期迎來了大唐的“開元盛世”。只可惜,功成名就的李隆基自從搶了兒子的老婆楊玉環,進入天寶年間後,李隆基就開始變的昏庸起來,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唐朝也因此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國都被破,後來更有都城被攻破六次,我們一一講述一下。

    一:“安史之亂”唐玄宗從長安出逃成都

    李亨用李光弼和郭子儀等人為將,統領軍隊,對付叛軍。後來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叛軍內亂,安史之亂爆發的2年後,唐軍在郭子儀的率領下收復長安,唐玄宗也從成都回來了。但是安史之亂並沒有結束,叛軍在史思明的帶領下繼續肆虐(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後來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了。

    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叛亂,自己也是狂殺一通,叛軍內訌殺伐如下:

    1.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了

    2.安慶緒被史思明殺了

    3.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了

    4.史朝義最後兵敗被殺

    史朝義死了之後,禍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這個時候唐玄宗,唐肅宗都死了,已經是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在位了。

    二:吐蕃攻陷長安,唐代宗出逃陝州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西部的軍隊都被調入內地平叛了,坐落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乘機深入內地,大舉進攻唐朝,吐蕃大軍逼近長安時,唐代宗從長安逃到陝州,士紳大夫們則逃亡長安附近的山區躲避,吐蕃軍隊進入富庶的長安後,頗有後世日本鬼子進村的味道“到處劫掠,並且四處放火,長安一時變成了地獄”。後來還是老將郭子儀出馬,組織兵力反攻,將吐蕃軍隊趕出長安,吐蕃軍隊撤離,失陷15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三:“涇原兵變”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

    公元783年,“涇原兵變”爆發,叛亂的涇原軍隊攻佔長安,唐朝皇帝李適再次出逃,後來在大將李晟等人平定叛亂後,唐德宗次年回到長安。

    四:唐末黃巢攻佔長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唐僖宗向祖宗唐玄宗李隆基學習,再次逃亡成都。後來各路藩鎮趕跑黃巢,公元888年唐僖宗又回到長安,不久就暴斃於武德殿。這個時候離唐朝滅亡也沒幾年光景了。

    五&六:唐昭宗兩次出逃

    唐昭宗回到長安後,軍閥混戰,朱溫逼近長安,唐昭宗被李茂貞和宦官裹挾到鳳翔,再次出逃,而朱溫緊追不捨,包圍鳳翔,圍困了一年多,大家沒有吃的,唐昭宗自立更生,弄了小磨盤,自己磨燕麥粥喝,堂堂天子變成作坊小二了。後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李茂貞殺了十幾個宦官,把唐昭宗送給了朱溫。

    唐昭宗回到長安後,後來又被朱溫裹挾之河南洛陽,公元904年,被朱溫所弒,昭宗死後三年,也就是公元907年,唐朝滅亡。

    從唐高祖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到907年滅亡,唐朝合計享國289年,劇終。

    北宋靖康之變:

    靖康之役,北宋皇室除了皇九子趙構逃出,其餘皇室被金人一網打盡。帝后宗室,皇子帝姬全部被帶到東北五國城安置,途中妃子帝姬受盡金人凌辱,徽欽二帝也成為史上最屈辱的帝王。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趙構跑到南方稱帝,史稱南宋。

    唐朝國都被攻破六次(前三次算復國,後三次已經是末代,皇帝變成宦官和藩鎮的玩偶了,唐朝已經名存實亡,算不得復國了),為什麼沒有滅亡呢,因為每次皇帝都成功逃脫了,可以捲土重來,而且每次叛軍都沒有在長安殺死皇帝,或者俘虜現任皇帝。後來他們在勤王之兵的擁護下,又成功復國了。

    但是宋朝兩個皇帝都在開封都被金人俘虜了,已經不能捲土重來了,所以就滅亡了,要不是有個漏網之魚趙構在岳飛等人的擁戴下坐穩皇位,續了趙宋江山,那麼連南宋也沒有了。而後世的明朝崇禎皇帝不肯出逃南京。自縊而亡。明朝也就再也無法復國,真的滅亡了。

  • 4 # 小南史

    也不是說唐朝六次都沒有事情,每一次國都被攻破,唐朝的統治力度都下降一次,邊關不聽調遣的節度使也就多一些,宋朝也不是一次就滅亡了,宋還是那個宋,只是丟失了北邊的土地,皇室宗親又在南邊重新建了一座都城,只是為了對歷史方便研究,才人為的區分開來,就形成了北宋和南宋。

    唐朝為什麼就不用遷都,而宋朝就必須遷都了呢?

    大家都知道藩鎮是唐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但是唐朝之所以能挺過安史之亂以及剩餘的幾次國都被破,還能堅持那麼久,這也是藩鎮功勞。

    宋史學家就有言: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以唐朝“安史之亂”為例

    自從唐睿宗設立“節度使”以來,地方的勢力便不斷增長,而且隨著節度使權力的擴大,在掌握一方財、軍、政大權之後,地方之於中央,獨立性越來越強:“外重內輕”的局面漸漸形成了。

    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便跟這種地方分權的形勢密不可分,安祿山起兵的時候,身兼三鎮節度使,坐擁十幾萬唐朝正規軍精銳,而在當時全國不過十個鎮而已。於是在叛亂之初,兵力空虛的中原很快被安祿山橫掃,在攻陷長安,趕走了唐朝朝廷之後,安史叛軍的兵勢達到極盛。

    就算在“上意不達”的時候,北邊的郭子儀、李光弼等,照樣領軍跟安史叛軍掐;而江南那邊的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安樂之餘還將錢糧源源不斷地供應到北方平叛前線,繼續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大唐王朝。

    宋朝就不一樣了,宋朝是異族入侵,而且當時趙匡胤在建國之後,為了避免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國武將當政的局面,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一些功高的將領,而且還對在外的將領實行分權手段,通過不斷加設職位,來層層限制。

    這種情況就會形成,中央軍隊戰力最高,藩鎮軍隊戰力差,就導致只要中央軍隊被打敗了,地方軍隊很難形成有效的救援。

    總而言之,唐朝之所以可以國都被攻破,還能打回來,第一是內亂,不是外敵入侵,第二則是能夠組織起來反撲的軍隊。宋朝國都被迫必須遷都,情況卻是恰恰相反。

  • 5 # 星空芷舞

    為什麼,因為唐朝雖然是封建社會,但是已經進入藩鎮時代,各個藩鎮都有獨立的軍政財權,不依附中央政府也能獨立運作,當中央國都被攻破,都有力量進行反攻。

    而宋朝,則以文治武,各項權利高度集中於中央,換言之,首腦一鍋端,地方已經無力了。同時宋朝汴梁的破滅,不在於敵人太強,而在於自身的腐敗已經無法言語,投降派竟然能如此恬不知恥的把自己的女人都送於敵人,身為後人的自己真想抽死那個北宋兩末帝,如此無恥的皇朝皇帝,還不如紂王、隋煬帝來的正視自己的帝王威嚴。

  • 6 # 微史春秋

    一、同樣是國都淪陷,但一個是戰略撤離,一個是死守淪陷

    唐宋首都淪陷,對於唐宋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簡單說,唐朝是皇帝戰略撤離都城,北宋是死守都城,皇帝被俘。

    這主要和統治者的認知標準有關係。

    唐代皇帝及君臣不受那些條條框框束縛,更具有戰略視野,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形勢危急之時,沒有死守宗廟社稷的教條觀念,果斷撤離,贏得日後轉機翻身的機會。

    但是北宋皇帝及君臣都深受各種教條觀念的影響,撤離首都被視為恥辱,導致錯失撤離機會,被一鍋端,失去了翻盤的諸多資源,所以首都淪陷基本宣告國家滅亡。

    二、北宋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遠超唐代,地方無實力,也就無逆轉的力量

    北宋在深刻吸收唐末五代的教訓下,採取了一系列“強幹弱枝”的措施。

    “唐季以來,戰爭不息、家散人亡者無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安矣。”

    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地方無權、無錢、無精兵,極度疲弱,這大大便利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

    但是這在消除了地方割據隱患的同時,也導致地方貧弱。

    中央高度集權的結果自然是地方無權。

    就如朱熹所言,“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救困弱。”

    中央富強而地方貧弱,時間一長地方生機消失。 一旦地方有事,如發生農民起義或往往都是如入無人之境,地方無法有效應對。

    所以,一旦首都淪陷,中央政府崩潰,地方即便有勤王之兵也是弱兵,加之地方疲敝無錢,想拯救中央政府很難。

    因為最強大的中央已經亡了。

  • 7 # 桂家莊莊主

    唐朝的精兵強將都是放在邊境、帝國中心區域沒什麼部隊、按現在來說就是一些乙類軍種!甲類軍都在外面開疆擴土!類似於現在的美國!

    而宋跟唐兵員分佈恰恰相反!精兵全部在國都周圍!攻下國都就等於把精銳部隊全部幹掉!

    後面的事大家都自己去想!

  • 8 # 李老師歷史課

    其實北宋也是有可能像大唐那樣免於覆滅的,我認為主要是南宋統治集團的昏招迭出導致的靖康之難。

    大家的印象裡,金軍南侵,宋徽宗趙佶傳位於宋欽宗趙桓後逃亡江南,宋欽宗在宰相李綱的幫助下打贏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勝利。然後,在主和派的陷害下,李綱被貶出京城,金軍第二次攻打東京開封,然後發生了恥辱的靖康之變!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集團嚇破了膽,北宋才踏入了滅亡的深淵,在這一點上,唐朝比宋朝強的多,唐朝的宰相們大都是很有種的,這與國家的文化底蘊有關,沒辦法宋朝先天不足(文臣地位太高)!

    歷朝歷代城下之盟不少,但是這麼苛刻的條件,亙古未見,李綱堅決不同意,可惜他不是統治集團的成員,沒有決策權!宰相李邦彥等人眼都沒眨,立馬同意了金中國人的條件,這無疑讓金中國人起了更大的貪念,金中國人從深山老林裡走出來也不過七八年,滅了遼國,又見識了繁華的北宋,這讓金人的野心瞬間膨脹,金人做夢都想見識一下世界最高富帝國的都城是何等的繁華!

    這些主和派頂級高官的無恥還不止如此,比如前來勤王的西軍抵達開封,這些人居然把西軍大將姚平仲準備夜襲金軍的訊息告訴了金人,結果導致夜襲失敗,主和派迅速罷免剛剛為他們立下大功的李綱,全心全意的與金軍媾和!

    金軍鑑於宋朝的勤王大軍越來越多,準備撤回北方。西軍老將种師道建議截殺金軍,主和派不準,不僅不準,他們還派人在金軍北撤的路上遍插旗幟,上書十個大字“有擅自出兵者,並依軍法”。金軍就這樣帶著北宋的百萬金銀,親王宰相還有割讓三鎮的敕書優哉遊哉的回到北方!

    緊接著,更過分的來了,這些頂級權貴們見到金軍北撤之後,一個個彷彿是李綱附體似的成了堅決主戰的愛國志士,北方三鎮也不交割給金國了,答應的歲幣也不給了。然後,調集軍隊去救援被金兵圍困的三鎮,尤其是太原城!

    金軍已經退兵了,正愁找不到理由再次南侵呢?這下好了,想睡覺枕頭來了,宋朝人親自送過來的!宋朝兩路軍隊种師中部、姚古部全部戰敗,這不奇怪,野戰對決當時恐怕沒人是金國騎兵的對手,金軍繼續南下,第二次進攻東京開封,這次是玩真的了。

    可是開封城裡的宰執高官們在幹什麼呢?內鬥,整人搞得如火如荼,李綱被貶出京師,种師道撤職查辦,勤王的百萬大軍早已解散,宰相們給出的理由十分愛惜百姓,因為軍隊太耗糧食了,會大大加重百姓的負擔!這樣一來,等於京師門戶洞開,不過京城不是還有幾十萬禁軍嗎?折彥質帶著十三萬禁軍在黃河南岸抵擋金軍,北岸的金軍敲了一夜戰鼓,天一亮南岸的宋軍全部跑光了,這樣的軍隊還能被稱之為軍隊嗎?

    郭京說得集齊7777個人才能做法,宰相們照辦;郭京說,做法之時不許人偷看,於是守城軍士全不下城。等真打起來,宰相皇帝眼睜睜的看著郭京那7777名“神兵”被金軍打的全軍覆沒,宋朝高層集體傻眼,一片混亂中,金軍攻克了開封城的城牆.......

    還能說什麼呢?臨戰求和,又不遵守和約,守城不信將士信神棍,這樣的統治集團焉能不垮臺?都是自己的作的結果。

  • 9 # 御史書童

    這跟唐和北宋中央和地方關係有關。

    宋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地方無論是錢,糧還是兵都沒辦法保留太多,全部統歸中央。這樣就造成了北宋中央重而地方輕,這樣可以防止地方做大威脅中央,但是弊端同樣明顯,一旦首都被攻破,地方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去組織有效的抵抗。

    唐朝與之相反,唐朝地方保留了較大的權力,即使首都被攻破,只要皇帝還在,地方還是會利用手中的資源組織起有效的反抗和反攻恢復中央。只是這種格局弊端同樣明顯,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據了。

    這就是中國古代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的基本矛盾。

  • 10 # 君臨萬方

    這也不得不佩服唐朝“命硬”,在長安先後被攻破6次之後,依舊能勉強維持統治。除了“天數”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外,其實更多的是制度上的保障。具體來說,是中樞和地方政府權力的分配。唐朝敢於放權給地方政府(雖然後來已經尾大不掉),而宋朝卻是把權力大多收回中央,這是根本原因。

    唐朝的時候,中央為了對地方行政進行監督,派出御使進行實地檢視。先後有“分巡”、“按察”、“巡察”的名目,雖然稱呼不同,但其實都是一回事,履行的是監察責任。這些“巡查使”、“觀察使”本是中央官員,但到了地方後,把地方上的州、縣長官壓抑在下面,長此以往,中央集權是加強了,但對於地方行政卻是不利。

    總結來說,唐朝分配給地方的權力,比宋朝時的多。這就使得唐朝地方政府不是那麼脆弱,可以提供唐王朝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宋朝則不然,幾乎所有權力都收回中央,這樣自然避免了藩鎮割據,但也使得地方政府過於孱弱,中樞一旦被摧毀,全國便立馬癱瘓。而在這其中,和“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密切相關的,便是賦稅制度和軍事制度。

    軍事制度的不同。唐玄宗時期,隨著“均田制”的瓦解,許多農民丟失了土地。而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制”也自然逐漸崩塌,因此,唐政府開始募兵。尤其是邊疆地區的募兵,逐漸發展為藩鎮的“牙兵”。將領和士兵之間,往往是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的關係。再者,將領通過親兵以及認“義子”,使得將領對軍隊的掌控極牢固,戰力也自強大。只要將領對李唐王朝忠心,這股力量便可以為唐朝中央所用。

    綜上所述,之所以唐王朝國都被攻破六次,還依舊沒事,但北宋攻破一次便滅亡,其根源在於對地方政府權力的分配上。北宋防備地方政府的措施,固然方向沒錯,也是對唐末以來弊端的修正,但卻有些矯枉過正了。使得北宋地方政府的實力太過孱弱,根本沒錢沒兵來支撐宋朝翻本。最終只能依靠江淮天險,而偏安一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要健康長壽,睡覺前有“四不要”,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