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田視野
-
2 # 最愛肉丸子先生
一、不得不說的周王室的手足相殘
學過《過秦論》的想必都知道這一句“吞二週而亡諸侯”,當時諸侯的老大是周天子,怎麼有二週呢?
說到二週還得從周王室的那場手足相殘的王位爭奪戰說起,事情的死因是公元前441年周貞王去世。
姬叔在位五個月,又被另一個弟弟姬嵬所殺。 最後東周的王位落定在週考王姬嵬身上不動了,不過週考王身邊還有一個定時炸彈—弟弟姬揭。
二、東周王朝怎麼冒出兩個周國的?如果沒處理好和這個弟弟,自己也難免會像兩個哥哥一樣身首異處的。於是周天子進行了最後一次分封,周王朝此時的領地已經非常有限了,除了舊都王城和新都成周已經沒有大城市了。
為了讓自己坐穩王位,公元前年,週考王忍痛將王城封給了弟弟來承續周公之職,姬揭就是周桓公。周公國的領土主要在洛陽及其西邊。
不過有了權力就會有矛盾,週考王兄弟的那一幕再次在周公國上演。周威公死後,周惠公兄弟不和,周惠公為了緩和兄弟關係,無奈之下將封弟弟姬根在王城以東的鞏地,作為周公國的附庸。
不過姬根的志向是不甘人下,公元前369在趙、韓兩國的唆使下在鞏地宣佈脫離周公國,自己不再是附庸,因其地在王城以東,故號東周公國,這時東周王朝的國都成周就位於東周公國內。
周公國本就弱小,面對大國是無能為力,周惠公只能承認姬根自立的事實。於是周公國在第三代君主時又被分為兩國——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
三、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後來怎麼樣了?別看西周和東周兩國是兄弟,可越到後面兩國君主的血緣關係越淡,兩個弱小的國家在戰國七雄紛爭的夾縫中求生。有時候為了在大國面前好好表現,東西二週自己還掐架,這也讓大國有了介入的藉口。
周王朝當時只不過是天下名義上的共主了,誰都敢欺負他,各諸侯國君相繼稱王,周天子只能忍氣吞聲,除了這樣還能怎麼辦呢?
像當初周孝王分封的附庸秦國越來越強大,公元前364年,秦孝公稱霸,周天子表示祝賀。公元前344年,秦孝公在周天子的都城與各諸侯會盟。公元前343年,周天子賜秦孝公為諸侯之方伯。
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的位置也不好,秦國東進要借道過洛陽,周朝東邊就是南韓,所以地理位置非常尷尬,經常兩邊不是人。
不過關鍵時刻,西周君雄起了一把。因為是生死攸關的時候,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湊了五六千的軍隊,帶著從富戶借來的軍餉,參與東方六國合縱伐秦。
秦昭襄王接受了西周公的進獻,侮辱了他一番就放他回去了。回去沒多久西周公和周赧王相繼死去,周民向東逃亡,秦國將周王朝的九鼎和西周公遷至秦國境內,也沒有再立周王,故周王朝和西周國滅亡。
來說說這個在位59年的周赧王,他是個奇人,據說他活了一百多歲。為了這次戰爭,借了富戶很多錢。為了躲避富戶催債只能築高臺躲了起來,周赧王也就貢獻了“債臺高築”這一成語。
東周國在西周國滅亡後遊刃有餘的外交使它生存了下來,東周國君惠文君代為行使天子的權利。
(參考文獻:《史記•周本紀》、《史記•秦本紀》、《戰國策》)
-
3 # 枕月拾星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史記中關於秦從諸侯到帝國的記錄並沒有在一篇中完成,而是寫了兩篇《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還只是諸侯國的時候,就已經滅亡了“二週”。
這裡的“二週”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很多人解釋為西周和東周,這個解釋基本上和沒有解釋一樣,此“西周和東周”非彼“西周和東周”,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甚至混淆。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必須梳理一下週朝的歷史,否則簡單給出解釋,很多人看完後仍舊是一頭霧水。
司馬遷雖然有“良史之才”,但是囿於歷史的侷限,關於先秦的大部分記載都是不可靠的,因此關於周的記載也不可靠。
周興起於渭水盆地,當商已經是高度發達社會的時候,周還過著遊牧式的生活。周本身就是類似於少數民族,夾在戎狄與商之間。周隨著與商的接觸,慢慢的感受到了文明社會的先進,於是逐漸褪去野蠻的外衣,走上了文明發展的道路。
戎狄和週一開始是合作的關係,周對文明嚮往必然產生對戎狄落後的厭惡,這種矛盾激化之後,周只好離開自己的發源地,最終在渭水平原定居,建立起城池,有效地抵抗了戎狄的侵擾。
儘管受到商文明的薰陶,周依舊擺脫不了骨子裡面野蠻的習性,經常為了資源對商進行侵擾,可是商實在是太強大了,每一次周都吃敗仗,沉寂一段之後,周又開始不安分起來。周在失敗之後,總會吸取教訓,因此越來越強大,到了周武王時期,周在糾集大量未開化民族對商進行再一次侵擾的時候,竟然意外的獲勝了。突如其來的勝利讓周武王一時間慌了手腳,因為本來只想掠奪資源,根本沒有考慮到代商成為天下共主之後該怎麼辦。
經過貴族之間的商討,周武王在滅亡商之後又退回了自己的大本營渭水平原,在灃水東岸擴建了鎬,作為首都。周武王去世之後,兒子成王繼位,周武王弟弟周公旦輔佐成王,採取了一系列維護政權的措施。
一是採取封建制。周王室的直系血緣親屬和有功之臣,將他們分封在鎬京周圍,用來保衛京師。其中有部分地區並沒有征服,這次分封本質上是武力拓殖。
二是安撫商遺民。商雖然滅亡了,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殘餘勢力,周人知道自己的政權不穩定,必須予以拉攏,所以商遺民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即便如此,周公輔政期間依然發生了商遺民的暴動。這次暴動被鎮壓之後,周公加速了在東方建立都城的計劃,選定了澗水東部的一個地方建成洛邑,這個都城被稱為“下都”,也就是副首都。洛邑建成後,周公將殷人遷移至此,並駐紮軍隊進行管理。等到成王成年親政自行政權,在洛邑行祭祀,因此洛邑從此又稱為“成周”,原來的鎬京也有的新名字——宗周。
這種雙首都制度再配合上封建制,確實起到了穩定政權的效果。直到周幽王之前,雖然政權時有動盪,採取相應的禮儀革新措施,讓政權延續了三百多年之久。
到了周幽王時期,周王室與諸侯的聯絡基本上已經中斷,諸侯之間處於獨立的狀態。而歷代周天子為了賞賜貴族,手中直接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平定叛亂和抵禦異族入侵,往往要藉助貴族。這種貴族與周天子的對峙,最終結束了周天子在鎬京的統治。
烽火戲諸侯,根本就是小說家之言,但是與之有關聯的人物褒姒並非虛構。周幽王非常寵愛褒姒,以至於為了褒姒廢掉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歷史上,廢后與廢太子只有兩條路可走:身首異處或者逃亡他鄉。申後的結局歷史無載,多半死在褒姒的手下,太子宜臼選擇了投奔申國。
周幽王當然不肯罷休,出兵討伐申國,意圖斬草除根。申後的父親申侯正為女兒被廢耿耿於懷,周幽王的出兵也給了他反擊的口實,料定自己的實力並非周幽王的對手,只好向周的宿敵犬戎借兵。申侯和犬戎不僅挫敗了周幽王的軍隊,趁機攻入了鎬京。周幽王只好帶著褒姒逃跑,在驪山腳下被誅殺。
申侯此舉雖然為女兒報了仇,但無異於引狼入室。犬戎將鎬京的財富洗劫一空,甚至將代表周王室權力的“九鼎”也被運走。
經過戰火洗劫的鎬京人心離散,繼位的周平王率領著貴族離開了鎬京,來到了成周(也稱王城),史稱“平王東遷”。位於西方的秦國看到了機會,出兵奪回了九鼎,並派兵護送周平王到了成周。秦國也因這次功績,被周王室正式冊封為諸侯,秦國登上了歷史舞臺。
後世習慣把東遷之前的歷史時期稱為西周,東遷之後的歷史時期稱為東周。這個西周和東周顯然不是《過秦論》中所指。經歷了犬戎攻破鎬京以及東遷避難之後,周天子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逐漸失去了控制諸侯的能力,不僅如此,周天子直接能控制的範圍,也縮小到了七座城池。即便周王室的勢力範圍已經如此弱小,內部的紛爭依舊沒有停止。其中王子朝之亂波及範圍最大,影響最為深遠。
周景王時期,因為太子壽早亡,不得不改立猛為太子。周景王很疼愛庶子朝,有心讓他繼承王位,尋找機會殺死太子猛及其黨羽,可惜周景王還沒來得及實施計劃,就突然病重,臨終的時候囑託手下大臣擁立自己最寵愛的兒子——庶長子朝為天子。
周景王死後,太子猛繼承王位是為周悼王。王子朝隨即起兵,與悼王爭奪王位,周悼王兵敗後逃亡晉國。天子逃亡之外,總不是辦法,晉國於是派兵護送周悼王回到了成周。王子朝在周悼王回成周之後,趁機殺死了周悼王。
晉國接著出兵擁立周悼王弟弟為天子,是為周敬王,並且把王子朝趕出了成周。晉軍撤回國後,王子朝再次出兵成周擊敗周敬王,自立為周天子,而周敬王只好遷都到成周東面,稱新都為成周,稱舊都為王城。
這樣又有了東西二週的稱呼,西周指的是王子朝所在的王城,王子朝被稱作“西王”;西周指的是周敬王所在的成周,周敬王被稱為“東王”。雙方拉鋸戰持續了很久。三年後,晉國再次出兵擊敗王子朝,將周敬王迎回王城。後來吳國攻陷楚國,周敬王趁機殺死逃到了楚國的王子朝。但周敬王顛沛流離的日子並沒有結束,王子朝餘黨儋翩於王子朝死後次年再次舉兵,周敬王只好逃亡楚國,又是在晉國的支援下,才回到了成周。
到了戰國初年,周天子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可封土的習慣依舊沒有停止。週考王將舊都王城作為封地賞賜給了弟弟揭,揭自稱西周桓公。西周桓公死後,傳位給了兒子威公,威公死後,傳給了兒子惠公。到了惠公這一代,有了“東周惠公”和“西周惠公”,這只是名義上的二週,因為此時他們還是一樣聽命於周天子。史書關於“東周惠公”和“西周惠公”的關係記載各不相同,有的認為東周惠公是西周惠公之子,有的認為東周惠公是西周威公之子,即“東周惠公”和“西周惠公”為兄弟關係。
不管哪種關係正確,都為後來衰弱的周王朝分裂埋下了伏筆。公元前367年,剛剛晉升為諸侯的趙國和南韓想要滅亡周瓜分其直屬土地,但攝於自己地位上的原因,採取了“分周為兩”的戰略,讓周內部進行內鬥消耗,進而兩國在外部一點一點蠶食。
從此,周王室正式分裂為諸侯國,西周國和東周國與齊、楚、燕、韓等國並列,而那個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有時依附於東周國,有時依附於西周國,再也沒有了自己管轄的土地。
此時分裂後的二週才是賈誼《過秦論》中所指的二週。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國。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國。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一直居住在西周國,西周國的滅亡,也標誌著周朝的滅亡。很多人在學歷史的時候,為了記憶朝代的順序,都背誦過順口溜: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實際上,戰國時期既有和東周重疊的歷史時期,也有東周滅亡後諸侯混戰沒有共主的歷史時期,將東周簡單地描述為春秋和戰國,是錯誤的。
司馬遷將本為諸侯的秦列為本紀,就是出於周滅亡後沒有天下共主的妥協,從史識是來講,司馬遷正確無疑。
-
4 # 親一
二週指的就是東周國和西周國,我們平常說的平王東遷洛邑為東周,這個東周是天子,而二週國是指的是諸侯國,和戰國七雄一樣,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
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姬嵬封其弟姬揭於王畿(王城),是為西周桓公,形成一個西周小國。這次分封是周王室的最後一次分封,自這次分封以後,周天子的土地全部分封完畢,自己僅剩下洛邑這片土地
公元前367年,西周威公姬灶卒,其子西周惠公姬朝即位,其小兒子姬根(班)在趙成侯與韓共侯的支援下,在鞏邑獨立,建立東周國,姬根是為東周惠公。
此時,天下呈現出三週並立的局面,天子所在政權稱為:“宗周”或“成周”,都城洛邑;西周國,都城王城;東周國,都城鞏。
這三個周,級別不一樣,一個是天下共主,周天子,另兩個是諸侯國之二而已,這樣就好理解了
-
5 # 遼天鶴
東周和西周,這是兩個國家,不是兩個朝代。歷史上周武王建立的王朝稱為西周,到了周幽王的時候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新建立的王朝稱為東周。東周王朝末期再次分裂成兩個國家,一個叫東周一個叫西周,兩個國家之間還發生過戰爭,最後都被秦王朝消滅並統一了。
-
6 # 漁樵觀世
戰國後期,東周已經極其衰微,由於權力鬥爭,東周小朝廷又分為成了兩個國家,東周國和西周國。東周國居成周,由東周公統治;西周國居王城,由西周公統治。周天子依駙於東周公。
回覆列表
漢帝國的統治者在帝國建立之後,面對著周克商之後類似的困境,那就是該如何管理新興的國家,避免亡國悲劇的重演。
作為開國之君的劉邦,雖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對他進行指導,但前代的教訓足以讓他吸收。
首先是定都的問題,由於劉邦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是在泛水之陽,按照劉邦的本意,本該定都洛陽,之所以不選擇關中,因為關中不吉利——那是秦帝國失敗的地方。面對現實問題,劉邦不得不做出妥協,最終遷都長安。“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馬遷的敘述固然有誇張的地方,但也說明了關中富足利於定都是不爭的事實。
再者就是制度的選擇問題。劉邦帶人能夠一路勢如破竹進入關中,除了項羽在鉅鹿牽制住了秦朝軍隊的主力之外,秦帝國沒有宗室可以依仗。身為過來人,就不難明白,劉邦剷除異姓王,大封同姓王,並且立下“非劉姓不得王”盟約背後的妥協。血緣為紐帶的宗室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疏遠,中央地區和諸侯王內部採取郡縣制就是對這種問題的矯正。
劉邦作為帝國的開創者,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之後撒手人寰,或許真的有先見之明,同姓王在平定諸呂之亂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文帝繼位之後,繼續對秦帝國的滅亡進行反思,賈誼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出《過秦論》呈現給了文帝。《過秦論》是漢帝國第一次系統分析秦帝國滅亡的原因,賈誼給出的答案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如何延續帝國的統治,賈誼給出的藥方是“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錢鍾書說《過秦論》行文上有“堆疊成句,詞肥意瘠”之病,僅作為文章來欣賞這樣批評沒有問題,可不要忘了,他最初的目的是作為政論獻給皇帝,考慮可讀性才不得不在行文上妥協,甚至出現一些史實的錯誤。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史記中關於秦從諸侯到帝國的記錄並沒有在一篇中完成,而是寫了兩篇《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還只是諸侯國的時候,就已經滅亡了“二週”。
那麼問題來了,這裡的“二週”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很多人解釋為西周和東周,這個解釋基本上和沒有解釋一樣,此“西周和東周”非彼“西周和東周”,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甚至混淆。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必須梳理一下週朝的歷史,否則簡單給出解釋,很多人看完後仍舊是一頭霧水。
司馬遷雖然有“良史之才”,但是囿於歷史的侷限,關於先秦的大部分記載都是不可靠的,因此關於周的記載也不可靠。
周興起於渭水盆地,當商已經是高度發達社會的時候,周還過著遊牧式的生活。周本身就是類似於少數民族,夾在戎狄與商之間。周隨著與商的接觸,慢慢的感受到了文明社會的先進,於是逐漸褪去野蠻的外衣,走上了文明發展的道路。
戎狄和週一開始是合作的關係,周對文明嚮往必然產生對戎狄落後的厭惡,這種矛盾激化之後,周只好離開自己的發源地,最終在渭水平原定居,建立起城池,有效地抵抗了戎狄的侵擾。
儘管受到商文明的薰陶,周依舊擺脫不了骨子裡面野蠻的習性,經常為了資源對商進行侵擾,可是商實在是太強大了,每一次周都吃敗仗,沉寂一段之後,周又開始不安分起來。
周在失敗之後,總會吸取教訓,因此越來越強大,到了周武王時期,周在糾集大量未開化民族對商進行再一次侵擾的時候,竟然意外的獲勝了。
突如其來的勝利讓周武王一時間慌了手腳,因為本來只想掠奪資源,根本沒有考慮到代商成為天下共主之後該怎麼辦。
經過貴族之間的商討,周武王在滅亡商之後又退回了自己的大本營渭水平原,在灃水東岸擴建了鎬,作為首都。周武王去世之後,兒子成王繼位,周武王弟弟周公旦輔佐成王,採取了一系列維護政權的措施。
一是採取封建制。周王室的直系血緣親屬和有功之臣,將他們分封在鎬京周圍,用來保衛京師。其中有部分地區並沒有征服,這次分封本質上是武力拓殖。
二是安撫商遺民。商雖然滅亡了,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殘餘勢力,周人知道自己的政權不穩定,必須予以拉攏,所以商遺民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即便如此,周公輔政期間依然發生了商遺民的暴動。這次暴動被鎮壓之後,周公加速了在東方建立都城的計劃,選定了澗水東部的一個地方建成洛邑,這個都城被稱為“下都”,也就是副首都。
洛邑建成後,周公將殷人遷移至此,並駐紮軍隊進行管理。等到成王成年親政自行政權,在洛邑行祭祀,因此洛邑從此又稱為“成周”,原來的鎬京也有的新名字——宗周。
這種雙首都制度再配合上封建制,確實起到了穩定政權的效果。直到周幽王之前,雖然政權時有動盪,採取相應的禮儀革新措施,讓政權延續了三百多年之久。
到了周幽王時期,周王室與諸侯的聯絡基本上已經中斷,諸侯之間處於獨立的狀態。而歷代周天子為了賞賜貴族,手中直接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平定叛亂和抵禦異族入侵,往往要藉助貴族。這種貴族與周天子的對峙,最終結束了周天子在鎬京的統治。
烽火戲諸侯,根本就是小說家之言,但是與之有關聯的人物褒姒並非虛構。周幽王非常寵愛褒姒,以至於為了褒姒廢掉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
歷史上,廢后與廢太子只有兩條路可走:身首異處或者逃亡他鄉。申後的結局歷史無載,多半死在褒姒的手下,太子宜臼選擇了投奔申國。
周幽王當然不肯罷休,出兵討伐申國,意圖斬草除根。申後的父親申侯正為女兒被廢耿耿於懷,周幽王的出兵也給了他反擊的口實,料定自己的實力並非周幽王的對手,只好向周的宿敵犬戎借兵。
申侯和犬戎不僅挫敗了周幽王的軍隊,趁機攻入了鎬京。周幽王只好帶著褒姒逃跑,在驪山腳下被誅殺。
申侯此舉雖然為女兒報了仇,但無異於引狼入室。犬戎將鎬京的財富洗劫一空,甚至將代表周王室權力的“九鼎”也被運走。
經過戰火洗劫的鎬京人心離散,繼位的周平王率領著貴族離開了鎬京,來到了成周(也稱王城),史稱“平王東遷”。
位於西方的秦國看到了機會,出兵奪回了九鼎,並派兵護送周平王到了成周。秦國也因這次功績,被周王室正式冊封為諸侯,秦國登上了歷史舞臺。
後世習慣把東遷之前的歷史時期稱為西周,東遷之後的歷史時期稱為東周。這個西周和東周顯然不是《過秦論》中所指。
經歷了犬戎攻破鎬京以及東遷避難之後,周天子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逐漸失去了控制諸侯的能力,不僅如此,周天子直接能控制的範圍,也縮小到了七座城池。
即便周王室的勢力範圍已經如此弱小,內部的紛爭依舊沒有停止。其中王子朝之亂波及範圍最大,影響最為深遠。
周景王時期,因為太子壽早亡,不得不改立猛為太子。周景王很疼愛庶子朝,有心讓他繼承王位,尋找機會殺死太子猛及其黨羽,可惜周景王還沒來得及實施計劃,就突然病重,臨終的時候囑託手下大臣擁立自己最寵愛的兒子——庶長子朝為天子。
周景王死後,太子猛繼承王位是為周悼王。王子朝隨即起兵,與悼王爭奪王位,周悼王兵敗後逃亡晉國。天子逃亡之外,總不是辦法,晉國於是派兵護送周悼王回到了成周。王子朝在周悼王回成周之後,趁機殺死了周悼王。
晉國接著出兵擁立周悼王弟弟為天子,是為周敬王,並且把王子朝趕出了成周。晉軍撤回國後,王子朝再次出兵成周擊敗周敬王,自立為周天子,而周敬王只好遷都到成周東面,稱新都為成周,稱舊都為王城。
這樣又有了東西二週的稱呼,西周指的是王子朝所在的王城,王子朝被稱作“西王”;西周指的是周敬王所在的成周,周敬王被稱為“東王”。雙方拉鋸戰持續了很久。
三年後,晉國再次出兵擊敗王子朝,將周敬王迎回王城。後來吳國攻陷楚國,周敬王趁機殺死逃到了楚國的王子朝。但周敬王顛沛流離的日子並沒有結束,王子朝餘黨儋翩於王子朝死後次年再次舉兵,周敬王只好逃亡楚國,又是在晉國的支援下,才回到了成周。
到了戰國初年,周天子已經衰弱到了極點,可封土的習慣依舊沒有停止。週考王將舊都王城作為封地賞賜給了弟弟揭,揭自稱西周桓公。
西周桓公死後,傳位給了兒子威公,威公死後,傳給了兒子惠公。到了惠公這一代,有了“東周惠公”和“西周惠公”,這只是名義上的二週,因為此時他們還是一樣聽命於周天子。
史書關於“東周惠公”和“西周惠公”的關係記載各不相同,有的認為東周惠公是西周惠公之子,有的認為東周惠公是西周威公之子,即“東周惠公”和“西周惠公”為兄弟關係。
不管哪種關係正確,都為後來衰弱的周王朝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67年,剛剛晉升為諸侯的趙國和南韓想要滅亡周瓜分其直屬土地,但攝於自己地位上的原因,採取了“分周為兩”的戰略,讓周內部進行內鬥消耗,進而兩國在外部一點一點蠶食。
從此,周王室正式分裂為諸侯國,西周國和東周國與齊、楚、燕、韓等國並列,而那個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有時依附於東周國,有時依附於西周國,再也沒有了自己管轄的土地。
此時分裂後的二週才是賈誼《過秦論》中所指的二週。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國。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國。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一直居住在西周國,西周國的滅亡,也標誌著周朝的滅亡。
很多人在學歷史的時候,為了記憶朝代的順序,都背誦過順口溜: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實際上,戰國時期既有和東周重疊的歷史時期,也有東周滅亡後諸侯混戰沒有共主的歷史時期,將東周簡單地描述為春秋和戰國,是錯誤的。
司馬遷將本為諸侯的秦列為本紀,就是出於周滅亡後沒有天下共主的妥協,從史識是來講,司馬遷正確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