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一句話品歷史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董仲舒提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漢武帝賞識。

    所以儒家思想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

    董仲舒的出現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結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當時思想得到統一、讓儒學佔據統治地位,使中央集權更加牢固、控制了人民的思想,順應了歷史統一的潮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文化的繁榮。所以說,最終其實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判定,有對,它符合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有錯,它鉗制了思想等方面的發展。

    但是話說回來,沒有董仲舒,也會有張仲舒、劉仲舒等其他人的思想來為君王服務,這是歷史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喜劇演員很難獲得電影比賽的大獎?